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2023年09月14日19:32:06 娱乐 1211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随着文博行业的发展和影视作品制作水平、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文博类影视作品目前也在逐渐发展成熟,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博类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文博类影视作品通过传播文化内涵和文博知识,不仅增加了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交流,也提高了受众对文博行业的关注和文化认同感。对近十年国内文博类影视作品进行统计,将文博类影视作品分类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价值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国内文博类影视作品现状

国内文博类纪录片经过长久的发展,目前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越来越多的融合各种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其呈现的内容在不失严肃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2012年,纪录片《故宫100》开播,以微观的视角讲述故宫文物的故事。

同时,这部纪录片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方式具有亲切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学习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并且这部纪录片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进行拍摄,十分注重对故宫细节的描述,详细记录了故宫建筑、故宫的历史和文物,通过100个故宫故事,传播了故宫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壮观,传播了文博知识。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的目光,拓宽了观众的年龄层,迎合了大众传媒时代新媒体用户的观影习惯,在记录频道播出后也收获很多好评。这部纪录片之后也出现了《镇馆之宝》、《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等几部纪录片,但都未引起很大的关注。

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纪录片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方式、朴实的叙事视角,聚焦文物修复师,以文物修复师来讲述故宫文物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对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讲述方式,收获了众多好评和关注,这部纪录片每集5分钟,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选取100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文物,展现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国宝会说话》不同于其他文博类纪录片严肃的表现方式,这部纪录片体现了其制作的用心,不仅具有更为真实的表现手法,也有丰富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展现出中国文物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够通过纪录片更好的感受历史。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同时,《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将历史与文物更好的融合,用短小精悍的形式、拟人的手法,采用文物“开口”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目光,创新了文博类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并且这部纪录片宣传海报也极具创新和吸引力,海报的设计既文艺又有趣,海报文案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和话语,展现出逗趣卖萌的文物形象,这些也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加分项,吸引了众多关注和好评。

2020年是紫禁城建立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的第95周年。为了纪念紫禁城600周年,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于2020年年底播出,通过对故宫的建筑历史、保护而设计的综合性展览和各种文物的修复过程的呈现,讲述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

2020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第62周年,纪录片作为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过去的62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产生及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下,国内制作播出了更多优秀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文博类纪录片。

尤其近几年来,文博类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叙事方式都更加创新,同时更加有趣味性,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在收视率上也是一路飙升,文博类纪录片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文博类综艺节目现状

国内文博类综艺节目在近些年经历了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由之前注重商业利益的鉴宝类、收藏类节目类型,发展到现在的更加注重文化知识传播的节目类型。由于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节目的播出平台也由电视媒体扩大到了网络平台,节目制作方也不断增多,除中央电视台外,其他各省卫视、视频网站等也都开始制作并播出文博类综艺节目。

并且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包含了现场讲解、明星加盟、素人参与等多种形态,节目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内容质量也不断提高。节目的价值观从单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到传承文化与引导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兼顾。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崛起且备受关注的当下,文博类综节目也在不断进步并逐渐发展成熟。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通过合法经营补充博物馆发展资金、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同时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博物馆条例》颁布后,各个行业开始注重与文博行业的结合,其中也包括电视行业。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提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

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文化属性,鼓励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播出。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蕴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大量出现,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文化元素也增多,播放平台也更加多元,同步视频网络平台播放。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2017年,《国家宝藏》的播出使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节目一开播就收获了众多好评,观众讨论度也很高,第一季在豆瓣评分也超过9分,哔哩哔哩评分高达9.8,微博阅读量50多亿,讨论度也达600万。

《国家宝藏》是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等方式的文博类综艺节目,以一档文化为内核的综艺节目。节目与国内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每集一家博物馆并选取3件国宝重器,每件国宝重器都配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由他们讲述这些宝藏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节目不仅具有综艺节目的趣味性,同时更凸显了节目的文化属性,可以让观众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吸收历史文化知识和文物相关知识,有助于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节目邀请撒贝宁那英周冬雨等明星来参与节目的录制,也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收视率。并且这档节目精准定位文化和文物,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使公众对文博领域的关注点落在博物馆和文物藏品上,也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2018年,北京卫视播出的《上新了故宫》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这档节目中加入真人秀的元素,以嘉宾的视角带领观众领略故宫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将文博与“文创”结合起来,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故宫文创产品,吸引了很多青年人的关注。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大型青年文博主题节目《赢在博物馆》采用益智竞赛的节目模式,参赛单位选取国内六家博物馆,由博物馆对当地15岁以下的青少年选手进行选拔和培训,通过主客场积分制开展对战竞赛,并最终选出冠军。

这档节目结合了博物馆外拍与演播室录制两种形式,充分挖掘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不仅让观众领略中华文明、欣赏珍贵文物,同时聆听动人的故事,针对特定青少年收视群体在内容讲述上进行更为个性化、综艺化的设计。

《国家宝藏》:文化为内核,结合了剧场演绎、明星参与、专家点评 - 天天要闻

随着国内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近两年也陆续有几档优秀的文博类综艺节目推出,如《脑洞大开博物馆》、《遇见天坛》、《文物“潮”我看》等节目。这些文博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反映出国内文博类综艺节目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琳笛:《浅谈国内文博电视节目与受众需求》,《群文天地》,2012年第13期。

[2]包东波:《大众传播视角下的博物馆功能初探》,《中国博物馆》2012年第1期。

[3]赵爱华:《基于收藏类电视节目盛衰原因的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12期。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