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活得太在意别人?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

发朋友圈前,删删改改好几次;跟人聊天,总怕说错话;

做决定,总在想:“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这样?”

不仅是你,很多人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在意”,

有时候反而让你失去了自己。

|你活得不自由,是因为你怕“不被喜欢”

害怕被讨厌,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然而,如果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势必身不由己,最终疲惫不堪。

阿德勒告诉我们:当你害怕被讨厌时,你已经活成了别人的傀儡

生活中的强者,从来都不怕被人讨厌。与其迎合别人,不如讨好自己,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自由之路。

自由不是被所有人喜欢,而是有人讨厌你,你依然敢做自己。

人生,就像爬楼梯。无论走到哪一层,都有人仰望你,也有人俯视你;无论你做了什么,都会有人喜欢你,也有人讨厌你。

别人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投射的是他的格局,而不是你的水平。

千万不要把别人的讨厌归咎于自己,因为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

真的不用怕,真正珍贵的关系,从来不需要踮着脚尖维系。

当你停止讨好,世界反而开始对你弯腰。

|“好人”情结,是精神的慢性自杀

每个听话、顺从的人,都会被贴上“好”的标签,这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事情。

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人。

多年的经历和教训,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肯定、欢迎,被人接纳。

那些总是讨好他人的人,往往陷入一个怪圈:越是付出,越感到匮乏;越是退让,越容易被忽视。

人这一生,善良和宽容都要有尺有度。因为善良不等于软弱、妥协、无能。

行走于世,错的从来不是善良,而是那些肆意消耗别人善良的人。

我们常常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担心自己的行为,言语会不会让别人不满意。

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自我束缚,一种自我压抑、自我否定。

尼采说:“真正强大的人,敢于让人不喜欢。”

因为他知道,人生不是选举,不需要赢得每一张选票。

|你越想“被看见”,越容易丢失自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过“镜中我”理论,具体就是说:

人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他人的看法、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进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当我们精心编辑的动态收获大量点赞,会强化自我认同;反之,若无人回应,可能陷入自我怀疑。

把自己人生的评价权利交给别人,自己就会成为别人看法的奴隶。

尼采说,人之所以软弱,是因为太渴望认同。

真正的自由,是从不解释开始。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你开口证明,自带吸引力。

你真正厉害的时候,别人会主动替你证明。越不自我吹嘘,越容易被赋予稀缺价值。

人生最大的内耗,就是背负别人的情绪。

不因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不因他人的情绪,干扰自己。

稳住身心、掌控自己的能量,才能摆脱负面磁场的干扰,让人生进入正向循环。

|你可以不讨喜,但必须真实

正如《无声告白》里说的那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个世界很大,总有一部分人喜欢你,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你。

你根本就不必在乎会吸引到哪一部分人,也不必刻意伪装去讨好一部分人。

因为你的真实,自然会感召喜欢你的人。

不要害怕做真实的自己,不要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

真正的修养,是像太阳一样坦荡——喜欢就说“欣赏”,厌恶就划清界限,做不到就坦然说“不”。

生活不是猜谜游戏,与其在遮遮掩掩中耗尽心力,不如修炼“直接”的勇气。

生活也不是真人秀,不需要精心设计“讨喜剧本”。

毕竟,“站在太阳下”的人生,从不需要阴影来修饰体面。

这个世界很大,人来人往,总会有人穿越茫茫人海,只为与你相遇,只因你是你,而特别喜欢你。

不用担心别人不理解你,不用害怕孤单,因为,总会有人懂你。

真正的生活,不应该是取悦别人而存在的假面表演,而可以是一场忠于自我的开放麦。

写在最后:

你的人生,不是为了迎合所有人,而是为了活出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名字。

就像诗人玛丽·奥利弗在《野天鹅》中写的:

告诉我,你打算如何对待你仅此一次的自由而狂野的生命?

是时候回答了——用你的行动,而不是别人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