上周逛商场,我盯着同款针织衫的价签发愣——女款7%羊毛卖299,男款100%羊毛只要249。
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些年为“女性专属”多花的钱,够再买件新大衣了!
被“粉红税”割了多少年?我们可能算不清这笔账
“粉红税”不是真的税,却是女性躲不开的“隐形账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Ian Ayres就发现,白人女性买同款新车比男性多花40%;纽约消费者事务部1992年调查更揭露,从美发、健康护理到衣物清洗,女性在各个消费领域都被额外榨取。
到了2021年,加拿大网络数据公司ParseHub分析显示,女性购买同款个人护理产品(如沐浴露、剃须刀)平均比男性多付50%以上。
这些数字有多扎心?
美国媒体Bankrate按人均寿命75岁计算,女性一生因“粉红税”要多花10万美元;加州1994年研究更指出,每位女性每年平均多掏1351美元。就像网友@小A说的:“小时候买粉色文具贵5块,长大买粉色剃须刀贵20,连迪士尼同款睡衣,女款都比男款贵20美元——这哪是消费,分明是给‘性别标签’交保护费!”
“男物女用”火了:不是抠门,是拒绝当冤大头
当“粉红税”从个护、服装渗透到运动装备甚至母婴用品,越来越多女性开始用脚投票——既然“女性专属”是溢价陷阱,那不如试试“男物女用”。
第一招:个护类闭眼抄作业,省钱又实用。
法学生起诉欧莱雅的案例里,女款洗面奶149元,男款同款82元,成分功效几乎一样。
现实中更常见的是,男士沐浴露容量大、清洁力强,还能二合一;男士润唇膏成分更简单,少了香精防腐剂,对敏感唇炎友好;男士剃须刀弧度贴合皮肤,脱毛比女款刀更锋利还防刮伤——这些都是网友亲测的“真香现场”。
第二招:服饰类基础款捡漏,质量吊打女款。
女装衬衫常薄如蝉翼、走线稀疏,男款衬衫却用料扎实、领口固定防变形;女装背心巴掌大卖几百,“老头背心”几块钱就能买到,叠穿运动吊带时髦又透气;高个子女生穿女款阔腿裤总显胖,男款西装裤用料足、版型挺,塞得下保温杯还不变形——这些“男物”用实力证明:去掉性别标签,性价比才是王道。
第三招:日用品换个关键词,省下半个亿。
买首饰盒搜“渔具盒”,几块钱的格子盒能灵活调整;买化妆包搜“数据线包”,分层网格十多块搞定;母婴包换成“男士登机包”,干湿分离、抽纸带配置齐全,价格直接从139砍到32——网友调侃:“原来省钱的尽头,是把购物车‘去性别化’。”
但“男物女用”不是万能公式,这3类要避雷
当然,“男物女用”不是盲目跟风。
涉及人体工学的产品(如跑鞋、工学椅),男款设计基于男性平均体型,女生长期穿男款跑鞋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贴身用品(如胸贴、内裤),男款未针对女性生理优化,胸贴粘性弱易凸点,内裤裆部化纤材质可能引发私处问题;还有男款联名款、限量款,价格未必比女款低——这些都需要擦亮眼睛。
从“被收割”到“觉醒”,我们到底在反抗什么?
“男物女用”火起来的背后,是女性消费意识的觉醒。就像加拿大1.1万高中女生请愿废除“粉红税”时说的:“我们不是买不起贵的,而是不想为‘女性标签’多花钱。” 法学生起诉欧莱雅,不是为了退那67块钱,而是要撕开“女性专属=高价”的遮羞布——同样的成分、同样的功能,凭什么换个包装就贵一倍?
更讽刺的是,商家总说“女性更在意外观”,可当女性用“男物”证明“功能性才是刚需”时,所谓的“女性专属”溢价逻辑就不攻自破。就像网友@小满说的:“我们不需要被定义成‘只看颜值’的消费者,我们要的是平等的定价权。”
写在最后:消费不该有性别标签
从“粉红税”到“男物女用”,这场消费观念的革命,本质是对性别平等的呐喊。当越来越多女性拒绝为“女性专属”买单,当法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权,当加拿大女生推动立法——我们在告诉市场:性别不该是定价的砝码,性价比和需求才是消费的核心。
下一次逛商场,不妨多看看男款区。
不是因为“男物”有多高级,而是我们终于学会对“粉红税”说不。
毕竟,省钱的尽头不是抠门,是清醒——我们值得为需求买单,而不是为标签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