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星保罗·纽曼称为“怪人里的怪人”的导演约翰·休斯顿,一生写满怪异离奇的故事。他出生的小镇是他祖父在一场扑克游戏中赢得的,从小体弱多病的休斯顿在7岁时父母离异,从此跟随父亲在杂耍剧团四处演出,青少年时期曾经参加加州业余拳击赛,出战25次有22次获胜,在墨西哥当骑兵军官期间偷偷写剧本,在伦敦和巴黎学绘画曾经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约翰·休斯顿喜欢野外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向往海明威式的男子气概,一生五次娶妻,聚散离合,感情十分波折。
他拍片数十部,曾15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最高光时刻是凭借《碧血金沙》(1948) 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并且帮助片中饰演老掘金工的父亲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1963年本人出演《红衣主教》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但最后功亏一篑。1985年执导《现代教父》的休斯顿故伎重施,帮助女儿安吉利卡·休斯顿夺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约翰·休斯顿(1906-1987)
但经过几十年历史的沉淀,人们才发现休斯顿更惊人的传奇一笔,他的导演处女作《马耳他之鹰》(1941) 不但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最伟大的侦探片之一,捧红了世界电影超级巨星亨佛莱·鲍嘉,更为不同凡响的是,影片独特的制作手法,创立了一个新的电影流派——黑色电影。
《马耳他之鹰》的剧情跌宕起伏,变化莫测,曾经有许多影评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剧情,互相挑战比拼,但获得公认的好答案几乎不存在,原因在于影片剧情如同一个被大力揉皱的纸团,看似全方位打开铺平的纸团,哪怕还有一点点褶皱存在,剧情的描述都可能失之偏颇,造成歧义和不完整,这也是影片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魅力所在。
影片中,所有人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的马耳他之鹰本身就具有古老、神秘的传奇色彩,它是1523年盘踞在地中海岛屿的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用黄金和珠宝打造的一只猎鹰雕像,准备进贡给同意他们在此定居的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却被海盗中途劫走,此后流落欧洲古玩市场,但因为被漆成黑色外表,无人能辨识其本来面目,俗称“黑鸟”,20世纪初,被俄罗斯一位慧眼独具的将军所获得。
在旧金山开办私家侦探所的塞缪尔·斯贝德,接手一桩自称叫雯德蕾神秘女人寻找妹妹的案件,侦探所合伙人阿尔彻在夜间跟进案件过程中身亡,神秘女人所描述的与妹妹一起的瑟斯比也离奇殒命。
在斯贝德进一步调查中,这个女人又宣称自己真名是布丽吉德,且被斯贝德的魅力所折服,有意与斯贝德发生浪漫感情。而在警方看来,杀死合伙人阿尔彻的嫌疑人就是斯贝德,理由是他与阿尔彻的妻子有私情。
陷入两段感情漩涡的斯贝德,同时需要与警方和两个女人斗智,还必须与三个神秘的男人周旋,抽丝剥茧才能最后揭开背后隐藏的“黑鸟”真相,理顺马耳他之鹰争夺引发的人物纠葛和一系列杀人疑团。
导演约翰·休斯顿此前一直做编剧工作,但在这部由达希尔·哈米特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再次展现“怪人”本色,影片的剧情发展完全按照小说顺序拍摄,演员的台词一律照搬小说原话,许多剧情发展和故事背景都是通过台词表现。
大量的台词,使这部本来就剧情十分曲折的电影理解起来更加晦涩难懂,任何台词的遗漏都可能造成对剧情理解的障碍,影片剧情的来龙去脉和真正的美感一般都需要看过多遍才能逐步体验得到。
在布景和摄影风格方面,影片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黑白色调对比为主。阴沉、雾蒙蒙的旧金山天气背景迎合了这种神秘莫测影调的需要,室外景色大多数都是夜景,阴森恐怖感十足,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气氛。而白天的场景大多数都在室内拍摄,灯光的运用和阴影的营造都十分考究,宽敞的酒店或者是略显空间局促的公寓都摆满华丽的家具什物,窗帘和椅垫都相当精致,分布在其中的正反角色混杂在一起,制造善恶难辨,随时可能发生冲突或结伙的变数,传达给观众紧张、压迫感,角色言行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往往一触即发。
在角色塑造方面,虽然这是一部侦探片,但导演休斯顿并不刻意极力渲染剧情本身,而是主要通过塑造人物角色,来达到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
约翰·休斯顿第一次担任导演,毫无名气,时年35岁的他深知如果出师不利,恐怕再无做导演的机缘,而且制片人不想在新剧本上浪费钱,只是把1931年版的《马耳他之鹰》剧本翻出来让休斯顿使用。
亨佛莱·鲍嘉剧照
他手上的演员亨佛莱·鲍嘉当时只是一名二线演员,而且年迈不堪,女演员玛丽·阿斯特的演艺生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饰演反派的西德尼·格林斯垂特是新手,最大牌的演员是曾经在德国影片《M就是杀手》(1931)主演连环杀手的彼得·洛,但刚刚来到好莱坞闯荡几年的他也只适合饰演反派配角凯罗,能否盘活这么一手烂牌,考验着休斯顿的导演才华和功力。
亨佛莱·鲍嘉饰演的斯贝德性格十分自信,甚至自负,他在遭遇挫折后时常轻蔑地暗笑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但他十分机智和坚强,是一名硬朗的侦探,在与暗中的敌手过招时游刃有余,他富有磁性和利落果断的嗓音如同锋利的刀子一样,让观众对大段台词并不反感,甚至产生些许迷恋,就如同女主角玛丽·阿斯特饰演的“黑寡妇”布丽吉德一样洗耳恭听。
但布丽吉德美丽的外表下是“黑蜘蛛”的本色,虽然与斯贝德情意绵绵,但她是导致斯贝德陷入困境的幕后推手,贪婪的她随时都可以像杀死阿尔彻一样杀死斯贝德,只要有利于她获得马耳他之鹰。而她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就是美丽容貌掩盖下的撒谎,各种谎言如同她的长相一样花枝招展,以致于她自己都有些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这种意乱情迷的复杂案情中,斯贝德斗智斗勇,各个击破,将一众文物贩子悉数绳之以法,对乞求他放过的布丽吉德说出“你关上二十年我等你,你被吊死我记得你”这番意味深长的经典话语,完美塑造一个面带冷酷,头脑清晰,玩世不恭但无往而不利的私家侦探形象。
玛丽·阿斯特剧照
除了布丽吉德,女秘书艾菲和阿尔彻的妻子伊娃与斯贝德的关系都被表现得非同一般,亨佛莱·鲍嘉把与她们的关系演绎得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他还要面对三个凶残、贪婪的恶人,同样精彩出演的“胖子”古特曼,在片中抢了鲍嘉不少风头,滑稽枪手凯罗和难以摆脱的“尾巴”库克,都各自把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但鲍嘉牢牢把控了自己在众多人物当中的核心地位。
在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亨佛莱·鲍嘉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演技,从此步入一线明星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他获得了主演《卡萨布兰卡》(1942)的机会,也成就了这部必将留名千古的不朽之作。
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长达20分钟的大结局室内剧情,时长占总片长的五分之一,片中五个主要人物全部在场,经过激烈的交锋,马耳他之鹰之谜随之被解开。导演休斯顿为拍摄这段戏花费了两周时间,而整部影片最辛苦的可能是鲍嘉,因为休斯顿为了给观众从斯贝德的角度看影片中的布景和人物,营造现场感,几乎所有不包括鲍嘉的镜头都是从他的肩上角度拍摄的。
影片拍摄和上映初期,包括导演休斯顿在内的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创新性影片,实际上在当时的好莱坞,这种侦探、犯罪片都归类于二流导演、二流演员制作的二流影片,但随着同类风格的影片连续上映,特别是《劳拉》,《双重赔偿》(1944),《爱德华大夫》(1945),《美人计》(1946) 造成的影响,1946年,法国作家和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法国银幕》发表评论,将这类风格的黑白影片称之为“黑色电影”。
西德尼·格林斯垂特剧照
黑色电影的产生,包括尼诺·法兰克赋予此类影片全新的概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军队控制了法国,并禁止美国电影上映,法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美国电影。
1945年德国占领结束,法国解放,法国观众重新接触到大量的美国电影,但这些电影与法国观众传统印象的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风格完全不同,这些在法国被禁止期间制作的美国电影受战争的影响,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情绪,格调黑暗晦涩,悲观犬儒。
美国在二战期间本身也是一段黑暗的时代,战争让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变,电影从侧面真实反映了美国人战时的感受和心态。如同《马耳他之鹰》一样,一批塑造反英雄角色的电影开始出现,他们不再那么富有正义感,而是行走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如同斯贝德一样冷酷,只管办理案件,依规办事,如同行尸走肉,对于同伴的突然死亡并无太多伤感,纠结于案情之中的儿女情长只需快刀斩断,丝毫没有留恋。反面角色如古特曼并非凶神恶煞,而是斯文尔雅谈天论地,君士坦丁堡、香港、旧金山论说得头头是道,善恶的界限也较传统角色模糊。
这些充斥犯罪、暴力、腐败和堕落色彩的黑色基调为主的影片,角色大多玩世不恭,一切剧情结果都十分荒凉和悲观,虚无主义者色彩盛行,如同斯贝德在影片中最后,手捧马耳他之鹰,在回答警官其为何物的问话时,随口说出了那句美国电影史排位前列的经典台词——“梦之所铸之物”,体现了他虽然得以破案,但其情绪的失落和怅然,完全没有胜利的喜悦和未来明确的方向感。
法国人有感于美国影片这种短期内的骤然变化,为了表达这种震惊和看后不舒服的感觉,将这些电影称为“黑色电影”,这一概念自此流传开来。美国黑色电影得以发展和延续,直至50年代末期才衰落下来,后来出现的彩色电影,但具有此类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约翰·休斯顿虽然被公认为是一个“怪人”导演,但他的导演才能非同凡响,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的《马耳他之鹰》是具有创造性的一次壮举,影片用低沉的格调,以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真实反映了二战时期美国人的黑暗、颓废的心理状态,与其后出现的一批契合社会发展脉搏和节奏的电影作品一起,开创了黑色电影流派先河,是美国黑色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该片在”美国百年百部伟大电影排行榜“中位列第31位,其黑色电影流派先驱地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