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来旺
这个国庆假期,9月30日正式上映的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受到了热捧。
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万里归途》,是人们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的以当代中国外交官为主角的影片,也是第一部以“中国式撤侨”为主题的影片。
据了解,在这部电影的首映礼上,有多位外交官泪目。人们看惯了外交官们西装革履、唇枪舌剑的样子,却很少意识到实际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困难。
中国电影人选择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外交政策的正确把握和体现,真实历史的合理还原与加工,特殊群体的形象刻画与展示等等。而这部影片的意义恰好是对中国外交为民的完美诠释。
毫无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年来,在外交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展现了中国外交独具魅力的大国气派和风格。其中在策略层次上富有特色的创举之一是海外利益保护地位凸显。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不断增多,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展,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在不断得以丰富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海外利益”的有力保护,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与政策乃至国家安全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正在建立起包括风险预防、法律保障、资金保障及应急协调等日趋完备的保护机制,包括外交部与国家其他部门多部委联动,外交部、驻外使领馆与其他相关方多方合作的保护网,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正在迅速构建。
笔者有过一段体会“外交为民”的亲身经历。
2018年笔者在海外常驻期间遭遇空难后,一直设法与使馆保持着联系,被使馆接到的那一刻,仍忍着全身疼痛、冒着二次伤害的风险,咬紧牙关、坚强站立勇敢向前,令现场不少人惊讶。
那是笔者在海外看到组织、看到祖国最亲近的人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兴奋。
困难时刻,看到中国使馆的外交官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兴奋。
笔者与使馆的特殊情感不是一朝一夕突然萌发的,是十多年来在长期与使馆保持着密切互动、友好合作的工作关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笔者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使馆是海外游子的家。”
组织跨国营救,这不仅是人们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的情景,也是笔者多年在海外常驻期间日常采访报道的题材与工作对象。
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哪天居然会成为中国使馆组织跨国营救的对象!
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就是,2018年4月,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在肖千大使的领导下紧张有序地围绕我们受伤记者的情况,从伤员运转至驻在国首都、当地后续治疗、启动应急机制、协调国航、国内汇报对接、借助国际救援公司等,使馆主导,多方参与,组织了一场相当成功的跨国营救行动,笔者真实体会到了使馆工作人员的热情耐心服务。
我在病床上左手用手机完成的那本励志书籍中有详细描述。
这些年来,海外滞留中国公民的安危,一次次引起中国政府、国内相关机构与全国人民的牵挂。“外交为民”理念彰显大国外交风范。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外交人员用他们一次次的艰辛努力,为海外中国公民保驾护航,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公民的承诺,也更加直观、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祖国母亲坚强而又温暖的呵护。
从正在全球上映的电影《万里归途》,将再次感受撤侨故事的勇敢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