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浦区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成为上海第三个“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也是第二批申报中上海唯一入选的城区。
这些年,杨浦区做普及,重改革,抓竞赛,多方合力,让更多的足球小将从校园中走出来。
普及:六成中小学有足球校队
普及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根基。目前,杨浦共有全国中小学足球特色校31所、特色幼儿园15所。成立了由63所中小学组成的杨浦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约60%的中小学拥有自己的校队。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在杨浦区阳光幼稚园,每个月都会有小小足球对抗赛。幼稚园创新构建了 “阳光小足球趣 4 + 1 足球微课程” 体系。微课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活力四射的足球韵律操,唤醒幼儿的运动感知;每月的中大班幼儿 3v3、4v4 足球对抗赛,培育竞技精神;中大班每周一次集体性足球课,学习足球技能;结合每日 2 小时户外活动中的足球游戏,激发探索热情,实现足球运动与幼儿保教工作的深度融合。实施中,托小班以游戏为抓手、中班建立初步规则意识、大班突出团队合作,师生、家长全员“卷”入,为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意志品质塑造、身心健康成长筑牢根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足球特色校。学校小学部在1-5年级建成了5个年级梯队,共13支队伍,总人数285人。其中一年级梯队包含3支男足队伍;二年级梯队3支男足队伍;三年级梯队2支男足队伍;四年级、五年级梯队各1支男足队伍;以及跨年级的3支女足训练队(总人数55人)。
此外,学校初中部也持组建了足球社团,为热爱足球运动的学生提供持续训练及发展的平台——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学校一体化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梯队构建,始终贯穿学生的成长。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自成为足球特色学校以来,便将足球深度融入校园教育体系,让足球运动在校园中生根发芽。除了积极参与外部赛事,学校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每年牵头组织全区 64 所学校参加联盟学校联赛和足球嘉年华等活动。联盟学校联赛为区域内的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切磋的平台,促进了区域校园足球水平的整体提升;足球嘉年华则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趣味足球游戏、足球文化展览等,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进一步扩大了校园足球的影响力。
创新:推进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
杨浦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曾经培养出孙吉、孙祥、浦玮、白莉莉等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这几年,杨浦输送了25人次代表上海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学青会、中青赛等比赛。首位在欧联赛出场超过100场的国家女足队员、英格兰女足冠军联赛伦敦城雌狮队的中场球员沈梦雨就来自杨浦;杨浦输送的女足队员黄嘉欣2025年入选u20国家女子足球队。
这背后,离不开杨浦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创新和改革。
沈梦雨和黄嘉欣,小学都在平凉路第四小学就读。在这里,有着浓浓的足球氛围: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游戏和趣味性活动接触足球,培养兴趣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则逐步引入足球规则、战术理念和团队协作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业足球教练进行指导,确保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这些年,平四小学在上海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得佳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有一门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校园足球》,课程在预备至初二年级开设,从足球历史、技战术、裁判法到礼仪文化,全方位普及足球知识与技能,并且在大课间足球活动、技能挑战赛时授课,确保在校学生全员参与其中。此外,学校还通过分层活动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普及方面,每年举办“上理杯”五人制班级联赛,形成“班班有球队、年年有赛事”的机制,最近几年校队在区级比赛中斩获u13和u15都收获了佳绩;在竞技层面,建立u13、u15校队及年级梯队,每周开展3-5次专业化训练,由俱乐部教练带训,科学提升技战术水平;在文化拓展层面,2025年足球文化节融合技能赛、知识讲座、啦啦操比赛、绘画展览等多元活动,并引入科技元素与亲子互动,打造“动静结合、情理相融”的校园足球文化生态。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在“善美教育”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秉承“体教融合、以球育人”的思想,不断深化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成功输送本校学生黄嘉欣入选国家女足u20备战2025亚洲杯。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发展。课程建设与文化浸润方面,将足球纳入体育必修课,每周1节体育课开展足球专项教学,还利用课后服务开设足球拓展提高课程;同时,积极打造校园足球文化,如每学年举办2次校园足球文化节、班级足球联赛等活动。师资配备与经费保障方面,聘请足球b级教练团队驻校指导,以“训练+赛事”的模式,强化学生足球技战术。落实足球经费专项专用政策 ,校内设有标准五人制足球场,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竞赛:常态化比赛打造人才蓄水池
人才的培育,高水平竞赛的磨炼必不可少。
目前,杨浦区已形成了校园足球“校内(班班赛事)—校际(联盟赛) —区级(阳光联赛)—市级(选拔性)”竞赛体系。以 2024 年为例,区级足球比赛年龄跨度从 8 至 17 岁,吸引了来自杨浦教育系统所属共 58 所中小学、100支参赛队、1319 名运动员,进行了 212 场激烈角逐,展现了“阳光校园+活力周末”精彩技艺和拼搏精神。
除了区级的比赛,氛围热烈的校内比赛、班班赛,成为足球小将们成长的沃土。
鞍山初级中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足球赛事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学校常态化举办足球班班赛、校际联谊赛以及颠球、射门等单项技能比拼。以最受欢迎的足球班班赛为例,赛事不仅涵盖竞技比拼,更延伸出球队队标设计、啦啦操表演、足球主题绘画、征文及摄影等丰富多彩的周边活动。
在许昌路第五小学,“重竞赛”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在现有7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标准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地的基础上,学校还创新性地建立了“1+3+n”竞赛网络:即1个校级联赛平台、3个年级段赛事体系(低年级趣味赛、中年级基础赛、高年级对抗赛)、n个特色竞赛项目(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校际交流赛等)。这种分层递进的竞赛架构,既保证了基础普及的覆盖面,又为足球小将们提供了展示平台,实现了“人人参与、层层选拔、逐级提升”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杨浦将聚焦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探索尝试。在足球人才招生政策上“打通堵点”。聚焦升学保障、招生入学、学籍管理等,在小初高学段试点在全区范围内招收具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学生组建足球特色班,允许试点学校校队成员在升学时成建制流动。在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上“探索新路”。会同上海体育大学开展体校和普通本科足球项目“3+4”贯通培养试点,探索与上海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合作,在义务教育阶段为“3+4”足球人才贯通培养奠定基础。在体教融合上做大做强“实现共赢”。推动体育与教育融合,提升球队软实力,实现以体育人目标;加快教育与体育、少体校、上体大等高校全面合作,足球科研在试点校先行先试,成立“杨浦白洋淀青少年足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