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见她,就毅然决然放弃了一段长达七年的感情,甚至不惜拿出210万元现金,和女友分手。
没人知道,那天在文化沙龙的场子里,李敖为什么突然沉默。
朋友问他在看什么,他盯着一个刚进门的女人,说:“看我的未来。”
那女人,叫胡因梦。
她穿着一双米色露趾高跟鞋,脚型修长,干净得近乎精致,李敖没移开视线,看了足足半分钟。
多年后他回忆:“她的脚,是我见过最美的器官。”他说得认真,毫不做作,甚至让人感到一种诡异的崇敬。
那年,他五十岁,胡因梦三十岁。
他是作家、评论家,是最有争议的知识分子;她是演员、译者,是港台文艺青年心中的女神。
一个浪荡,一个清冷,谁也没想到他们会产生交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没人预料到。
01
李敖从不隐藏情绪,他当晚就告诉身边人:我要追这个女人。
第二天,他真的打开保险柜,取出210万元现金,当时已是一笔巨款。
他平静地把钱交给相伴七年的女友黄丽群,说:“我要去结一场婚。”
黄丽群没有争吵,也没有哭闹,只是反问他:“你确定她是你要的人?”
他点头:“我确定她不是谁都能遇到的。”
而胡因梦呢?
她起初是抗拒的,毕竟李敖太高调,太狂傲,对什么都带着攻击性,对谁都口无遮拦。
她那时刚从美国回来,刚拍完《欢颜》,正是风头正劲的文艺偶像。
可就是这个处处树敌的男人,开始每天给她写信,十几页信纸,句句是“我为你写作”“我愿意改变”。
在她的回忆录《死亡与童女》中写道:“我以为我遇到的是台湾最不羁的人,后来发现他竟然是最需要爱的人。”
于是,两人闪电结婚。
婚礼没有宾客,没有钻戒,李敖开玩笑地说:“全台北都不祝福我们,我们自己祝福自己。”
02
只可惜,现实从来不是文艺片。
婚后不久,胡因梦就意识到,她走进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控制。
李敖在书房锁门写作,不允许任何人打扰,胡因梦进门必须敲三下;吃饭要准时,对话要有“内容”;
她一说佛学、冥想,他立马冷笑:“你信这些东西,是脑子软了。”
他们争吵,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她说他冷酷,他说她矫情。
她曾说:“我嫁给他,是因为我想了解他。可这个人,从来就不希望被了解。”
他则在后来的访谈中答道:“她想要自由,我偏偏就是一堵墙。”
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就草草结束。
03
离婚后,两人都没有互相撕破脸。
李敖写了一本《女人》,第一章是她,笔调温和得不像他自己,他说:“她是唯一让我想放下锋芒的女人。”
胡因梦没有立刻回应,只在几年后写下:“他是一场我不得不经历的风暴。”
这段婚姻在文学与八卦之间,被反复提及。
有人说李敖是疯子,有人说胡因梦太冷,有人说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不该发生。
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完全不适合”,才让它变得特殊。
就像李宗盛写给林忆莲的那首《给自己的歌》里说的:“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04
多年以后,李敖晚年住院,谈到这一生最舍不得的人。
他没有说母亲,没有说女儿,而是淡淡地说:“胡因梦。”
记者问他是否后悔,他摇头说:“她那么好,我不追,才是疯子。”
有人觉得李敖是冲动,有人说他太极端,但更深一层的可能或许是:
那是他唯一一次,不靠理性活着。
每次读他们的爱情,只觉像极了李宗盛和林忆莲,他们的爱,是互为劫难,也是彼此成全。
来得那么真,去得那么干净。
他们没能走到最后,但彼此的名字,再也没有被谁替代。
在这世上,真正让人记住的爱情,不一定长久,不一定体面,但一定是“曾经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