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立财说
编辑 | 立财说
前言
《向着明亮那方》于2022年在北京电影节首映随后进行全国公映,并荣获第25届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长篇电影奖(GrandPrizeFeatureFilm)。
影片共分为七个段落,其中六个段落由国产儿童绘本改编而来,分别为:《小兔的烦恼》《萤火虫女孩》《哼将军与哈将军》《蒯老伯的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每个故事都剧情独立,充满中国味道,具有很强的跨媒介叙事特征。
一、跨媒介叙事之文本拓展
《向着明亮那方》中六本原著儿童绘本,为文本的跨媒介改编提供了规定性。
由于儿童绘本受众的阅读能力较为有限,绘本在叙事时使用清晰明了的叙事策略,故事表述主线单一,故事情节简要。
因此,在进行跨媒介改编时必须提升各个故事单元的整体性,以此来完善动画媒介在叙事中的逻辑性,形成一种拼图式的立体重构。
影片中各导演都根据动画媒介的叙事功能进行了适量拓展,主要从增加情节、拓展角色、强化粘度三方面进行建构。
增加情节:延展故事世界
《向着明亮那方》中第一个故事《小兔的烦恼》讲述了小兔与兔妈妈之间关于成长的故事。
小兔代表所有渴望着长大的小朋友,而兔妈妈就像小兔生命中的人生导师,故事随着小兔不断提出的问题而展开,在绘本原著的叙事方法中,采取了平铺直叙,小兔的每个问题与图画一一对应,各自独立。
在动画里,导演选择了将其进行情节上的拓展,把小兔提出的问题在动画中进行串联,体现出剧情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
影片中使用了2分钟的时间,将小兔的问题对应为相框中小兔形象的变化,幼儿时期的“为什么要长高”到女孩时期的“我会和妈妈一样吗”,到少女时期的“我为什么会飞走呢”,再到成为母亲后的“每个人都会长大吗”。
不同问题的提出,增加的情节既是对小兔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小兔成长的完整刻画,使整个故事有了更完整的脉络。
华中师范大学李显杰教授从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一定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故事,媒介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叙事方法的选择。”
从绘本纸质媒介想象性的特点到动画媒介视听融合的特点,其跨媒介叙事的转化在于利用动画媒介的特性将原本需要读者在内心世界进行想象与建构的内容转变为具体显著的视听符号。
在进行跨媒介叙事时应该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介叙事来同时推进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叙事,剧情看似是将绘本故事改编为动画,但导演却通过增加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搭建了更完整的故事世界。
拓展角色:寻找现实的情感落脚
影片对角色的适量拓展,为故事的情感铺设夯实了基础,让故事有了现实生活中的落脚点,从而与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在《哼将军与哈将军》的段落中,导演对故事主角进行了增加。
原著里哼将军与哈将军由于长相和性格十分相似,就连玉皇大帝都无法分辨他们,导致哼哈两人始终在寻找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上。
结局时,随着二人母亲的出现并成功分辨出两人,将各自的孩子带回家后,才得以圆满结束,从而升华了亲情的主题,在动画叙事中,导演利用动画媒介将原著故事改编成了一对现实生活中的双胞胎在游戏时所幻想的情节。
双胞胎角色的增加,映射出双胞胎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混淆的烦恼,同时将哼哈二将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幻想来进行表现,使故事不再局限于原著神话感强烈的叙事风格中,而是为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找到了出口。
让原著中的故事变成生活中的情景,找到了现实的对应点,从而丰富了故事的设定与主题思想的传达。
跨媒介叙事需要利用不同媒介进行共同叙事,在新的叙事环境中对人物角色的增加与补充,让故事在进行跨媒介后增加了微妙的新鲜感,更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共鸣体验,展现出更具艺术张力的影视力量。
强化粘度:激活传统文化因子
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绘本是儿童的“第一本书”,据北京开卷网2022年1月发布的《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少儿图书销售中绘本码洋比重达18.4%。
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绘本在少儿图书品类规模占比中稳居前三甲,受众对绘本的期待推动了国产原创绘本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绘本在市场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中所选取的六本绘本原著就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
这些中国元素不仅在影片中得以保留,更在跨媒介叙事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多元化使观众不但可以通过故事本身及绘画风格感受到我国的文化魅力,更能通过动画媒介独有的展现形式增强体会,激起文化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段落之间的顺利过渡。
如影片中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适度改编后的传统民间童谣进行过渡。
从《小兔的烦恼》到《萤火虫女孩》的过渡中,童声吟唱《虫虫飞》: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南山吃露水,露水吃饱了,回头就跑了。
传统民间童谣的出现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个段落中关于萤火虫的故事,更是在独立的两个故事之间,插入了简短且极具文化特色的“黏合剂”。
童谣以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毛笔书法进行展现,转场动画采用水墨画风格,再配以童声配音,在视觉与听觉的拓展下,使得影片在衔接与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
影片中七个段落从抽象到写实进行排列,过渡段落中的民间童谣曲目也随之变化,从《虫虫飞》到《小老鼠上灯台》,从温馨的森林童话,到产生共鸣的祖孙亲情,叙事段落的递进与衔接动画之间的配合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实践证明,绘本故事进行跨媒介叙事时,完全可以利用动画媒介的特性在衔接段落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内容,通过文本拓展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承。
二、跨媒介叙事之视听体验
跨媒介叙事重视不同媒介的特性,针对各自特点来展开叙事,在阅读儿童绘本的时候,纸质媒介就能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同样的内容呈现在动画荧幕上,能将大量的想象空间转变为更显著的视听符号。
动画电影不仅可以用画面叙事,还可以用声音叙事来引导观众,许多奇幻、超现实的儿童绘本主题通过动画媒介的独特属性得以跳出读者的想象世界,进而创作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画面升华内涵
画面作为电影最小的表意单元,是表现在屏幕上的影像建构形式,从绘本原著到动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中,画面不仅带来了具象化,所呈现的意蕴比原本所呈现的要丰富与深厚得多。
在影片《萤火虫女孩》中,画面采用了鹅黄、粉红等偏暖色调的色彩设计,同时伴随着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以及小动物手牵手的森林舞会等场景设计,给观众展现了一种治愈的童话风。
相较于绘本原著较为抽象的绘画风格以及单一的叙事线条,动画媒介通过画面色彩、场景的运用,更轻松地营造出了童话感,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乐于助人”的主题思想,通过画面进行表达。
与此同时,原著中单一的叙事主题被加深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内涵中,不仅表现出故事本身具有的童话感,更升华了原著的主题思想。
影片通过媒介的转变,对故事意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表达,同时利用动画媒介的画面,将纸质媒介中的深层意蕴进行挖掘与表达,给予了观众更全面的体验。
声音营造真实感
画面和声音的有机配合造就了动画的特殊品格,声音丰富了荧幕形象的勾勒,拓展了画外延续的空间世界,成为视听语言中最具表现主义特征的元素。
动画的声音元素相较于纸质绘本而言,更能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基于这一点,原著在经过跨媒介叙事后,利用动画媒介的声音,将原本的绘画场景,通过声音进行了真实感与立体感的表达,从而产生更立体的共鸣。
段落《翼娃子的星期天》,讲述了与家人从乡村来到大城市的务工男孩翼娃子的故事。
主人公翼娃子随着父母在城市里经营着小吃店,为了方便父母的照看,翼娃子在布满油污的餐桌上写作业,在吵闹拥挤的菜市场游玩。
短片延续了绘本写实的画风,声音的出现将观众更顺利地带到了现实世界,“娃子”是川渝地区对孩子的昵称,动画将人物配以重庆话,使得主人公的形象鲜明了起来。
在展现故事的背景时,音响系统再现了真实场景,川渝不同地区口音的聊天声、店外不远处的叫卖声等,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不仅使动画更具有真实感,也对绘本故事背景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声音的运用从侧面刻画着角色形象,传达着影片的理念,展现出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家庭的缩影,唤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三、国产儿童绘本跨媒介叙事的价值
随着国产儿童绘本影响力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儿童绘本被改编成不同的形式,进行跨媒介传播,使得国产儿童绘本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动画媒介赋予了绘本故事全新的叙事空间,在技术和审美层面上实现着本土文化与情节结构的相辅相成,动画电影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往往代表着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向着明亮那方》以我国优秀的原创儿童绘本为改编基础,以中国式情感为文化载体,体现了我们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人文思考,能更好地服务于融媒体时代下的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拓展了本土文化的传播方式
影视创作者与绘本创作者处于不同的创作领域,他们各有独特的审美手段与价值追求,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为国产绘本与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如《小兔的故事》片段中,绘本作者在创作原著时就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进行绘画。
柔和恬静的色彩,水墨写意的画风,山水鸿雁等传统意象以及穿着旗袍的兔妈妈形象,无一不象征着中国味道,这些本土文化元素在影片中进行了完整的保留与延展。
又如《哼将军与哈将军》中,原著采用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纸雕与剪纸的创作手法,极具视觉冲击感,在动画叙事中延续了这一创作特点,动画中的场景设置、画面创作,都深深地烙印着民族文化内涵。
影片中大量使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印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影视化后的儿童绘本消费群体突破原本的受众局限,呈现出成人化和全龄化的趋向,绘本电影成为本土文化传播的一种新样式、新途径、新手段。
更好地服务于融媒体时代的儿童成长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许多优秀的内容资源横跨多种媒介平台进行传播流动,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向,绘本阅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进行情感体验、观念塑造、构建儿童认知体系的重要方式。
以优质的儿童阅读内容为中心,借助于不同类型的媒介平台组合扩展故事网络,进而营造一个丰富多元的故事世界,成为儿童绘本的发展新方向。
强大的媒介技术不仅改变着儿童对于绘本的接受渠道与阅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从原创儿童绘本到绘本动画电影,进行跨媒介叙事后既保留故事优质的内核,更利用不同的媒介特性,实现视听融合,增强剧情的教育意义,走进了视听融合的新时代。
媒介技术的发展协助我国儿童绘本更全面地实现其教育功能、认知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融媒体时代下的儿童成长。
四、结语
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凭借独特的媒介优势,将绘本故事在动画的叙事空间中进行了更完整、更宏大的诠释,让我国优秀的儿童绘本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通过有效的媒介转化与融合,优秀的儿童绘本故事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生发出不同的意蕴,这一艺术实践启示我们,国产儿童绘本应更全力地应用好新的媒介技术,借助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媒介语言。
实现我国原创儿童绘本故事的多元化跨媒介叙事,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媒体对未来一代又一代新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融媒体环境下的儿童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