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持续创作更优质的作品!
文|冯蜜的柚子茶
编辑|冯蜜的柚子茶
一、形象与场景的视觉强化
加拿大学者琳达·哈琴总结出了三种改编的模式, 即叙述、展示、互动。相对应的改编作品的受众接受模式为阅读、观看、体验三种。对童话进行的动画作品改编应在“展示—观看”模式之下。
对于一部成功的商业动画电影来说, 如何更好地展示原作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受好莱坞动画电影固定模式的影响, 目前动画电影领域呈现出情节模式单一固化的问题。因此, 制片方需要突破单一的故事情节, 在影片中注入其它更多吸引观众的元素。
首先, 在影片的整个色调上电影采用了冷暖对比的方式。新加入故事中的母女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场景使用了带有压抑情绪的冷色调, 向观众传达出对这种枯燥的生活和环境的排斥感。
而所有与小王子及其生活的B-612星球有关的场景中则大量使用了暖光和暖色调, 对场景和人物的处理上也偏重于粗糙的视觉效果, 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色调对比使观众在两个世界的强烈反差中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世界很容易获得一种情景认同感。
其次, 小王子所在的童话世界的所有形象都采用了手绘纸模的形式, 通过定格拍摄的方式呈现。而影片在原著基础上增加的形象, 诸如小女孩、妈妈、老飞行员等人物则用二维动画强调其形象的“现实化”特征。童话世界形象塑造的方式非常有助于呈现原作中所坚持的表达的真诚、单纯的童心以及追求自由和丰富想象意境的艺术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小王子”的形象随着场景的转换而产生了变化, 其本身在视觉效果上就表现出积极参与叙事的主动性。属于B-612星球和玫瑰花的小王子是木偶形象, 纯真而质朴, 而被老师和商人“驯化”后的“小王子先生”长大成了大人, 掺和进了成人世界中, 这时的形象与具有“现实化”特征的大人们并无二致, 还有着表明身份的名牌和换了三百多次的工作。
他和曾经的小女孩那样, 在无缝的时间表和闹钟的提醒声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最后, 被小女孩从成人世界拉回来的小王子回到了B-612行星, 行星上长满了猴面包树, 相爱的玫瑰已经枯萎, 灰飞烟灭。这时的小王了虽然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形象, 却还是已经长大。因此, 在形象上并未还原到木偶形象。小王子形象的两次转换与故事逻辑点的两次转折紧密配合, 人物形象的叙事功能得到了视觉强化。
二、空间叙事功能的拓展
在小说中, 有两层具有叙事功能的空间———“沙漠”和小王子叙述的“童话空间”。由于文学故事线的单一性, 其中沙漠所承载的叙事功能相对较弱, 故事的意义内核主要由小王子的“童话空间”所承载。
而在电影中, 以现实人物形象的增加为表征, 影片的改编在小说的两个叙事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美国城市”的现实空间, 同时通过飞行员与蛇的关系对立等细节, 将“沙漠”的空间叙事功能增强。由此, 形成了“城市”“星球”“沙漠”共同承载多条叙事线的多层叙事空间。由于叙事线的增加, 每个空间的叙事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同时, 对于所增加的现实及成人世界表征的“城市”空间, 影片又进行了层级划分。在小女孩的家旁边, 建构了一个小说中所没有的老飞行员的家。对于小女孩来说, 这是一个与现实中的家所完全不同的空间, 这里贴着满墙时间表和公式贴。
这个空间中的一切东西都与小女孩的父母提供的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有许多奇怪、有趣的东西, 还有一个永远都保持着“童心”的老飞行员。当小女孩第一次来到老飞行员的花园时, 她还是被课堂所教的科学知识束缚了想象力的学生。正是这个奇妙的空间, 把她的生活从已经走向规训之途的生活还原成了真正的孩子的童年生活。
在原著的基础上, 影片增加了小王子长大成人的故事, 从而将影片想要表达的意图“成人—孩子”两个世界的对立叙述得更加简单直接。影片为“长大成人的小王子”———“Mr.Prince”单独设置了一个带有未来色彩的空间。
这个未来空间既是一种悬置, 也是对现实空间叙事功能的拓展。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个未来空间是现实空间的符号化表达, 抽离了意义之外的其它因素, 使其具有更强的言说功能。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强化了空间的叙事功能, 从而也成功实现了从文学叙述向影像话语的转变。
三、冲突的介质性转换
在动画电影中, 矛盾冲突是故事内容的核心部分, 更是剧情发展的主要源泉与动力:矛盾的冲突性越强, 剧情的波折幅度越强烈, 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强;矛盾冲突性较弱的动画电影, 其剧情变化也相应平缓, 对观众产生的刺激作用越小。特别是在强调以故事性吸引观众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中, 强烈紧张的矛盾冲突是争取商业市场的必胜法宝。
在《小王子》这部经典童话中, 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种温情的对立”来形容。众所周知, 在文学版本中作者以儿童和成人对一幅“既像吞下大象的蛇又像一顶帽子”的画的不同理解来暗示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疏离。
原著中, 不管是长大后迷失在人类社会的“飞行员”, 还是一直孤独地生活在自己星球的小王子, 以及玫瑰花、狐狸、蛇等生物, 都是各自在自己的个人世界中自得其乐, 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之处。
为了更加适应视觉化的表达方式, 马克·奥斯本的电影改编版本为电影设置了一条非常清晰而强烈的矛盾冲突线, 它将童话中温情的冲突拉到故事表层, 使它成为与故事主线同步发展的叙事线。
它让小女孩和望女成凤的妈妈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自由灵魂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的显性表征, 以至于在原著的基础上电影增加了“小王子在地球世界的迷失”这一延续性故事, 将小王子与地球上人类世界的疏离和小女孩与成人世界的疏离进行双重叠加。
改编后的电影逐步将生活在远离地球的小行星上的小王子、在成人世界夹缝中寻求自由的小女孩成为了电影重新建立的叙述视点的承载点。
奥斯本的《小王子》在矛盾冲突设置上的跨介质成功转换, 可以说是所有商业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所要实现的首要策略之一。
四、叙述视角的受众转换
叙述视角 (narration) 是一种决定怎样将叙事信息呈现给观众的机制。一般情况下文本中存在两种基本的叙述视角:一是主观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述视角 (restricted narration) ;二是客观第三人称全知性叙述视角 (omniscient narration) 。
全知性叙述视角被认为是“接近于全能上帝的视角”。虽然有不少文学作品为了使其叙述显得更加客观从而选择第三人称的全知性叙述视角, 但在影视作品中为了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不少影视作品也选择了主观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述视角。
在文学版《小王子》中, 由于故事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冲突”作为催化, 叙事平稳, 叙事视角是小说的创作者“飞行员”本人。作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叙述主体能迅速将读者代入故事, 从而产生情感认同。
在电影版《小王子》中, 增加了两个人物,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叙事视角转到了渴望自由的小女孩的视角。故事的主体从“飞行员”转换为与电影设定的受众主体 (儿童) 身份一致的小女孩。同时, 电影还增设了“老飞行员”这个形象。
这一形象是为影片所增设的成人世界的现实空间“美国城市”而设的。“老飞行员”既是童话故事的写作者, 也是故事中从沙漠归来的“飞行员”的身份承载, 同时还是现实的“城市”空间与小王子的“童话”空间的转换桥梁。这一形象的设置, 使影片自如地在现实空间与童话空间之间进行叙事线的转换与交叉。
虽然表面上电影还是运用了具有限制性的主观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但影片中的“小女孩”的叙述视角所代表的叙事线并非影片唯一的叙事线。但是, 影片又将“小女孩”和“小王子”包括“飞行员”三个具有相同情感特征和叙事特征的形象分别置于三个同构的叙事空间中。
通过在三个形象中进行关系建制完成视角与叙事线的转换。这样的视角转换将童话中隐藏于故事发展主线之后的“冲突”更加显性化, 也使故事的叙事线更加多层次化。小女孩、年老的飞行员、小王子, 三者构成了同一叙述视角的不同层次, 而进一步得到丰富的人物关系也更适应于影视作品的话语表达。
五、符号隐喻性的弱化
原生作品与改编作品之间不仅仅是“改”与“被改”的关系, 从更深的意义上说, 是一种“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而原生作品中所隐藏的隐喻的挖掘是改编作品如何阐释原著的关键。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全世界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作品, 其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最吸引读者, 也是全书最有价值之处。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 我们可以用最细腻的情感去体验到“爱情”的隐喻、“友谊”的隐喻、“‘自由灵魂’与世俗世界的对立”的隐喻、“死亡”的隐喻……它之所以有和《圣经》相媲美的阅读率, 正在于其所蕴涵的含义多元的隐喻。
一直以来, 影视改编作品在呈现文学原作时, 如何准确而有效地呈现其中的“隐喻”是改编作品是否保持原作艺术性的标准之一。在好莱坞导演马克·奥斯本的《小王子》中, 这些具有多面折射性的“隐喻”被改编者用相对单一化的手法进行了处理。
在电影中, 观众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小王子”和“他的玫瑰”之间的爱情隐喻, 而孩童世界的“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复杂”之间的对立则通过台词和教师与商人对孩童的规训而显得更加直白。这一处理手法是商业电影所普遍采取的策略之一, 同时也和影片想要扩大受众面而尽量适应儿童的接受要求有关。
六、“当下”与“在场”的介入
改编实质是艺术处理的最重要的方式, 这种方式渗透了文化冲突、文化过滤、文化认同等诸方面的因素。改编后, 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具有很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 充满无限延伸的创造力, 呈现出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效果。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成其为自身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文学是关于时间的艺术, 绘画是有关空间的艺术, 那么包括屏幕和舞台在内的表演艺术则是二者的结合。
从文学到电影的形式转换, 在本质上是一种表述方式的转换, 或者说是话语方式的转换。从一种感受“时间”的单一形式到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的综合表达。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文学形式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被转换成表演艺术所需要的行为或动作。其中所要解决的是艺术的话语方式如何从“讲述” (Telling) 向“展示” (showing) 转换。从介质上来讲, 也就是从“语言”向“行为”的转换。
如果说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所关注的“孩童与成人世界的疏离”等问题是源于其所处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人的异化”, 那么在导演奥斯本这里, 在力求准确地表述原作含义基础上, 导演将“当下”语境结合在了影片中。
影片中小女孩与成人世界的疏离甚至冲突起源于当前社会中关注的“孩子成长”的社会问题。小王子迷失在地球上, 为了在地球上生存而接受商业机器的“知识强注”, 却多次因为不适应而换掉工作, 最终在管道清理工的工作岗位上战战兢兢, 这也是对当前语境中年轻人的成长及归宿等现实问题的主动观照。
商业动画电影生产大众文化, 商业动画电影也是当代社会的镜像。动画是大众文化的消费, 是引发、唤醒、塑造、强化某些文化元素和心理结构的过程。不管是《小王子》还是其它童话改编的动画电影, 其本质属性依然是商业电影。
任何文本意义的产生都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商业动画电影要想在商业市场中有所斩获, 其话语方式必须对商业市场的主导———观众的心理诉求有所召唤。因此, 商业动画电影在进行意义和表意符号生产时, 必须重视影片所代表的社会文化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 改编作品对原生作品的阐释必须包含在当前语境下对作品隐喻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