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干一票大的!”
11月27日,马丁·斯科塞斯带着他打磨近十年之久的黑帮电影《爱尔兰人》正式上线Netflix,并宣告,“今天,你们都归我罩了。”
就在前一天,《时代周刊》公布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名单,《爱尔兰人》位列第二。在Netflix公布的人物海报中,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以及友情参演的哈威·凯特尔五位“老炮儿”围坐一起,老派的儒雅中透出一股威严,仿佛正等待众人膜拜。
从中,你就能感知到《爱尔兰人》大概会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不出意料,《爱尔兰人》全片下来,镜头写实、场景冰冷,脉脉温情里隐埋着丑陋的背叛,鲜血淋漓中涵盖着铁一般的道义。整个观影过程令人不敢直视却又目不转睛,最后空留一丝惆怅。
这也是《爱尔兰人》与马丁“黑帮三部曲”前两作最大的区别。除了跨越世纪的故事体量,微妙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极度工整、精湛的艺术表达外,《爱尔兰人》更像是马丁对“黑帮时代”的一次真挚告别。一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不可饶恕》致敬西部片同时,也为自己的“西部之旅”画上句号。
另外,《爱尔兰人》长达210分钟的时长,更让它的观影门槛提升了几个档次。然而正因为长,这个“新瓶”才能装得下数味“老酒”,才能成就这部忧郁的黑帮史诗,才能让人在翻山越岭后朝圣它的光辉。
感谢Netflix,让观众可以在流媒体上反复观看、品味这部电影。当然,你更可以像马丁说的那样,“用一个晚上或者一个下午,在你不会接电话,也不会忙的时候去看,会更好。”
1、再干他一票
在豆瓣评分中,过去二十年内马丁评分最高、点评人数最多的作品是《禁闭岛》;IMDb上,《华尔街之狼》和《无间道风云》并列成为观众最爱。观众对于拥有充分娱乐元素、更接近商业类型片的作品总是抱有十足的热情。
但马丁却对这些嗤之以鼻,正如他在日前向世人阐述何为电影艺术(cinema)时说的那样。这种拒绝向主流审美妥协的态度,也伴随马丁一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
50年前,马丁还是个刚从学院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这位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的高材生,曾被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日本新电影等新理念洗礼。因此,他也趾高气昂地一心想要拍出自己的风格。
然而,先后在《谁在敲我的门》《剃须记》等早期作品中铩羽而归的他,自信心备受打击。无奈之下,马丁只能委曲求全拍下了《冷血霹雳火》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反观与他一同出道的新人们,此时早已个个功成名就:
弗朗西斯·科波拉靠《巴顿将军》引起关注,并凭借《教父》系列青史留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着《大白鲨》一举打破当年影史票房记录,成为大厂商业片的新宠;乔治·卢卡斯则开创了《星球大战》系列,成为美国电影走向特效时代的风向标。
记得在电影《老炮儿》中,六爷之所以敢于挑战年轻的富二代们,靠的一是心中的江湖道义,二就是与他多年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好在马丁也有这么一帮能够理解、陪伴他的老伙计。
罗伯特·德尼罗,马丁最著名的知音。在共同好友——导演帕尔马的介绍下,这两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喜结连理”,用一部《穷街陋巷》打下江山。
在片中,故事背景被设定在充满暴力的纽约“小意大利”,那是马丁与德尼罗共同成长的地方。德尼罗在影片中的黑帮形象为他日后的表演定了型,而马丁则第一次放开手脚,用混乱的年代、肮脏的环境、野蛮的青年奠定了“马氏”黑帮片的基调。
至此,德尼罗与马丁的合作就几乎再未失手。《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愤怒的公牛》等,皆成影史佳作。有一个趣闻是,相比于导演马丁,德尼罗在挑剧本上似乎更有一套,他总能在偶然间发现宝藏,然后找到马丁商议接下来的可行性。
《愤怒的公牛》如此,《喜剧之王》如此,这一次的《爱尔兰人》同样如此。
乔·佩西,“马氏铁三角”另一成员。由于个子矮小,佩西早期的演艺道路十分坎坷,好不容易在1976年的《死亡收集者》中拿到角色,结果电影惨淡的票房再度让他对自己的星路感到绝望。
很难想象,这位如今气派十足的大佬,当年在《小鬼当家》中扮演笨贼之一后是怎样的感受。在后来的《好家伙》里,一句“你觉得我很有趣吗?”不仅是佩西演绎生涯的一次高光,也更像是他在现实中的写照。
在马丁和德尼罗的帮助下,佩西在《愤怒的公牛》中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YouTube评选出的“影史十大演技时刻”中,排名第一的正是德尼罗与佩西在该片中互殴的桥段,让这部电影以及他本人,更添传奇色彩。
阿尔·帕西诺,大名鼎鼎的“黑帮”专业户。没想到《爱尔兰人》居然是他与马丁的第一次合作。或许是因为帕西诺实在年少有为,早早凭借《教父》系列和《疤面煞星》等黑帮片奠定地位,而彼时的马丁却仍在个人风格上苦心孤诣。
然而,帕西诺也是为数不多在早期就欣赏马丁才华的人之一。二人此前尽管从未合作,也早已相识并钦慕对方。
对于《爱尔兰人》,马丁早在项目成立时就敲定了工会主席吉米·霍法的演员——只能是阿尔·帕西诺。在《教父2》中,帕西诺精湛地演绎出一个沉稳内敛、城府极深的迈克尔·柯里昂。除了一身地道的黑帮做派外,马丁更看中了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盗火线》中的暴躁与乖戾,而这一点与吉米·霍法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
有人曾将德尼罗、佩西比喻成马丁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如今,马丁靠《爱尔兰人》再收“冢虎”。这回,怎么可能不稳?
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在这个对艺术电影并不友好的当下,马丁是如何向商业片宣战并发起集结令的:“兄弟们,让我们再干票大的!”
“让他们看看,我们还活着!”
2、再回江湖
《爱尔兰人》之于马丁的意义是特殊的,对于2019年电影审美的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作为一部“导演艺术”的产物,《爱尔兰人》除了有“再造黑帮史诗”、“两代‘教父’齐聚一堂”等噱头外,还饱含着马丁对自我过去的审视与情感,这让影片的气质更加与众不同。
首先,《爱尔兰人》有着马丁式的“外放”。
影片取材于查尔斯·布兰特于2003年创作的黑帮半自传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主角弗兰克·谢兰不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黑手党内大名鼎鼎的“粉刷匠”。
何为“粉刷匠”?指的是杀手行凶过程中,血溅满墙,就好像重新给房屋进行了粉刷一样。从这一解释来理解,就能知道《爱尔兰人》少不了各种血腥与杀戮。
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扮演弗兰克,一名曾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职责是秘密处理战俘。影片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弗兰克在“工作”时的无情。“这真的难以置信,我一直没明白他们怎么会不停地挖……他们自己的坟墓。也许他们以为,只要乖乖做事,拿着枪的人就不会杀他们。”
影片以三条时间线穿插叙事,分别从弗兰克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着这位爱尔兰裔杀手的生涯轨迹。在无意间结识了黑帮大佬罗素·布法里诺(乔·佩西饰)后,弗兰克找到了昔日杀戮的快感,并由此成为帮派内最高效、沉着的杀手,绰号“爱尔兰人”。
作为一名职业杀手,暗杀场面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在马丁的镜头下,“爱尔兰人”每一次开枪都那么的令人不适。除了场面血腥之外,马丁对“冷血”的描写分量十足:
弗兰克前一秒还与暗杀对象相安无事地打着招呼,后一秒便干脆利落地出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永恒定格的只有死者被子弹打穿的面庞和惊恐的眼神。
在“爱尔兰人”混迹黑帮的半个世纪中,马丁还不忘将故事与当年美国社会上的大事件进行结合。从震惊美国的“理发店枪杀案”,到让美国颜面尽失的“猪湾事件”,再到众所周知的“肯尼迪遇刺案”以及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爱尔兰人》对当时美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所进行的细致呈现,更让在片中担当幕后黑手的黑帮党徒们拥有传奇色彩。
然而,《爱尔兰人》也是“内敛”的。
影片不会让肯尼迪、尼克松等历史知名人物走到台前供人戏谑,而是以大量的新闻素材和对白来交代。这不仅能给观众一种生活化的真实感,还能通过各种大事件,将普通民众的惊恐、黑帮人员的讳莫如深,升旗和降半旗等细节进行写照,无形中扩大了影片格局。
哪怕是在描写黑手党创始人之一——阿纳斯塔西亚在理发店被刺杀这样一个大事件时,影片也只是聚焦理发店门外的一簇鲜花,通过枪声、尖叫声还原惨烈的现场,还顺带暗讽看似美好灿烂的社会样貌下,实则充斥着暴力与慌乱。
片中还有个有趣的细节:自第一次行凶起,弗兰克便会将凶器丢进一条河中。随着杀人次数增多,影片并未重复行凶全程,而只是记录下弗兰克的每一次“扔枪”的场景,更让人不寒而栗。
被枪械掩埋的河底
马丁在采访中解释道,“当杀戮发生时,我们没有做任何壮观的角度或动作。镜头随着他接近一个人而移动,也许他杀了人,也许又移动回来。有时摄像机只是静止不动,有时甚至延伸到汽车上。所有的车,我们都展示了完美的轮廓。以干练、简单、有条理的方式拍摄。”
在叙事手法上“有所收敛”外,马丁对于片中各个人物的塑造也是“反类型常规”的。例如在对罗素进行人物介绍时,观众能够看到一个面容慈祥、语调温和的老人指挥着手下伙计忙前忙后,然而他嘴里分明说的是“干掉他”。
还有当弗兰克代表黑手党,向多年好友吉米·霍法下达最后通牒时,他的眼神中饱含着不舍、同情与怜惜。他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够回头是岸,可口中除了一句“please(拜托)”,弗兰克再没多说一句题外话。
直到最后,垂垂老矣的弗兰克也会学罗素进入教堂忏悔,也会找到自己的女儿,想要解释自己当年为何走入歧途。在弗兰克眼中,那些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就是属于他的黄金时代。而现在,他只能颤巍巍地,独自在陵园挑选自己的坟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影片后30分钟,再没有前三小时那样血腥的场面。一代枭雄们纷纷离世,影片也只是吝啬地给了几句陈述。但正是这些对白,让《爱尔兰人》的末尾被称作“2019最悲伤的电影结局”。
“你知道吉米·霍法吗?”弗兰克对自己的护士问道。
“不认识,从没听说过。”
“你居然不认识吉米·霍法,他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猫王。”
人的死亡有两种,一种是临床死亡,一种是被世人遗忘。此刻,弗兰克就像是马丁“黑道”生涯的一个缩影,在孤独、徘徊中迎来落幕。
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弗兰克请求神父出门前留一个缝,也仿佛是马丁对自己黄金时代的最后留念。
“别关门,让我再多看你,最后一眼。”
毕竟,马丁已经77岁了。
《爱尔兰人》不仅是他漫长导演生涯中的第26部电影,也是他最难产的一部。从立项到现在的近十年内,马丁先后遭遇了各种预算超支、资金断裂的问题,以至于这部原定去年上映的电影,甚至错过了一众业内权威盛事,反倒是以开幕影片的身份,成就了今年纽约电影节的盛况。
在项目成立之初,《爱尔兰人》1.25亿的预算,让与马丁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派拉蒙都不禁皱了眉头。而Netflix在接手这部电影后则慷慨地给出了1.6亿美元投入,甚至到最后总成本达到2亿,Netflix也鼎力支持。
得益于此,观众能够通过工业光魔(《爱尔兰人》特效公司)给予的“逆龄技术”,欣赏到老炮儿们80岁、40岁,甚至20多岁时活生生的容颜。“我想,我的职业生涯有望再延长30年了。”德尼罗在看到影片小样时这样说道。
而在资金、技术问题以外,马丁还谈到了选择Netflix的原因,“我从Netflix这个平台获得了一些好处。如果我感觉可以在影片中增加一些内容,这边可不会有人插嘴说,‘这个部分要剪掉15分钟”,这可是我的命……”
此外,正如去年大奖丰收的电影《罗马》选择了Netflix一样,《爱尔兰人》过长的影片时长无疑会为其在传统院线的发行带来困难。马丁说道,“这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一场战争。但我们还是在想,如果冒一次险,会发生什么?”
在2019年这个电影争论之年,《爱尔兰人》的出现无疑具有总结式的意义。流媒体与传统院线之争在这里不复存在,没有流媒体,这部史诗级黑帮片还不知道要难产到哪一年。
而马丁一直所强调的电影艺术又是什么?在“肝肠寸断”地写下对漫威电影争论的回应文后,马丁又以《爱尔兰人》的影像魅力为电影艺术正名,“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
果然,马丁·斯科塞斯仍是那个影坛里最有情绪的倔老头,也只有他,才能用一部荡气回肠的作品,为“黑帮时代”收尾。
-END-
作者丨任拾
编辑丨月浦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