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终于收官了。我带着忐忑的心守望着结局,收获了满满的诚意。马队中风、彪子下线,沈墨回到了桦林市,王响开启了新生活——12集过后,仿佛一切归零。
虽然故事有残忍、有温情、有死亡、有新生,有不改的执念、有不屈的灵魂,但是,庆幸的是,有无数的坑,最终都完美填平。《漫长的季节》用完美的结局提前预定了年度最佳悬疑剧。
剧收官,意难平。剧情越是完整,我越是无法绕开某些话题,例如,王阳的死。
在全剧的最后一集,王阳之死真相大白。他没有遇害,只是遭遇了意外。这样的结果,最大程度上安抚了观众的心。然而,这个故事结束得太过于突然,让人一时间不忍直视。
在王阳赴约的那个晚上,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他作出了舍卒保车的计划,但是沈墨的回答却让他像一个笑话。从头到尾,在沈墨所有的故事里,王阳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
可笑的是,弹幕上满屏吐槽王阳的声音让我不禁有些怀疑,错的是王阳,还是这个世界。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在这场未遂的李代桃僵计划里,明明王阳才是那个心甘情愿、慷慨赴死的人,为什么最后被声讨的还是他呢?
因为,没有人同情配角。
从剧外人的视角看过去,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代入沈墨的角色中。和主角共情,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退缩、软弱这样的标签就成了王阳的代名词。
可怕的是,在命运的坐标里,我们都是配角的位置——被忽略、被鄙视、被侮辱、被伤害。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从王阳的视角看来,自从认识沈墨之后,他一直在付出,换来的回报却约等于无。为了沈墨,他被变态老大爷威胁;为了沈墨,他被夜店小流氓群殴;为了沈墨,他间接害死了亲妈;为了沈墨,他直接牺牲了自己。
按照常理,王阳这般感动天、感动地、感动桦林、感动中国的暖男,一旦进入恋爱市场,立刻就会被哄抢。事实却是满满的讽刺,王阳一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最终却面临被沈墨抛弃的命运。
桥上的那段故事值得翻来覆去地玩味。本来王阳做好了自己当炮灰的打算,但是当沈墨说出自己设计做局的事情时,王阳的态度立刻迎来了f1式的大转弯。
直到这时,王阳才认识到一味的讨好,本质是失衡的付出;失衡的付出,只会催生失衡的心态。在爱情的世界里,把自己的身段放得越低,只会让对方越发无底线地轻视。
王阳想要退出,但沈墨习惯了有人在付出,自然不会轻易放手。她向来自私,又深谙茶道,纵然一百个王阳,在沈墨面前,也敌不过一个臭皮匠。
王阳最后是为了救沈墨而死的。沈墨以退为进,还是死死地拿捏住了王阳的七寸。她以跳桥相逼,让王阳彻底屈服。
不过,真相却远比故事让人心寒。既然沈墨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却害怕跟王阳回去自首呢?这个问题简直是个悖论。而答案也有些真实到残忍——沈墨根本就没打算死,这只是一种争夺主动权的策略。
以沈墨的智商,她深知“枯水期水浅、淹不死人”的道理,所以才会选择用跳河这种方式来逼着王阳作出选择。
善良的王阳果然选择去救沈墨——至此,沈墨的计策已经成功了大半。只是她千算万算,最终却未算到王阳会意外跌落、葬身小凉河。
在王阳死后,沈墨悄无声息地从现场消失,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在将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她化名殷红,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弟弟蹲大牢,男友死在桥——沈墨自己闯下了祸,却成功地甩了锅。自始至终,她从未对王阳的家人表示过道歉,直到最后落网的那一刻。
沈墨这样的人,骨子里永远不会考虑别人;她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她们的自私与凉薄往往有欺骗性与隐蔽性,藏得够深、根基不浅,坏得不明显。
一旦我们换位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人的可怕之处。她似乎从未想过王阳有父母、有家庭,王阳干净得像是一张白纸,而她却分分钟为他渲染了黑色的背景。
当然,沈墨们有自己的逻辑:王阳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而我失去的却是刚刚开始的爱情啊。
甚至,最后她回到桦林,名义上是为了取回弟弟的骨灰,事实上却是害怕自己身份的暴露。
在大伯大妈笼罩的童年阴影里长大,难免不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毕竟,无论是谁,和魔鬼对视多了,也就会变成魔鬼。
沈墨身上的自私、冷漠,处处可以看到大爷大妈的影子。
沈墨,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