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前言
广袤无垠的宇宙,永远都会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人类永远都会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也永远都会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无限的憧憬。
因此,太空冒险题材的电影也随之诞生,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演进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持续提升,变得越来越完善和完善。
比如《机器人总动员》,《星际迷航:未来开启》,《普罗米修斯》,《地心引力》,《星际迷航:暗黑无界》,《星际穿越》等等。
这部电影在八十八届奥斯卡奖中荣获多个奖项的金像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从“满足期待视界”、“打破期待视界”以及“重建期待视界”三个角度对《火星救援》进行了解读。
期待视界的满足
德国文学理论家,美学家,伊塞尔,姚斯等人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学接受主义,它突出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和受众角色。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个主体的相互联系,尤其是读者的主观接受,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作家是文学作品的神”的传统。
随后,将这一理论引进到了电影的研究中,让我们意识到,电影一定要遵循接受美学的指引,要对作为接受主体的具有能动性的电影观众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影片进行全面的诠释,从而推动影片的向前发展。
“期待视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兴趣、素养、理想等综合起来的、以一种内在的、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需求和鉴赏程度的一种认识。
在电影业中,宇宙探索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展示,并且以宇宙探索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有相当多的数量。
雷德利·斯科特对空间冒险电影的热情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为了将《火星救援》放在了第一位,他也没有放弃《异形》的续集。
有了这么多类似的电影做铺垫,《火星救援》必须要跟以前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才能让人满意。斯科特对此心知肚明,所以《火星救援》里包含了很多其它空间科学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首先,先进的技术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年来,电影的技术进步很快,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很大,所以,他们可以用特效将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火星救援》也是如此,它采用了IMAX3D的技术,将地球上的一切都展现了出来,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另一颗未知的行星上的感觉。
在视觉上,斯科特凭借着精湛的技巧,将这颗赤红色的行星描绘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而主人公马克·瓦特尼则站在一片沙漠中,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足以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是一幅充满了科幻色彩的电影。
至于剧情,则是根据安迪·威尔的一部同名小说,将一名被困在火星上的航天员带回了自己的家园,剧情简单明了,让人很容易就能看懂。
《火星救援》除了与其它同类电影相比所形成的预期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观众在观看之前所形成的预期,即观众在观看之前所形成的预期。这是一部关于太空冒险的电影作品,也是一部救援题材的影片。
在电影开始之前,观众会自动联想到灾难、危险、人的意志力、救援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从而形成紧张气氛、生命救援等心理预设。
电影的开头是一次火星的暴风雨,当科考队匆忙撤退的时候,太空人马克不知所踪,独自留在了那里。
在他从昏迷状态中苏醒,宇航服响起警告声,与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经历根基相匹配的时候,“太空探险”的设定就完成了。
清醒过来的马克气喘吁吁的跌跌撞撞走回驾驶室,将插在自己胸口的通信线路拔出来,一边嘶吼着一边给自己缠上绷带,让观众们想象中的营救场景变成了现实。
在这部电影中,马克为了自救,为了自强,他使用了很多手段,制造了很多食物和水,同时他也尝试着和美国宇航局保持着联络,最终在五百多个太阳的帮助下,他回来了,这也是他在电影中扮演主角的原因。
期待视界的突破
接受美学的文艺评论理论指出,当人们读到一篇文章时,通常会对其预期范围内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反而会对其预期范围之外的东西更有兴趣。
姚斯认为:“假如人们把先前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
在影视艺术领域,能够突破观众的期待视界则是比满足其期待视界更高一个层次的追求,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必胜法门。
从之前看过的几部宇宙冒险电影的影响来看,再加上对《火星救援》的理解,这部电影在观众们看来,整个电影的气氛都很紧张,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就故事而言,高难度,高耗资的空间营救命题必然会涉及政治命题,阴谋演绎,利益冲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斯科特却刻意地避开了观众的期望,而是“安守本分”,收敛了自己的野心,收敛了自己的情绪,将电影拍完了。
首先,整部电影都是以“火星营救”为主线的,虽然氛围很紧张,但却被导演刻意淡化了,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还夹杂着几分喜感。
男主人公马克刚刚苏醒过来,拔掉刺在腹部的天线,然后就在自己的电脑前面拍起了自己的录像,他非常冷静地坦白了自己的遭遇。
平静地说:“我还活着。废话。不过,我猜对于我的队友以及美航局来说,这可是个惊喜,也是全世界的惊喜。”
他耸了耸肩,挑了挑眉,“Surprise!”这一刻,原本被压抑的气氛所感染的观众们,在放松下来的时候,都会被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所折服。
原来太空冒险和太空救援并不是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原来人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冷静地嘲笑自己。
在这部电影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在火星上生活的故事,马克一边在镜头前说:“我是个植物学家,而火星,将会畏惧我大植物学家的力量!”
他一边用沉重的宇航服收集太空垃圾当肥料,一边捂着鼻子,对着塑料垃圾挤眉弄眼,喃喃道:“约翰森,天哪。”
他在为同伴们点火的时候,会喃喃自语:“抱歉,马丁内斯。”他会嘲笑刘易斯的音乐风格,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自己是“我是火星上的拓荒者”、“我是星际海盗”、“钢铁侠”,甚至会说出“fuckingmars”这样的话来。
电影在剧情上也做得很简单,从很多评论来看,大家都很认同《火星救援》是个“硬科幻”的作品。
从积极的方面看,被困在火星上的马克不会因为同伴的放弃而产生怀疑或怨恨,反而会理解,认为自己能活下来会给同伴带来意外之喜。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太空总署知道了马克还活着的消息后,他们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而是在全力营救马克。
在两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情况下,电影并没有刻意渲染出更大的话题,反而轻描淡写地写出了人类的本能。
第一种,是马克与地球指挥中心取得联系进行对话时,得知他们并没有将他还活着的信息通知他的团队,愤怒地打出了一串粗口,指挥部回应:“请注意措辞,您输掉的比赛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转播。”
第二种是营救行动顺利完成,马克回到队伍中,被队员们调侃为“辛苦了,钢铁战衣”,马克眼泪汪汪地抱怨道:“你们,你们的音乐品味真差!”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像那些大制作一样,为了突出一个故事,而刻意降低了宏大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期待视界的再建立
《火星救援》是一部以宇宙拯救为主题的科幻剧,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很多生存技巧、科技常识的真实还原,因此被认为是一部“硬科幻”影片。
电影中没有使用任何高科技的特效,也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东西,没有任何异形,没有任何可以毁灭整个世界的生物,也没有任何可以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这使得一位普通的太空人能够运用智慧来将一种气体和氢气从一种火箭的燃料中分离出来,并将其焚烧成水。
就象我们身边的清洁工那样,捡起了我们身边的垃圾,把它们种上了花草树木;好不容易才把太阳能电池面板的装置用来采集与太空总署的讯号。
为了更好地处理好信息传递上的难题,罗兰将十六进系统运用到了电影中,这一点在以前的电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既能欣赏到电影本身的精彩,又能体会到电影本身的价值。
它并没有因为满足大部分观众对这些小众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局限,而编造出一些虚假的故事,所以,观众不仅会接受这些真实的科学的表述,而且还会以一种尊敬和热烈的方式来响应这份真诚。
《火星救援》可以说是刷新了许多人对科幻电影的认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结语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要使哈姆雷特在满足了观众期望的同时,还能对其进行超越,从而使观众在读完这部小说后,对其产生一种崭新的影响。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同样也是这样,在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做出一些突破,让读者们感到新鲜,并且可以接纳新的期望,构建出一个新的美学水准,这就是一部电影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刘纯德《姚斯、伊瑟尔及其他——漫谈接受关学》
[2]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
[3]王锺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4]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关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