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向来精打细算,觉得吃个席就要随几百的份子钱十分的不值。
从此之后,村里的红白喜事,他再也没有参加过。
可是等到他的儿子结婚后,他邀请村里人前去参加,可结果让他傻眼了。
01
村里的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热闹的场面,人们你来我往,随个份子钱,吃顿酒席,既是礼数,也是乡里乡亲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
可我的叔叔大伟却是个例外,他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平日里做人做事,总是盘算着如何省钱、如何不吃亏。
“吃顿饭就要随几百块钱,不如自己在家吃点好的。”叔叔曾在一次酒席后抱怨。
后来,他干脆不去了。无论谁家办婚礼,还是老人去世,他都一概不参加。有时村里人打趣他,他也只是笑笑:“咱们这种穷苦人家,少点开销就是省钱。”
还记得有一年,邻居王婶的女儿出嫁,王姨专门登门邀请。“大伟啊,明天来喝杯喜酒吧,你们一家子都来沾沾喜气!”
可面对王姨的邀请,叔叔仍是摇头:“家里有事,去不了。” 王婶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转身走了。
王姨是个热心肠的人,叔叔家里虽说日子过得去,但到底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很多东西能省就省,能借就借,但王婶对此向来不计较,甚至主动帮衬。
最早的时候,叔叔家刚翻修房子,家里暂时没有厨房用具,王姨就把自己家里多余的锅碗瓢盆送了过来,还笑着说:“先用着,不急着还。”
王婶家有一棵大枣树,叔叔的孩子小时候爱吃枣,每年秋天,枣子熟了,王婶都会摘上一筐送到叔叔家,还顺手装了些核桃:“给孩子们补补身子。”
叔叔嘴上说着“太客气了”,可还是很高兴的收下了王姨带的东西。王姨看到也只是笑笑,说:“邻里邻居的,客气啥?”
最让人记得的,是叔叔家儿子生病那次,那时候天气正冷,冷风吹的人直打哆嗦。
侄子才五六岁身体免疫力不高,那天晚上突然发起了高烧,脸烧得通红,浑身滚烫,一双眼睛迷迷糊糊地睁不开,嘴里还不停地喊着“爸妈,我难受……”
那时候婶婶吓坏了,抱着孩子急得团团转,叔叔看着儿子烧成这样,心里也是慌的不行。
可那个年代,村里没几家有车,家里也没有电话,想去镇上的卫生院,得有人送才行。
“赶紧找人借辆车!”婶婶一边用湿毛巾擦侄子的额头,一边催促。
叔叔急急忙忙跑去村口,挨家挨户敲门,可大半夜的,谁家也没个车,好不容易有个邻居家里有一辆旧摩托,可听说要进镇里,天气太冷,车子打不着火。
叔叔急得脸都红了,可眼看着侄子在被窝里烧得整个人都快撑不住了。
这时,王婶听到了动静,知道事情的起因后,她赶紧让老头子起身,喊着:“老头子,快把板车推出来,孩子可不能再拖了!”
一边快步跑到叔叔家门口,“孩子咋样了?”
婶婶一看见王婶,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婶子,我儿子烧得厉害,咋办啊这!”
王婶心疼地看了看孩子,二话不说,转身就招呼她家老头子:“快,不敢再拖了,咱把孩子送医院!”
王婶家老头子推来了板车,那是平日里拉粮食、拉柴火的老式木板车,虽然简陋,但也是当时唯一能用的交通工具。
王婶让婶婶抱着孩子坐上去,又拿了条厚棉被盖在孩子身上,怕冷风再吹得更严重。
她家老头子二话不说,弓着腰、踩着厚厚的积雪,推着板车就往镇上赶。
一路上,雪地坑坑洼洼,板车颠得厉害,老头子喘着粗气,脚下踉踉跄跄,但一步都不敢停。
好不容易赶到镇上,医生一检查,说孩子烧到了40度,幸好送得及时,不然再晚一点,怕是会烧坏脑子。
叔叔听得后背一凉,忙不迭地道谢,而王婶家老头子却只摆摆手:“孩子没事就好,赶紧治吧。”
王姨放心不下,特意回家熬了一锅米粥,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医院,把热腾腾的粥递到婶婶手里:“孩子退烧了吧?你也是忙了一晚上,快喝点热乎的粥,暖暖胃。”
婶婶红着眼睛接过粥,叔叔也是连声道谢。
王婶家从来不求回报,可叔叔却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生怕自己亏损了什么。
02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叔叔的儿子也到了成家的年纪。
为了这场婚礼,叔叔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从酒席、婚车到酒店布置,样样都精打细算。
他不是大方的人,但这次却舍得掏钱,因为他心里有一笔账——虽然办婚礼花了不少钱,但请柬发出去,村里人一随礼,回本还是不成问题的。
婚礼前几天,叔叔亲自带着请柬挨家挨户去发,嘴上客气地说:“到时候都来喝杯喜酒啊!”
那些年长的村民接过请柬,笑着点头:“好好好。”年轻一点的则只是敷衍地“嗯”了一声,态度不冷不热,甚至有些尴尬。
叔叔没注意到这些细节,他满心想着,村里人怎么也该给点面子,毕竟婚宴请帖都发了,不能不来。
婚礼那天,叔叔起了个大早,忙着张罗一切。酒店的桌子都摆好了,酒菜也陆续上桌,门口还站着迎宾的亲戚。
我清楚地记得,叔叔穿着一身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西装,站在酒店门口迎客,脸上满是期待。
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该熙熙攘攘的婚宴现场,却始终冷冷清清。
来了几个亲戚后,就没再见到别人。
叔叔等啊等,眼看着桌子上的菜都快凉了,他终于有些坐不住了,皱着眉问:“人怎么还没来?是不是路上堵了?”
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可看着叔叔焦急的样子,一时间又不忍心说出口。
他站在门口,不时朝远处张望,甚至还掏出手机翻看时间,嘴里嘟囔着:“村里人都这么迟的吗?”
可是,他等来的,不是人,而是一条条委婉的消息。
“大伟啊,不好意思,家里有事,今天实在走不开。”
“叔,家里娃生病了,改天再去你家里补礼吧!”
“大伟,今儿刚好有事,没法过去了,祝新人百年好合啊!”
这些话看似客气,却让叔叔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终于意识到,村里人不会来了。
婚宴现场,空了大半,那些早早就摆上的桌椅无人落座,服务员站在一旁,有些尴尬地看着。
叔叔愣住了,半晌没说话,像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他算得清每一笔钱,却算不清人与人之间的情分。
我叹了口气,坐到他对面,直视着他说:“你不去参加别人的红白喜事,别人当然也不会来参加你的。你觉得人情是个麻烦,觉得送份子钱是亏本,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份子钱不是亏赚的问题,而是人情世故?”
叔叔的手微微一抖,皱着眉:“可……可人情债最难还,我当初是想着,少点麻烦,能不欠就不欠……”
我苦笑了一下:“叔,你错了。你以为不参加村里人的红白事,就是‘不欠人情’?可你忘了,王婶家对你们的恩情。”
我停顿了一下,缓缓说道:“那年侄子高烧不退,是王婶家老头子半夜推着板车把他送到镇上医院,是王婶熬了米粥,跑到医院送到你们手里。”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你家缺锅碗瓢盆、缺粮食的时候,王婶家帮了你们多少次?可人家女儿结婚时,她亲自上门请你,你连去喝杯喜酒都不愿意。”
叔叔的脸色变了,手指紧紧攥住衣角,嘴巴张了张,没能说出一句话。
我继续说道:“你觉得送份子钱是亏了,可你有没有想过,人家王婶根本就不是在意你的钱,而是把你当邻里亲戚,想让你去见证她女儿的大喜事。可你呢?你却因为几百块钱,把这份情推得远远的。”
叔叔的喉结滚了滚,沉默了很久,最后低声道:“……我知道错了。”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不参加别人的婚丧嫁娶,等到自己办喜事的时候,别人也不来参加。
人情往来,原来是有“账”的。
他曾经精打细算地“省”下了一笔笔人情债,如今,却把自己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自那以后,叔叔真的变了,村里哪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会主动去帮忙张罗,跟人热络地打招呼。
刚开始,村里人都惊讶极了。
“哎?这不是大伟吗?你今天怎么也来了?”
“稀奇啊,大伟这么多年不参加红白事,今天怎么破例了?”
“难道是发了横财,突然开窍了?”
面对村里人的调侃,叔叔只是笑笑,没有反驳。可我知道,他是真的懂了。
有一次,村里一个远房亲戚的老人去世了,叔叔听说后,特意换上了黑色衣服,去吊唁,还帮忙端茶倒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村里人见了,纷纷在背后议论:“老李这是真的变了。”
他开始主动参与村里的事情,不再把自己当个局外人,而是把自己重新融入到这个村子里。
渐渐地,村里人对他的态度也变了。
人情世故,从来不是一笔单向的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绊。叔叔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