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收集奥特曼卡片
1、暂时的分别,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回忆的开始! .
2、只要活着就应该做点什么。
3、过去虽然无法改变,但未来还可以继续奋斗。
4、就算我化为宇宙星辰,也会与你同在;所以,请你相信你自己,然后,也请你相信我。
5、这个世界,我来守护!
6、奥特曼也好,人类也罢,只要有伙伴在,无论怎样的强敌都能与之交手,并且能够战胜它们! .
7、要保护这个星球,用我们的双手。
这是奥特曼的经典台词,说实话有时候我和儿子看奥特曼我都被里面的台词和观点感动了。
而奥特曼的周边,一直是孩子们乐于收藏的物品。
江苏宿迁的刘先生的儿子有300多个奥特曼玩具,其中奥特曼模型就有200多个,排在客厅有十米多长。
除了模型另一种收藏品是奥特曼卡片,我儿子也很喜欢。刚开始使用零花钱时候,他就好几次去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买1元一张的卡片,让我心疼不已,后来我在购物平台上给他买2.9元十五张,他开心得不行。
奥特曼卡片从几块钱一袋到几千块钱一盒都有。折算后一张的价格看起来不到一块钱,可事实上需要投入的资金完全是个无底洞。
渝北居民赵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11岁大的儿子痴迷一种玩具小卡片,不仅偷偷拿了家里不少钱,还振振有辞地说,自己是在为家里挣大钱!
11岁的少年在学校外面的小卖部购买了大量的奥特曼卡片,不仅花光了外婆给的一万压岁钱,还私自从妈妈那里拿钱购买。
这些在我们大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卡片,在孩子眼里却价值万千。
11岁的儿子告诉父亲,自己收集的这些卡片将来是可以升值的。现在投资都是为了家庭以后挣钱。
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有正确的引导。
收集是儿童期发育的正常情况
除了奥特曼,孩子还有可能喜欢收集枪支,娃娃,乐高等等。
很多孩子喜欢收集的物品,远超过它本身的价值。
你遇见过这种孩子吗,明明是父母买来要送朋友的玩具,孩子却霸占着不给。
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玩具,明明是和十分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玩,却不舍得把玩具拿出来分享。
孩子喜欢一类玩具,一有机会就买,不买就情绪低落,魂不守舍。但是买完之后还要买,没有尽头。
孩子的玩具箱,玩具角落已经装不下孩子的玩具,属于他们的物品摆满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的玩具非常多,但是坏掉的玩具,甚至零件都不可以扔,否则就像失去一个好朋友那样哭闹。
……
当我们看着孩子的房间,看到成堆的毛绒玩具、积木和美术用品,烦躁的情绪油然而生,你会不会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囤积狂吗?”
再联想起现在社会上很多购物狂,如果一个人毫无节制地疯狂购物,超过一定界限,就会由制造快乐而变为制造痛苦。
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焦虑起来了呢?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收集”都是儿童时期发育的正常情况,从学步期开始,贯穿整个青春期。
从乐高到奥特曼卡片,从芭比娃娃到漫画书,收集品和收集行为都是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收集往往令人兴奋,还会有种自豪感。一有机会,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展示、炫耀和添加自己的收集品。
但是,当收集开始妨碍社交等日常活动,或者开始造成焦虑时,收集就变成了问题。
有些孩子会觉得必须添加收集品,会将收集品与尴尬的情绪联系起来;或者开始在他人触碰收集品时,他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或者难过。当收集变成囤积时,变成囤积症时,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BBC有部纪录片——《无法停止·病态收集癖》,拍摄的是拥有各种囤积欲、形形色色的人,有囤小矮人玩偶的,有囤芭比娃娃的,还有囤再生娃娃的,囤积鞋子、红豆、吸尘器的……
虽然他们的展现形式都是一样的,都喜欢囤积某种物品,但目的、根源却大不相同。
囤积矮人和红豆、吸尘器的三位男性,更多是为了独特,认为自己这样与众不同,因为这个爱好而变成了该地区的名人、创下记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囤积娃娃的两位女士是因为童年和家庭而导致的缺乏安全感,一个是进到孤儿院拥有了娃娃,一个是家里频繁搬家。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囤积症的根源是大脑神经系统出现了异常,患者内心有囤积物品的强烈冲动,并且对所囤积的物品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感情。对于囤积者来说,丢弃物品实在很难,并且他们喜欢把无数的杂物随便堆放,甚至不惜因此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到和家人、邻居的感情。但几乎所有的囤积症患者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勉强接受治疗也很不配合。
囤积癖,指的都是物品囤积症。
其中,有一部人囤积的欲望和情绪比较强烈,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群人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在获取和失去囤积品时,会出现比较极端的情绪。据估计,成年人当中患强迫囤积症的约占2-5%,一般是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成年后才会大爆发。
分清收集和囤积,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
我儿子有一段时间,他玩过的东西都不舍得扔,一个瓶盖,一个空罐子,一个螺丝钉,甚至一条塑料绳,他都会放在他的玩具箱里,当你打算整理玩具,要清理掉的时候,他就会万分不舍,十分沮丧。
刚开始我也苦恼过,和他深入交谈,才发现他舍不得的是这些玩具陪他的时光,或者是他的美好记忆。他并不是囤积症,是儿童期发育的正常情况。经过沟通,他能够正确处理这些“杂物”。
那我们如何辨别孩子的正常收集和囤积癖呢?我觉得从下面三个问题可以找到答案,去适时干涉孩子的收集行为。
第一,孩子房间的杂物是否存在危险?
很多孩子的卧室都十分凌乱,虽然让人无奈,但是一般都不用担心。
但是,如果孩子的房间堆满太多的物品,以至于发生紧急情况时无法逃离,这就是个问题了。
同样,还应监控孩子收集的物品种类,确定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他们的房间是否堆满了玩具,是否有吸引昆虫或者啮齿动物的食物或垃圾?房间内是否有火灾风险,比如散热孔是否被堵塞?
如果孩子的房间凌乱到让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那就立刻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清理房间。
第二,收集行为是否妨碍了日常活动?
收集行为是童年时期的正常情况,但当它妨碍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学业发展和社交能力时,比如孩子不想离开收集品而拒绝吃饭,上厕所或者跟其他孩子玩耍,这就变成了问题。
收集行为变成严重问题有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孩子感到无法离开收集品去参与正常的日常活动。
第三,当我们整理或丢弃物品时,孩子有什么反应?
孩子允许我们帮忙打扫和整理房间,包括他们珍爱的个人物品吗?儿童囤积行为的另一个关键标志是:
当物品被拿走或者丢弃时,他会感到极度痛苦,发脾气或者“崩溃”,即便是在别人看来这个物品只是一个垃圾。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囤积癖有些苗头或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和干涉。
如何教孩子“断舍离”?
如果大人出现了“囤积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断舍离。
错误地认为自己所收集的东西的价值,你可能知道积累的物件是无用或对物件有强烈个人的精神付出感和寄托,则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对其他人完全毫无价值的。
如果是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简单粗暴扔掉或者把孩子心爱的收藏品藏起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或者说是治标不治本。
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的几项措施来从源头上帮助孩子规避“囤积癖”。
第一,限制孩子的可用空间。
限定孩子的房间内物品堆放空间的大小。
例如,给孩子提供一个书柜,放置收集的物品,或者强制实施一条规则,向孩子解释清楚,放在卧室外的物品都会被扔掉。
第二,实施“一进一出”规则。
这个规则要求孩子每向房间里拿进一样东西,就必须选择一样东西予以丢弃或者捐赠给别人。
这个规则既可以控制收集品的数量,同时也教导孩子在带东西回家前认真考虑它的价值。
第三,帮助孩子整理物品。
提供方便使用的收纳箱和物品架,用于安置孩子的东西。帮助孩子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将同类物品一起放入收纳箱中。
这样一来,孩子寻找某种物品时,就不会翻箱倒柜,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也能了然于心。
第四,设置一个长期使用的“捐赠箱”
教孩子定期将不想要或不适用的物品放入捐赠箱,从而减少整个房间的杂物,并让他意识到将可用的物品捐赠给有困难的人是件有意义的事。
第五,提供非物质性的礼物。
尽量避免将玩具作为生日礼物或者节日礼物送给孩子,而可以让家人和朋友们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亲自体验的活动作为礼物,如动物园,儿童博物馆,或者当地主题公园的门票。
结语: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给足他们的安全感,要引导他们快乐不仅仅是积攒东西。过度关注物质财富,而忽视令人珍视的友谊或者生活体验,是十分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