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纵观人间事
编辑/纵观人间事
前言
在美国DC的一部连环画中,小丑是个绿头发,白皮肤,笑着,嘴唇上抹着一抹鲜红的唇膏。
在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为导演,成为首部票房突破10亿大关并赢得奥斯卡最佳演技奖项的超级英雄影片。
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故事,但其中的“小丑”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希斯·莱杰因为扮演这个角色而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有些粉丝还说:“除了希斯·莱杰,就没有其他的角色了。”
十多年之后,《小丑》在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而“小丑”的扮演者菲尼克斯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92届奥斯卡奖的“影帝”。
导演菲利普斯一改往日的漫画方式,将小丑作为主角,反派化为反英雄,同时结合超级英雄的哲学思辨、人文主旨与现实立意,再次掀起了一股小丑热潮。
电影的火爆,让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反派,到底是怎么变成了反主角的,而且,他还能获得粉丝们的认可,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和尊敬?
一、社会遗孤的悲剧人生
从一部作品的诞生之初,他就被塑造成了一个疯狂、邪恶、残忍的人物,代表着所有“恶”。
而菲利普斯,他将整个故事的中心,都放在了“小丑”这个角色上,他将亚瑟从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可怜虫,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杀人犯,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暴乱。
这个角色的设定与之前几部《V字仇杀队》中的主角V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想要颠覆这个可笑的独裁政权,所以他破坏了伦敦的地标,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叛乱。
虽然使用了非常粗暴的方法来对付国家,但在心理上还是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很多人认为,《小丑》是对《出租车司机》的一种敬意,也是对一部反派影片的一种敬意。
在一次战乱中,身受战乱创伤的公特拉维斯,捣毁一家妓院,挽救一位未出阁的年轻女子,他原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但在社交媒体上,他被描绘为一位年轻女子的救世主。
在电影里,他把自己的双手当作一把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部,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提醒,一切的暴力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
电影一开始,哥谭市的一段话用了一段话:“今天是垃圾堆积如山的第十八天,每天市内都会堆积一万吨垃圾”,讲述了一个混乱而疯狂的社会,在这座富商巨贾统治的城市里,有很多悲惨的角色,比如亚瑟,他就是最可怜的底层居民。
在制作都市场景的时候,导演特意用建筑物来遮蔽所有的空白,让整个都市看起来就像是一座牢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一片冰凉的背景中,只剩下了亚瑟这个为了活命而努力的演员,这是亚瑟在电影中的第一次跳舞,也是他为了活下去,所付出的代价。
他在公共汽车上慈爱地调戏一个小孩,结果被小孩的妈妈认为是对他的侮辱,这让我们明白了哥谭市的冰冷,明白了亚瑟的狂笑。
亚瑟的理想是当一名滑稽演员,他发誓要把快乐带进黑暗和冰冷的世界,他曾在一篇日志上写道:“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然而,童年的经历,以及黑暗和混乱的生活,让他从一开始的乐观,变成了一片绝望。电影里那些疯狂的举动,比如用脑袋去砸墙壁,比如用手去抓人,都是亚瑟用来发泄自己的痛苦。
菲尼克斯用他高超的表演技巧,将小丑的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将亚瑟的表情放大,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种错觉与周围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所有的情感都是通过脸来表达的,那张脸就是我们心灵的反映。脸部的表情是一个完全可以被解读的、与时空无关的、可以被解读的世界。
我们因此看到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创伤,不禁想像亚瑟一样反问:“是我过于妄想,还是这个世界真的变得疯狂?”
二、创伤体验与破碎现实
电影中,亚瑟被塑造为一个有着反讽行为的心理分析家,即使是他的妈妈,也是一个有着偏执狂和自恋性格的人。这面镜子不止一次地浮现,似乎在向亚瑟提示着“镜像之我”,而不是他自己。
“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能通过一个被投影出来的幻象来了解自己,因此,我们的认知本质上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或者说,我们的认知本质上就是一种偏执的、异化的认知。”
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这些憧憬都是虚幻的,他被打了,被陷害了,被开除了,亚瑟失去了工作,却在火车上被困住了。
昏暗的路灯照亮了他的双眼,他的恐惧让他失去了理智,他惊慌之下,用左手扣动了扳机,让他陷入了另一个悲惨的境地。
再看这部电影,亚瑟用自己的左手玩枪,就像是在扮演一个小丑,在杀死一个人之后,他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就像是在扮演一个亚瑟的角色。
虽然是在黑夜中作案,但色彩还是很鲜艳的,在亚瑟的红光照耀下,显得并不显得太过沉闷。心急如焚的他逃进了厕所,在那里翩翩起舞,第一次对自己进行了重组。
拉康相信,在某个奇妙的时刻,他把那个时刻称为“照镜期”。真相是,人们期待着自己的镜子里的完美形态,只是一种形式。亚瑟在镜子前跳舞,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和镜子的反差很大,但是镜子里的人体却令他更为满足。
舞蹈镜头在电影中反复上演,重复的舞蹈让亚瑟在与自己的对立统一中,加快了自己的想象力的投影,最后达到了“理想之我”的境界。浴室里的脱胎换骨舞蹈告一段落,亚瑟在镜子前展开了自己的双手,欢迎着自己的新生。
荣格相信,矛盾总是存在的,或者说矛盾的根源,或者说矛盾的后果。综上所述,影片中的“惊惶失措”、“骚动不安”、“心理痛苦”、“内心挣扎”等都是其“关隘”的独特特点。
顺着这个思路,很容易就能找到亚瑟的问题所在,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是如何演变成这样的,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从小受到虐待,养母默许了养父对这个被收养的孩子进行虐待,从而加快了这个事实的崩塌。
想起自己每次的颠倒笑声,似乎都是被人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的“家丑”,不愿被人提及,亦如荣格所谓的“死锁”之特色。我们看见了亚瑟的伤口,他的自尊心,他的孤独,他的狂笑,他的轻蔑。
心理分析最根本的要点就是:渴望不是预先被给予的,它是在之后被构建的。借由幻想,生命的主体性被构建成为渴望的主体性,由于我们借由幻想,学习到渴望。
从亚瑟的幻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一种心灵的空虚,一个清醒而又渴望得到社会帮助的亚瑟,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没有任何感情的小丑。
三、暴力狂欢中的自我重构
电影的第一段,就是为了让亚瑟杀死自己的母亲,但杀死母亲后,他对生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他说出了一句“I used to think that my life was a tragedy.But now I realize,it’s a comedy.”
亚瑟从妈妈的信中知道了托马斯·韦恩就是他的亲生爸爸,但是这位上流社会的爸爸一顿胖揍,然后他就看到了妈妈的一张图片,上面写着“love your smile…TW”。
谁也不知道,他的父亲究竟是亚瑟的母亲的一种变态的错觉,还是一个权势滔天的财阀操纵的产物。
妈妈临终时对他说“快乐”,让他把快乐散播开来,他认可了妈妈给他的命运。而现在,她的母亲似乎是父亲的同谋,她幼年时的伤痛又一次重现,从虚幻的世界变成了真实的杀戮。
此外,在亚瑟的心里,还有一个被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爸爸”,这个“爸爸”在亚瑟心里的印象更深。但是莫瑞却当众讥讽亚瑟,而这个“理想父亲”的自我抨击则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转折点。
上台前,亚瑟又跳了一支舞蹈,然后在直播中“弑父”了一枪,让他心中的父亲彻底崩溃。在特定的层次上,亚瑟的暴行是对伤害了他心灵的人们的一种抵抗。
从他在地铁上的首次谋杀,到杀死自己的母亲,再到杀死自己的同事兰道尔,再到杀死莫瑞,都说明了他的心理阴影。在无形的层次上,亚瑟的暴行实际上是对“大写的法”所象征的社会思想和大众娱乐传媒的一次反叛。
“干掉亚瑟,你这个小屁孩。”他的暴行让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就像拉康口中的“实在界”一样,既无秩序,又毫无意义。
“按照拉康的说法,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符号世界,是虚幻世界的三个层次,虚幻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是虚幻世界与符号世界的结合体,被虚幻世界与符号世界过滤掉了。
现实世界是无法被移除的,是主体的局限,是主体无法保证完全理解和控制的真实欲望。”
小丑是被试的对象,唯有在象征性的条件下存在,否则,当他“知情过多”时,他就会趋近于无意识的真理,当他的含义被他的象征性世界所吞噬时,他所重构的“自我”也将随之崩溃。
当亚瑟从事故中爬出来时,他就像是一个传奇,宣告着亚瑟的死亡,而小丑的存在!
四、结语
反派成为反英雄,“小丑”在叙事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他更像是哥谭市民想象性认同的结果。
追捧的市民并不知道小丑是何人,他之所以被捧为反英雄,或许并不是他自身的英雄化,而是由于整个哥谭市民赋予他的反英雄称号。
所以,这个被象征的“小丑”一定是处在一种未被揭穿的状态中,而这个“他”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结构,是因为他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正如最后一幕充满了梦境一般,这个开放的结局也充满了奇幻的味道。
从反派到反英雄,最基本也是最深层的含义就是反社会,反对娱乐,反对传媒。不过,以《小丑》的成绩和奖项来看,这部电影不但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业内的肯定。
所以,从当前的思想观念与消费观念来看,这也是一种矛盾。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德莱叶的电影》柳青译
2.陈越《形成“我”的功能的镜子阶段》
3.[英]安纳·杰弗森,戴维·罗比《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陈昭全,樊锦鑫,包华富译
4.[瑞士]C.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