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浪姐6》的舞台亮相环节,62岁的叶童以一款独特的银白“扫把头”造型闪亮登场,这一造型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从一开始主题曲录制的时候,叶童就站在了c位,这一站位本身就吸引了众多目光。
而后,关于她造型的争议纷至沓来,不少人觉得这个造型不太好看,甚至有人猜测她是不是在模仿梅艳芳。
不管怎样,叶童的一举一动都如同触发流量密码一般,牢牢抓住了大众的眼球。
网友们对于叶童此次亮相的看法明显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拨。
有一部分网友对她的勇气和突破精神极为赞赏,称赞她不愧是演艺界的“千面女郎”,即便到了62岁的年纪,依然敢于在造型上大胆尝试,挑战自我。
然而,另一部分网友却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节目组是在利用情怀来炒作。
毕竟叶童曾经饰演的“许仙”这一角色太过经典,深入人心,如今节目组很可能会借助这个经典ip来制造话题,这难免会给人一种过度消费经典的感觉。
而且,还有人担心节目组会过度强调叶童的年龄,将她的年龄当作一个卖点或者话题点来炒作。
在这场热烈的争议背后,一个更为核心且值得深思的问题悄然浮现:叶童作为一位早已在演艺界功成名就的影后,为何要选择踏入综艺这个充满舆论争议的领域呢?更何况是芒果台的综艺,芒果台的舆论环境向来复杂多变,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02
《浪姐》系列节目自推出以来,一直高举“女性成长”的旗帜,试图展现新时代女性的多元魅力与成长历程。
然而,这个节目始终未能摆脱一些负面评价,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剧本操控和剪辑争议的问题。
回顾前几季,“皇族剧本”“黑马逆袭”等说法甚嚣尘上,这些标签常常引发粉丝之间的激烈争吵,互不相让,甚至严重影响到了艺人的公众形象。
即便在行业内地位颇高的艺人,在这样的舆论风波中也难以独善其身。
如今叶童加盟《浪姐6》,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风险。
节目组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节目热度,必然会围绕叶童曾经饰演的经典角色“许仙”做文章,搞一些怀旧的话题。
这样做的确能够唤起80后的集体记忆,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毕竟“许仙”这个角色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但是,这种做法也很容易被指责为滥用情怀,消费观众的怀旧情感。
更为深层次的担忧是“年龄凝视”问题。
网友们一方面由衷地钦佩叶童62岁还敢于挑战唱跳舞台的勇气,认为她为广大女性树立了榜样,展现了不服老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节目组为了制造更多话题和看点,过度消耗叶童的体力,安排她参与高强度的训练和表演,或者在节目剪辑和宣传过程中,过度突出她的“高龄”,将年龄作为一种博眼球的手段。
就像曹颖、陈德容等女星官宣参加《浪姐6》时,网友们纷纷开玩笑,呼吁节目组要“善待老人”。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季的《浪姐》在邀请嘉宾方面可能确实面临着困境,难以找到合适的大牌明星来撑场面。
03
如果单纯论演艺资历,叶童完全没有必要借助综艺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她在香港金像奖的历史上,可是首位荣获双料影后的杰出演员。
她先后9次获得金像奖提名,3次成功获奖,这样辉煌的成绩在业内至今都鲜有人能企及。
在演艺生涯中,叶童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
在《表错七日情》里,她将角色的风情万种演绎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婚姻勿语》中,她又以细腻入微的表演,精准地展现出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让观众感同身受;在与周润发合作的《和平饭店》中,她与周润发对戏时所展现出的性感张力,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充分彰显了她出色的演技和强大的气场。
而1993年她在《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的“许仙”,更是成为了跨代际的文化符号。
那句“叶童之后,再无许仙”,道尽了观众对她所塑造的这个角色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她在角色塑造方面达到了难以逾越的巅峰。
叶童的敬业精神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
为了能够真实地演绎拾荒者的形象,她亲自到街头去体验生活,深入观察拾荒者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习惯;在拍摄冰瀑戏时,即便环境温度低至零下,条件极为艰苦,她也毫不退缩,全身心投入拍摄;甚至为了诠释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形象,她不惜牺牲形象,让自己“鼻涕口水齐流”,力求将角色的状态完美呈现给观众。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叶童需要《浪姐》这个节目来为自己增添光彩,倒不如说是《浪姐》需要叶童的加入。
她的到来,无疑为节目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厚度,同时,她也用自己的实力和行动,有力地打破了“女性价值随年龄衰减”的刻板认知,为广大女性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04
叶童在演艺生涯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崇高的声誉,名与利对她来说都已不缺。
那么,她选择参加《浪姐》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女性力量的追求与展现。
回顾她的人生轨迹,40岁时她毅然开始学习钢琴,勇敢地挑战新的领域;50岁时,她又挑战舞蹈,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60岁时,她出演无对白舞台剧《李尔王》,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艺术追求。
参加《浪姐》对于叶童而言,不过是她人生中又一次大胆的“另类演唱会”实验。
在当下的娱乐圈,演员跨界参加综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节目组通常偏好邀请那些有优秀作品作为支撑、背后又有着丰富故事可讲的艺人。
叶童近年来凭借电影《我爱你!》中极具颠覆性的精彩演出,成功重回大众视野,她的这种经历和状态正好契合了当下市场的需求。
在如今这个“少女感”充斥娱乐圈的时代,叶童却以一头耀眼的银发和岁月留下的皱纹,向世人宣告:女性的魅力绝不仅仅局限于青春靓丽的外表,它更源自内心的自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叶童参加《浪姐》的旅程注定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女性价值。
对于叶童本人而言,这是她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新领域的一次勇敢实践,生动地证明了“62岁依然可以重新定义舞台,展现无限可能”。
对于整个娱乐行业来说,叶童的加入验证了市场既注重情怀又看重实力的发展逻辑,同时也反映出大众审美正在逐渐从单一追求“少女感”向欣赏多元的“生命力”悄然转变。
或许,叶童此次参加《浪姐》的冒险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用“值不值得”这种功利性标准来衡量的范畴,它已然成为一场关于女性如何优雅地面对衰老、如何勇敢地摆脱外界标签束缚的公开探索与实践。
而这,恰恰是《浪姐》在热闹非凡的表象之下,所蕴含的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启示。
只可惜,在节目发展的过程中,《浪姐》似乎渐渐偏离了自己最初设定的“女性成长”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