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阿姨送来一盆剩菜,我嫌弃没吃,直到查看监控那一刻泪流满面

"叮咚——"

门铃响起时,我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开视频会议。

"小李啊,阿姨包了些饺子,给你送点过来。"隔壁王阿姨端着一个沾满油渍的保温饭盒,脸上带着往常那种热情的笑。

我看了眼表,下午三点,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送饺子?估计是中午剩的。

"谢谢阿姨,不过我刚吃过,您留着自己吃吧。"我礼貌地推辞。

"没事没事,我和你叔叔吃不了这么多,你放冰箱里晚上热热就行。"说着,她就把饭盒塞进了我手里。

我勉强接过来,说了声谢谢就关上了门。掀开盖子看了眼,果然,是已经有些发凉的饺子,皮都粘在一起了。

叹了口气,我直接把饭盒放进了厨房的角落。这半年来,王阿姨隔三差五就送些剩饭剩菜过来,每次都说是特意多做的,但看那样子,明显是吃剩的。


我是去年搬来这个小区的,一个人在外打拼,租了这套70平的两居室。王阿姨是我的邻居,六十出头的年纪,和老伴住在我隔壁。

起初她总爱找各种理由敲门:问我要不要买她做的腌菜、问我家里的水管漏不漏水、问我认不认识修空调的师傅...

我每次都客气地应付着,心里却觉得她太爱管闲事。

特别是这种送剩饭的习惯,让我很不习惯。

在这个外卖发达的时代,谁还稀罕别人吃剩的饭菜?

但这天晚上,事情有了转机。

我打开手机准备点外卖时,发现物业群里有人发了个视频,说最近小区有小偷,让大家查看自家门口的监控。

我打开监控回放,意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每次王阿姨送饭前,都会在门口站很久,整理衣服,擦擦饭盒,有时还会自言自语。那天送饺子时,她在我门口徘徊了将近五分钟。

"这孩子太瘦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好好吃饭..."

"饺子应该够她吃两顿的..."

"这个时间她应该在家吧?"

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继续往前翻,更多画面浮现:

清晨六点,她提着早餐在我门口犹豫要不要按门铃;

下雨天,她看到我的快递被雨淋湿,赶紧用塑料袋包好;

半夜我加班回来,她听到动静就打开门缝张望...

最让我心酸的是一段夜里的画面。那天我感冒了,咳嗽声透过墙壁传到隔壁。

监控里,王阿姨穿着睡衣,在我门口站了好久,手里拿着一个热水袋,最后又默默转身回去了。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关心,都是深思熟虑后的举动。那些"剩饭剩菜",可能都是她特意多做的。

想起自己每次敷衍的态度,我心里满是愧疚。

翻出手机,找到王阿姨儿子上个月发在朋友圈的消息:妈,对不起,今年春节我们去不了了,公司太忙...

原来,她的儿子在国外工作,已经三年没回来了。

而我,大概是和她儿子差不多大的年纪吧。

我赶紧从厨房找出那盒饺子,放进微波炉加热。咬下第一口时,突然发现这哪是什么剩饭,分明是刚包的,馅料饱满,还带着淡淡的葱香。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邻里之间的那份温暖,比任何山珍海味都珍贵。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

"叮咚——"

"王阿姨,我煮了些小米粥,给您和叔叔尝尝。"

门开了,王阿姨还穿着睡衣,看到是我,愣了一下,然后笑得格外开心:"哎呀,你这孩子,这么早就煮好粥了?快进来坐会儿。"

走进她家,我才发现,她家厨房的料理台上,正放着新鲜的面团和馅料。

"阿姨,您这是..."

"哦,我正准备包饺子呢,昨天那些好吃吗?"

我鼻子一酸,说:"好吃,特别好吃。阿姨,要不...我帮您一起包吧?"

"好啊好啊!"她高兴地拍着手,"来,阿姨教你包饺子,你这么瘦,得多吃点。"

从那天起,我家的门铃声不再让我烦恼。

而我的朋友圈也多了一张照片:一盘刚出锅的饺子,配文是:"这是邻居阿姨教我包的,虽然形状不太完美,但这大概就是家的味道吧。"

后来,每到周末,我都会去王阿姨家里坐坐。她教我包饺子、做腌菜,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我也会给她看我的工作照片,教她用手机视频和远方的儿子聊天。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来都不是一盆简单的剩菜,而是一颗愿意靠近的心。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这样一扇永远为你敞开的门,这大概就是最温暖的邻里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