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2024年04月18日20:55:12 娱乐 1386

艺术圈又传来一则不幸的消息。

国家一级作曲家孙川在年前离世了,享年67岁,不过因为家人希望低调处理后事,所以就没有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也没有举行追悼会。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孙川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不少耳熟能详的作品,现在很多歌曲,都被大家称为经典,比如《万事如意》、《孔雀东南飞》、《中华武魂》。

那英的那首《雾里看花》也是她的作品,这首歌获得了不少大奖。

《中华武魂》几十年来,更是一直被网友封为经典之作,孙川的离开,可以说是音乐圈的一大损失。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孙川出生于1957年,当时身为小提琴手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听了一些贝多芬,以及克莱斯勒的音乐,这无意中激发了孙川的天赋。

后来,妈妈跟着部队文工团进京演出,在路过四川的时候, 孙川降生。

因此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孙川,看起来草率,但是却对儿子充满了期待。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孙川降生以后,父母没有带着他和姐姐去藏区吃苦,而是给孩子落户北京,所以他没吃过什么苦。

幼儿园读的是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园,小学读的是有贵族学校之称的育英小学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孙川就已经开始追求富足的精神生活了,八九岁的年纪,就读了很多长篇小说,包括《黎族之鹰》、《欧阳海之歌》等等,尤其喜欢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展露了不俗的音乐天赋。

小小年纪,就已经会背八段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更是信手拈来,亲戚朋友都啧啧称奇,觉得这个孩子非常有天赋。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1973年,孙川的父母从西藏回到了北京,并且带回来了很多唱片,刚刚16岁的孙川一听,这些唱片自己好像都听过。

母亲一听就笑了,这些唱片都是自己怀孕的时候听的,可见胎教的重要性。

以当时孙川的条件,他没必要上山下乡。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不过孙川有自己想法,就偷着拿身份证,办理了去延安插队的手续,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人感到吃惊但是已经没有办法。

到了农村之后,孙川才知道理想与现实相差有多少。

从来没干过农活的他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干了几个月农活,他就去放羊了,边放羊,一边看《和声学》。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孙川运气不错,下乡第二年,就恢复了高考,他考进了西安音乐学院

三年后,孙川花了5块钱的报名费,成了音乐泰斗缪天瑞的徒弟,又一次回到了北京,然后正式开始了自己创作之路。

别看人生顺遂,没怎么吃过苦,但有相当一段时间,孙川都非常迷茫。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特别是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走红,而孙川学的一直都是严肃音乐,这有点让他手足无措的感觉。

有心尝试流行音乐,但是导师不同意他转移注意力,只好作罢。

这种迷茫,直到1993年,孙川写出了《雾里看花》这首歌之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后来他又写出了《踏雪寻梅》、《追缘》、《孔雀东南飞》等好歌。

一级作曲家孙川离世,那英《雾里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闻

但是可惜都没能超过《雾里看花》,这也是孙川的遗憾,但他依旧成了中国歌坛的领军人物。

而如今孙川离世,业内也是万分悲痛,希望他能够一路走好,在天堂创造出更好的音乐。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