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长津湖上映的第一天,身为军事爱好者的笔者也前往电影院一睹风采。在笔者看来,长津湖作为今年的国庆献礼片,在很多方面上都有进步,一些细节上也有讲究:不再是单调、错误的苏制,甚至是现代的“56冲”,而是有大量的“三八大盖”、“九六式轻机枪”等等;特效而言,穿甲弹、燃烧弹、航弹的爆炸效果,让观影现场变得更加亮丽。
飞机、坦克这一类的模型质量也有所提高,粗制的“谢尔曼”不再是独唱戏台的主角,而是成为M26“潘兴”这一类的重型装备的“配角”,美军单兵方面的半自动/自动化,以及在后勤补给与志愿军的差异,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津湖》电影宣传海报,由吴京饰演的七连连长伍千里造型。
■一望不到边的美军营地,凸显了“联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强大。
谈完可取之处,最不能让笔者理解的一点,还是影片中“开潘兴”的剧情。根据《长津湖》文段中的描述,1947年时的伍千里与战友曾在山东开过轻型坦克,所以在消灭掉美军的M26“潘兴”坦克手后,他便和战友第一时间跳了上去,操作“潘兴”与美军厮杀。
翻开我军军史,回顾1947年华野在山东地域的作战资料可以看到,1947年鲁南战役中,我军成功歼灭蒋军整编26师及第1快速纵队,缴获坦克24辆;同年3月3日,华野特纵特科学校坦克队成立,全队编有93人,下辖3个区队,共有6辆坦克。而这6辆坦克,就是美制的M3A3“斯图亚特”,因此,《长津湖》中的部分台词也是没有错误的。
但志愿军在入朝作战之前,有接受过“潘兴”的驾驶、射击训练吗?显然没有。抗美援朝开始后,志愿军采购的武器装备均为苏式武器,至于在国内用于训练、作战的美式车辆都是从败退的蒋军手中缴获所得,且多数为轻型车辆,根本没有接触过M26“潘兴”这一类的重型坦克。因此,伍千里与战友跳上车,进入“潘兴”后的轻车熟路,完全是过于艺术加工化的无稽之谈。
■华野特纵坦克队成立后,部分成员站在缴获的M3A3“斯图亚特”前合影留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助我军300辆T-34/85、60辆JS-2及40辆ISU-122,这些坦克总共编成10个团,每团下辖30辆T-34/85,6辆JS-2及5辆JS-122,而苏军对我装甲兵的装备支持,一直到1955年才逐步停止。在此期间,我军没有受过任何美式装甲兵的训练,对“潘兴”的存在也是知之甚少。
其次,M3A3“斯图亚特”与M26“潘兴”虽然美军坦克阵营,但是两者的性能、防护水平、火炮都是不同的。以“斯图亚特”为例,该车装甲从9.5毫米至50.8毫米不等,装有一门37毫米的M6型坦克炮,公路行军最高时速58公里,成员4人,重量只有15.2吨;而“潘兴”却是个重达46吨,在二战时期被划归“重型坦克”的大家伙。该车成员5人,装有一门M3型90毫米火炮,公路行军降至48公里。完全没接触过“潘兴”的志愿军官兵,又是怎么能把这个大家伙开的飞起呢?
不过,正如笔者前文所说,《长津湖》比起老式主旋律电影,在道具与细节上还是有一些进步:美军坦克手在弃车前会将坦克炮管向后、志愿军在入朝作战前会将所有带有国籍标识的东西留在后方...但这些细节上的改进,仍然无法弥补该片中“巴祖卡打飞机”这一类的“雷人”桥段。
■M3“斯图亚特”(上)与M26“潘兴”坦克(下)驾驶位对比图,可见两者在操纵结构、内部布局上都有不同。
另外,《长津湖》影片中,也出现过美军76毫米炮的“谢尔曼”对决志愿军缴获“潘兴”的桥段,而双方在同时开炮的一瞬间,也用上了所谓“炮弹瞬间”的特效,这一点在俄罗斯电影《猎杀T-34》中同样有出现。当然,这一类的主旋律电影中,结局也很显而易见:志愿军的“潘兴”毫不费力地击穿了“谢尔曼”的侧面装甲,而在不到50米距离上,谢尔曼发射的穿甲弹“魔法”般地打歪了。
■人民军与志愿军官兵坐在缴获的“潘兴”坦克上,庆祝胜利。
■军博中陈列的T-62/545号主战坦克(左)与M26“潘兴”中型坦克(右),按照军博介绍,这辆M26“潘兴”是在云山战役中缴获拖回的战利品,刚缴获的战利品,连见都没见过,怎么伍千里等人就能轻车熟路地上车操作?我只能说志愿军人人都是特种兵。
综合而言,《长津湖》一片虽然做到了特效、道具与部分细节上的还原,但是在剧情上仍然有不少避重就轻的地方,除了用一些煽情的手法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外,仍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
反观老一类的电影,如《高山下的花环》,虽然处于80年代,道具、特效都不算好,但在剧情方面故事性强,更还原、真实,直到今天才能一直久经不衰,被人视为经典。
总结而言,《长津湖》这一类的主旋律片,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