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陈其钢,一个隐居深山的音乐家,如今终于走出山林,来到上海与粉丝见面。他的个人自传《悲喜同源》刚刚出炉,正在最后打磨的传记电影《隐者山河》也备受期待。尽管身体虚弱,陈其钢还是决定前来,与音乐迷们分享他的音乐之旅。在上海当代音乐节的驻节作曲家之一,陈其钢备受瞩目。门票在短时间内便全部售罄,许多年轻人带着伞群聚在上音歌剧院门口,等待候补入场。小雨淅淅沥沥,但年轻人们的热情却不减分毫。9月23日,会面长达四小时,陈其钢戴着口罩出现在大家面前。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同时也有很多人站着看完电影,并听完陈其钢的讲述。他说:“如果从偶然性来说,人生就是大梦一场。”陈其钢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从中央音乐学院到法国深造,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多部经典电影创作音乐。在个人自传里,他以坦率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
陈其钢小时候就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喜欢打架,绝不服输,但也特别淘气。他的小名叫做“牛牛”,在书里看到他三岁的照片,眼神忧郁又严肃,他特地在旁边注释:“三岁看老”。在选择面前,陈其钢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最稳妥的。这种个性可能来自于家庭教育,他的父亲从来不说教,从不命令,也从来不提倡进取。小时候,陈其钢常常满身伤痕回家,但父亲总是会感慨一句“真牛!”而不是告诉他要注意安全。这位音乐家的出现不仅让音乐迷们欣喜,更让人们思考人生之意义。或许,陈其钢的人生和音乐一样,需要我们去感受,去领悟。陈其钢:一个单簧管少年的命运之路陈其钢的人生从一支单簧管开始。小时候,他笨拙无比,画画也画不好。偶然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被分配学习大管,但他却不喜欢那种老头声。父亲为他申请单簧管,老师同意了,这一切的偶然性让他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他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中流砥柱之一,影响了整个华人作曲界。
然而,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天赋,生活中也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他忠于自我,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溢美之词,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他认为音乐之所以能感召人,是因为它与共通的人性有关。他的个人自传《悲喜同源》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1984年,他赴法国留学,成为作曲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这段经历对他的音乐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陈其钢的成功,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和偶然性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决定命运的还有自己的选择和努力。陈其钢:坚持自我,让世界听到我的音乐陈其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独具一格,充满了个人的风采和创造力。他的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辨识度,让人们为之倾倒。在他的音乐之路上,坚持自我是他最核心的理念,也是他成就的关键。对于坚持自我,陈其钢深有体会。
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坚持自我,即便面对权威,也能遵从本心,坚持说不。他认为,只要坚持自己,就不会得罪人,反而会得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评价。在音乐之路上,陈其钢也始终坚持自我。他认为,艺术上能不能坚持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能不能成就的核心。陈其钢的严肃音乐极端高雅,受众相比其他更为流行的文化艺术有限多了。但他的音乐作品却飞向世界,闪耀各大音乐厅、音乐节。人们通过他的音乐,跨越山海,体验到中西文化交织的美妙。他的作品,如大提琴/二胡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管弦乐组曲《五行》、管弦乐组曲《蝶恋花》、管弦乐作品《如戏人生》、合唱作品《江城子》等,带着他的个人风格和辨识度,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陈其钢的作品有的飞出去了,有的却飞不起来。他认为,这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如果作品和时代生活在一起,自然会长翅膀飞起来。
陈其钢不会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的音乐风格,他只会写自己深有感触的,而且是在写作当下深有感触的,绝不投任何人所好。他坚信,只有坚持自己,才能让世界听到他的音乐,让世界认识他的风格和创造力。坚持自我,是陈其钢音乐之路上的座右铭。他的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都带着他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让人们为之倾倒。他的音乐之路,不仅是一段坚持自我的历程,更是一段充满创造力和个性的旅程。陈其钢:中国作曲界需要更多的个性和感性陈其钢,著名的中国现代音乐作曲家,在最近的一次音乐会上听到了三首当代中国作品,进一步确认了多年的观察——中国作曲界缺乏个性和感性。他定义了这种现象为“集体的风格,而没有风格”,并认为这种趋势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作曲家失去自我定位和创造力。陈其钢强调,作曲既要有技术,也必须有感觉,两者有机结合至关重要。但是,他认为作曲家应该以自己的个性为核心,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意思的作品。
在纪录片《隐者山河》中,郭旭锋导演拍摄了陈其钢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隐居于丽水深山的生活状态。陈其钢习惯独处,过着躺平的生活,下午才开始写作,偶尔在山里转悠,看村里人农忙。他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是在于守住自己的心,不受金钱和名誉的束缚。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的现状,陈其钢认为需要更多的个性和感性,才能真正展现作曲家的创造力和精神内涵。陈其钢:前行的路上,留下生命痕迹陈其钢,作为一位资深作曲家,对于艺术、人生、时代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说,“得到的人很少,但累的人很多”,这让人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年轻人的面孔,他也坚信,年龄并不是艺术的衡量标准。创立的音乐工作坊,陈其钢想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导年轻人,然而他却被这些年轻人惊艳到了。
工作坊从不讲课,平等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各抒己见,而陈其钢也拒绝了导师制和教条主义的存在,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陈其钢坚信,艺术是为自我的存在,艺术不可教,所有成系统的都不是艺术。他的作品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并认为自己和一部作品对于世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他看来,做一个独立的信号,即便不符合潮流和标准,也会有吸附力,独具标识和光彩。 最后,陈其钢给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坚持到底,历经挫折,头破血流,最后你却留下了自己的生命痕迹。这个庄严而又深刻的观点,或许可以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一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