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实施倒计时,“三思后行”or“趁热打铁”?

近日,离婚冷静期的话题频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正式实施,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即当事人发起离婚登记申请,并发放了《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后,三十天内都可以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且在冷静期结束后的三十天内,如果双方仍未申请发给离婚证,则也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离婚冷静期,只适用于协议离婚,针对社会关注的“冷静期规定是否不利于保护受家暴当事人”问题,民政部回应:“冷静期”只适用于夫妻双方自愿的协议离婚,对于有家暴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离婚并没有“冷静期”的规定。

离婚冷静期的本意不难理解,很多人离婚是一时冲动、意气用事,国家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家庭伦理以及社会和谐,让社会培养起对婚姻谨慎神圣的态度。

数据显示,婚后2-7年是婚姻破裂的高发期,“闪婚闪离”的夫妻不占少数,结婚草率的人,离婚时往往也很草率。这么说来,更应该设置结婚冷静期,毕竟“闪婚”的人比“闪离”的人,似乎更多。

有网友问,冷静期一方不同意离婚怎么办?民政部最新回应是,“这期间任何一方只要说不同意离婚,等于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要么通过到法院去起诉,诉讼离婚,要么两个人在一块生活,说明你们还要再冷静反思。”

美国学者路桑斯早年提出的心理资本,包含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一个对婚姻怀有希望的人,更愿意克服困难,也有能力克服困难,因此也更有韧性。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其实几乎难以培养出对婚姻持乐观态度的能力,很难启动一个人内在的心理资本,积极的心态是需要挖掘和培养的。

离婚“变难”,看似是对降低离婚率有帮助,但其实对降低结婚率也有促进作用,因为结婚自由,离婚不自由,离婚的时间成本以及潜在的费用诉讼成本提高了,那么结婚的时候也就要想得更仔细一点了,会因此慎重结婚,说不好还会催生更多恐婚族。平心而论,谁结婚的时候不是真心实意?可是结婚以后呢,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都不可预知,当遇到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时候,解除婚姻关系就显得异常迫切,设置离婚冷静期,不但不能有效降低离婚率,也不会拉升结婚率。

但无论结婚还是离婚,人生所追求的都是幸福,现实生活中没有100%完美的婚姻,法律上也没有100%完美的离婚程序。“冷静”二字背后,更多的是彼此对婚姻、对人生的态度,且行且珍惜。

关于离婚冷静期,你有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