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青年演员陈丽君因在央视《文化十分》栏目采访中误称“贾宝玉是长子长孙”,引发公众对经典文学解读与演员文化素养的广泛讨论。这场争议自5月2日发酵,以陈丽君落泪道歉暂告段落,但其背后折射的文化现象仍值得深思。
一句口误引爆舆论场
5月2日,陈丽君在接受央视《文化十分》采访时,为推广新戏《我的大观园》解读角色贾宝玉,称“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此言一出,迅速引发红学界与网友的质疑。
看过电视剧《红楼梦》的观众应该知道,贾宝玉被称“宝二爷”,何来“长子长孙”一说。事发后,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到了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其指出,按《红楼梦》原著设定,贾府分宁、荣二府,又称东府和西府。长房是宁国府,族长是贾珍的父亲贾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贾珍负责。因此,从长子长孙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贾珍。荣国府里贾赦、贾政兄弟俩,贾赦是哥哥,如果从这边论,够长子长孙资格的应该是贾琏,而不是贾宝玉。即便从贾政这边说,贾宝玉上面有个哥哥贾珠、姐姐贾元春,长子是贾珠,也不是贾宝玉。苗怀明还借此机会呼吁大家阅读原著,但说错了也没必要抹黑,希望更多年轻人在青年偶像的带动下,多去读一读经典。
争议爆发后,央视《文化十分》节目组删除了相关片段,但舆论已如燎原之火。网友的批评集中于两点:一是质疑演员是否真读过原著,并结合此前其他艺人目不识丁、德不配位等案例,批判“文艺舞台尽是绝望的文盲”;二是将此事件上升至“文艺工作者文化素养”的层面,暴露了“流量时代”演员文化储备的短板,呼吁行业加强经典文本培训。争议中,多数人保持理性,认为演员职责是演戏,非学术研究,不必揪着错误不放,但应对经典角色保持敬畏。
事件发酵数日后,陈丽君在《我的大观园》的返场表演时,就此前关于贾宝玉的相关言论含泪道歉。视频里,她带着妆在粉丝面前含泪道歉:“‘宝二爷’面对记者的时候说错了点话,其实‘陈丽君’面对你们的时候也老是会说错话,我以后一定会让我自己的嘴和我的脑子站在同一战线上。”“我是‘不完美小孩’,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不是不能犯错,而是知错就改、知错会改。”
饭圈文化入侵传统文化
演员作为文化符号的传递者,对作品解读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观众的理解。如果要深究,陈丽君的道歉不应该只针对粉丝,还有大众。但口误也好,没有深读原著也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陈丽君道歉展现了一名年轻文艺工作者的自觉和担当,但她的不少粉丝并不想善罢甘休,甚至比陈丽君本人还难以接受错误。
陈丽君被推上风口浪尖后,不少粉丝出面维护,强调陈丽君是“口误”,不能凭借一句口误就抹杀一个人的努力。他们罗列陈丽君此前获得的荣誉和奖项,质疑访谈节目审核不严导致演员被指责,将所有报道此事的媒体视为“挑刺”,还有人撰写《陈丽君对宝玉的解读无误》等文章进行“洗白”,将学术纠偏与偶像崇拜混为一谈。
更让人痛心的是,“红学专家”苗怀明在接受采访后,也遭到了铺天盖地的网暴以及狂轰滥炸的骚扰电话,直到陈丽君道歉也没有停止。据扬子晚报报道,苗怀明有三点疑问,“首先,陈丽君说错了吗?第二个问题是,说错了,难道不能指出问题吗?第三个问题,陈丽君道歉了,这几天一直在铺天盖地骂我、骚扰我的粉丝,是不是该给个说法?”苗怀明表示,看到有人对粉丝写的《陈丽君对宝玉的解读无误》发表看法,说明明白人还是有许多,“反向捧杀的同时,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本来没多大的事情,书没读清楚可以再多读,话说错了承认错误提升自己就好了,没必要强行洗白,更不能网暴他人。对事情的判断缺乏常识、不讲逻辑、没有是非观念,这样的饭圈文化令人痛心。”苗怀明认为,本来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没想到会演变成如此大的一件事情,但他强调,作为专业学者、教育工作者,见到常识性的错误进行纠正是他的职责所在,“我过去这样做,现在这样做,将来我还会这样做。”
陈丽君凭借《新龙门客栈》跃升为传统文化领域的“顶流”之后,参演作品一票难求,流量入局也让陈丽君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变得炙手可热,一度沉寂的越剧在年轻粉丝入局后焕发了生机,这是传统文化圈一件天大的好事,也被广大路人喜闻乐见。而陈丽君引发的这场舆论本应成为文化讨论的契机,却因部分粉丝的极端行为演变为“以爱之名”的集体捧杀。
“长子长孙”言论之所以触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是因为《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人物关系复杂,贾宝玉的“宝二爷”身份早已深入人心,大众担心的是,如果连“贾宝玉”的扮演者都对他一知半解,传统文化又如何传承?演员对经典角色的诠释,需建立在对原著的深度研读之上。1987年版《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演员接受了三年的封闭培训,学习内容贯穿琴棋书画、礼仪典故功不可没。反观当下,部分演员依赖“二创”剧本,甚至以“个性化解读”为借口篡改原著,实则是对经典的亵渎。
从《新龙门客栈》的“转圈圈”到《乘风破浪》中的水袖舞,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以创新形式让年轻观众重新关注越剧,为传统戏曲的破圈提供了新的范本。就在“长子长孙”言论发生的前两天,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奖名单,陈丽君的名字便在其中。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传统戏曲演员,大众对她的期待更高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部分粉丝将“流量”等同于“文化正确”,将演员的商业价值凌驾于艺术水准之上,当陈丽君因口误被质疑时,粉丝以“她演戏就行,何必懂原著”的言论为偶像开脱,将“文化传承”矮化为“流量游戏”的逻辑,既损害了偶像的路人缘,也消解着越剧艺术价值。
这一事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文艺界的矛盾。传统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年轻演员接力,也需要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当流量与资本裹挟,饭圈文化入侵,短视频稀释文化传播的深度,年轻的传承人在享受流量红利时,应如何坚守文化初心,承担好“文化转译者”的重任,又该如何守护经典的尊严?
近年来,饭圈文化已经深入娱乐、体育、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粉丝群体性的强烈认同感在网络上形成巨大声势,不仅干扰社会评价的客观理性,一些极端粉丝的行为,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恶意攻击等,甚至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
文化传承容不得“我的爱豆绝不能错”的巨婴逻辑,今日的“捧杀”将会化作明日的“反噬”,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知错就改”只是第一步,对于广大的年轻文化传承人来说,唯有带着敬畏之心去创作,才能让经典真正迎来新生。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杜鹃)
编辑:邢媛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