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81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退休教授潘仲英
圆满完成合肥马拉松。
这是他完赛的
第74场全程马拉松赛。
潘仲英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长跑。记者柯立 摄
“安全完赛!
运动手表上显示
我5小时21分48秒
跑了42.48公里。”
完赛后,
他给长江日报记者发来信息。
他说:
“家乡武汉的马拉松赛道最美,
我希望能够成为
武汉马拉松的永久跑者。”
66岁开始系统性练习长跑
潘仲英是武汉人,在武昌实验中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高三时跳高跳过1.55米,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
1962年,他考进武汉大学物理系。大学时他常到东湖游泳,曾经三次横渡长江。
11月8日,潘仲英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记者柯立 摄
武大毕业后,他先后到江西、河南等地工作,1995年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真正开始系统性练习长跑时,他已经66岁了。当时,在斯坦福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的女儿回国,喜欢马拉松的她带着父亲一起跑,从5公里到10公里……逐渐加码。
2010年,女儿为他报名绕十三陵水库的10公里长跑赛,并陪他一同参赛。当年10月,父女二人冒雨跑完他的第一次马拉松——北京马拉松。
他说:“当天下大雨,我从天安门一直跑到鸟巢……最终以5小时10分33秒完赛,我和女儿同时到达终点,当我停下走路时,犹如踩在棉花上,欣喜之情驱走了浑身的疲惫。”
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女儿,和父亲一起参加了11次北京马拉松。在他们的影响下,潘仲英大哥的4个孩子中,有3个也开始跑马拉松。
“希望能够成为汉马的永久跑者”
从2010年开始,潘仲英每年都会参加马拉松比赛,频繁时一年要跑八九场,足迹遍布全国很多地方,还曾远赴北非摩洛哥马拉喀什和美国波士顿参赛。
跑步和跑马拉松,已从潘老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生活习惯。除了外出参赛,他每天上午8时要在北航校内跑7公里至10公里,然后做拉伸,再到操场外的体育器材上锻炼,大约10时之后回家,看书、钻研,有时提笔写作。
2018年,潘仲英完成武汉马拉松。
14年来,潘仲英辗转各地完成74场马拉松。他说,武汉马拉松的赛道风景优美,武汉马拉松的赛道和赛事组织水平都是国际一流。他曾多次报名参加武汉马拉松,2018年通过公益慈善名额才报上汉马。
潘仲英把自己跑过武汉长江大桥的镜头设为微信头像,对回到故乡参赛回味无穷:“汉马的赛道特别好,武汉三镇的精华都跑到了。尤其是武汉长江大桥的3公里上坡,跑起来有挑战性,尽管是上坡,但我跑得还挺有劲的;然后经过武汉大学,围着东湖跑大半圈。这个赛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以说是最美赛道。”
2018年参加武汉马拉松,潘仲英跑上武汉长江大桥。
他说:“武汉是我的故乡,今后的汉马我希望能够经常参加,我每一年都会报名,希望能够成为武汉马拉松的永久跑者。”
计划出版
《安全无伤地跑过90岁》
今年10月27日,潘仲英和女儿共同参加了首届海淀马拉松。快到终点冲刺时,他没有降速,一下子没踩稳,往前摔倒正好过终点,眼镜脚把眼角戳破两个口子,送到医院缝了6针。
潘老感慨:“在疲劳状况下,宁可慢一点,不要强撑着,争那几秒钟,结果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不能够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
马拉松被一般人视为极限运动,他送给跑友8个字:安全、无伤、健康、快乐。安全主要是心血管心脏的安全,防止猝死,无伤主要是膝关节的无伤,膝关节损坏不可逆转。
他遇到很多70岁以上的高龄跑友,因为膝关节问题告别长跑,跑过80岁的寥寥无几。运动中的潘仲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说,科学地坚持合理的运动,掌握好分寸,会延缓衰老的速度。
最近,已有出版社向他约稿,计划出版《安全无伤地跑过90岁》介绍他的科学跑步理念,尤其是跑步安全、防猝死以及膝关节的修复。
驻京记者| 柯立
通讯员| 李娟娟
编辑| 余梦菲
校对| 彭艳
长江日报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江日报送福利
长江日报又来宠粉了!
这次我们为粉丝精心准备了
长江日报笔记本礼盒
及手机支架
参与方式:
①在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点击“赞”和“分享”;
②每周“点赞”“分享”总量前5名的粉丝将获得好礼1份,共计10份(每周“点赞”前5名,每人获得长江日报笔记本礼盒一个;每周“分享”前5名,每人获得手机支架一个)。
获奖名单将于每周四在长江日报微信推文下公布,数据由长江日报后台自动统计。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