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狂飙》的题材就很刺激,“黄赌毒”一个不少,还有比“黄赌毒”更刺激的房地产……而且是房地产拆迁。
罗翔老师嘴里的法外狂徒张三所干的那些事儿,多能在《狂飙》里找到对应的案例。
2、看《人民的名义》时,碰到黄毛的戏要么快进,要么上厕所,看《狂飙》没有这样的机会,不舍得快进、暂停或嘘嘘,膀胱受罪。
3、看《人民的名义》时,看到陆毅那张帅气的脸就要出戏,《狂飙》里贾冰演得不错,就是一股大碴子味,有时难免也会出戏,总觉得他的“黑”是装出来的,迟早有个笑点帮他洗白。
4、安欣是一个最不真实的角色,因为完美而不真实。幸亏他不像陆毅那么帅。
5、不真实并不代表观众不喜欢,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对“完美”的期待,所谓“理想主义情结”,这算是另外一种真实。
6、很多人喜欢高启强,因为这部剧是一个枭雄的奋斗史。枭雄不是英雄,高启强不是高大强;枭雄的确有一股邪魅的吸引力。
7、关于高启强能玩什么谐音梗吗?“高砌墙”算不算?眼看他砌高墙,眼看他骑高墙,眼看他墙塌了。
8、有人担心高启强的角色设定会误导观众,其实大可不必。安欣是一杯酒加一杯酒,混在一起还是酒,好不好喝看勾兑水平;高启强是一杯美酒加一杯毒酒,混在一起也许口感不错,但结果一定是毒酒。不能沾,沾了会死人。
9、“我想吃鱼”能申请专利吗?实在不行申请店招也可以,做鱼宴,大概能蹭点热度赚点小钱。猪脚面我也想吃......只有猪脚没有面也行。
10、想把坏人刻画得深入,就得让他所做的每一件坏事都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高启强做坏事让人感觉是不得不做的,而高启盛卖药丸则不可原谅,因为他把“不得已”推在小灵通头上,这让人觉得是活该。这个设定太像“存了一大批摩托罗拉传呼机等着发财”的老段子。不知道“小灵通”和“传呼机”是什么的人,恭喜你,你好年轻啊。
11、陈书婷是浓墨重彩的一个角色。她是大哥的女人,不,她是大哥们的女人。不过,她与大哥们互相成全,甚至可以说他对大哥们进行了反向塑造,没有她就没有大哥。叫她大姐大更合适一些。
12、高启强让我笑场的是他读《孙子兵法》,这本书他学得最好的地方是书名,他真会“装孙子”,动不动就跪下。他用得更多的是厚黑的江湖智慧和官场智慧,《孙子兵法》教不了那么多。
13、安欣白了中年头时,高启强着装有浓浓的厅局风。中国人的骨子里有“学而优则仕”的念想,他大概想“黑而优则仕”。
14、李响的谐音是“理想”吗?安欣的谐音应该是安心。李响的悲剧色彩很浓,他是内心挣扎最多的角色,他努力想做一个好人,却被京海市的酱缸染成了坏人;他的底色不是坏人。
15、泰叔的出现是为了增加这部剧的江湖气,而且很多观众喜欢看倪大红的面瘫大佬范,但在这部剧中,泰叔黑白通吃的实力配不上他的罗汉床、汉服、大蛤蟆和一桌子茶具。
16、这部剧前几集大概靠贾冰吸了不少粉,就像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里我是被贾贵吸粉的。
17、这部剧融合了多种元素,港剧,美剧,韩剧,基底是我们的反黑剧,如果在十几年前,可能觉得不够自然,但是经过《唐人街探案》等影视剧的洗礼之后,现在我比较能接受这种风格的杂糅了,看来观众是变了……我们的格局打开了。
18、这类剧集的大结局一定会比较“泄气”(有人叫“烂尾”),因为需要把所有的矛盾集中解决,而且必须是邪不压正,这就束缚了导演的手脚,台词与口型不一就在所难免,不必过分苛求…..真实的世界也许是“反腐一直在路上”。大鱼落网,小鱼出山,江湖从来就不会风平浪静。
19、导演徐纪周谈《狂飙》时说,我想表达的是命运的不可知和偶然性。我喜欢这句话,这部剧集的大部分地方是在表现这种不可知和偶然性,他在尽最大可能消解人物的脸谱化。
20,高启强的副作用是:有人开始把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看成是没有被曝光的高启强,认为他们一定都有黑历史,这就有点过了,是另一种脸谱化。
请允许我引用我自己前几天写的一句话吧,“一流企业家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个性,除此之外,多是比泥鳅还要滑溜、比猴子还要精明、比成功学大师还会“忽悠”的人中龙凤。”
换言之,他们多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手,像高启强那样一条道走到黑,走成黑社会的,根本走不远——他们看不上。
21,回到真实的人生。恒大老板许家印近日露面,一脸的疲惫。不能拉着脸,却又笑不出,还不能让人看出笑不出,更不能让人看出他在拉着脸;无奈,不甘,落寞,隐忍,也许还有无处发泄的愤怒……难啊,太考验演技了。
问:演技封神的高启强(张颂文)能做出这个表情吗?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