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子突然不顺从了,老母亲急了:伤心死了,以前他乖到给我洗脚

提及二儿子,求助人张老太太立马吐槽,一向待她孝顺有加的二儿子,突然不顺从了,这让她很着急。

她担心,母子最后变成陌生人。

他们现在很少来往,二儿子不愿意过来看她。

哪怕是春节和她的生日,二儿子也是一概不出现。

乡里乡亲问她,二儿子来了吗?

她都不知道怎么说,心里酸酸的。

说到这,张老太太眼眶红了,声音哽咽颤抖。

调解员拍了老人的背,安抚着老人。

张老太太抹了眼泪继续说,老伴去世多年,留下她一个老的,说不出的忧伤。

分家那一年,大儿子从大家庭搬出去,而她和二儿子一起居住。

起初,她和二儿子一家相处还算不错,只是时间久了,就变了。

她想了很多,想通了后,从二儿子那搬出来,到村里分到的房子单独居住。


调解员留意到老太太家里的门锁有被砸的痕迹,门板有一部分往下凹,她问张老太太,这门是怎么回事?

张老太太开口回答,二儿子把她门砸了。

调解员很是不解,为什么砸门啊?

张老太太叹气,那天,二儿子和二儿媳吵架,他被二儿媳撵出家门,不让他继续在家里住。

二儿子生气,却不敢对二儿媳发火,就将怒火撒在她身上。

她本就对二儿子有一肚子的气,意识到二儿子拿她当出气筒,她的怒火更旺了。

二儿子和她说,他也要搬到她这边住!

她不同意,质问二儿子凭什么?

她家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二儿子置办的。

看看,房子里的碗筷,针线,哪样是二儿子给她准备的?

她干干净净从二儿子家搬出来,好不容易过上稍微舒心的日子了,二儿子没有资格搬过来和她一块住。

她说得到做得到,不让二儿子住就不让住,把二儿子皮箱拉到门外。

二儿子不愿意离开,站在门口跟她吵架,引得不少人过来围观。

她觉得丢人,大门一关,不理会二儿子骂骂咧咧,越过二儿子跑二姐家里去了。

第二天回来,才到村口,就有人跑过来和她问,昨晚她去哪里了?

家里的门被二儿子砸了,发出很大的声响,大家都知道了。

她心里一惊,胡乱跟邻居说几句话,就跑回家里看了。

果然,门板留有痕迹,她摸口袋的钥匙去开门,根本开不了。


张老太太回想起这个事,再次泪流满面。

她太心塞了,二儿子以前乖巧懂事,待她孝顺有加,从来不和她说一句重话。

可是,以前的二儿子不见了。

二儿子,他彻底变了个人,动不动忤逆她,和她吵得面红耳赤。

唉,人心太复杂了,明明那么好的孩子,居然变得那么糟糕。

不过,二儿子到底是她的孩子,他变成什么样,她都不会放弃二儿子,希望二儿子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只要二儿子改了,她还是他的好儿子。

调解员好奇,二儿子怎么突然性情大变了?

张老太太挥动双手,她表示二儿子被利益蒙蔽了。

自打家里拆迁,二儿子就开始变了,盯着她分到的房子。

她跟着二儿子生活了一段时间,拆迁补偿款,她一分不拿。

大概分到了六十三万补偿款,二儿子全部拿走了。

按照方案,他们按人头分,拆迁补偿款也有她的份。

大儿子一家分出去了,拆迁补偿款是直接到大儿子账上,不和他们混在一起。

她对二儿子问心无愧,给二儿子带孩子,给一家人做饭炒菜,打扫家里的卫生。

没和二儿子闹掰之前,她每天劳动量很大,不过她没有任何怨言,觉得能帮儿子是一件开心的事。

后来,女儿准备结婚了,为了这个事,她和二儿子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

为了解决母子之间的矛盾,调解员在张老太太的带路下,找到了老太太的二儿子。

调解员问二儿子,他与母亲之间最大的矛盾是哪一件事引起的?

二儿子却说,拆迁的事倒是次要,引发最大矛盾的事是妹妹出嫁的事。

这本是好事,可他们却闹得几乎决裂了。

张老太太解释说,按照他们的这边的传统习俗,女儿出嫁,亲戚好友会封礼钱表示祝贺。

吃饭的时候,二儿子和她商量封礼钱的事,问妹妹的事,要怎么办?

她说,二儿子说咋办就咋办,她听他的。

二儿子还是不拿主意,坚持让她说说。

她拒绝,让二儿子拿主意。

在她看来,她开口就不太对了,像是张口替女儿跟二儿子要钱。

加上,二儿媳也在场,她更不好开口,怎么说,对方可能都会有想法。


看她不愿意多说,二儿子当场表示,那他出五千块钱当妹妹的礼钱。

按照正常情况,二儿子出五千块钱够可以了。

问题是,他们家情况特殊啊,二儿子拿着全部的拆迁补偿款,几十万啊,不分她,不分给女儿。

到女儿结婚,他却抠抠搜搜只掏五千块钱,就是他的不对。

她有些生气,问他,就这五千块?

随便打发女儿一点点钱,有这么当二哥的吗?

二儿子不认同母亲的说法,他自然看重与妹妹的亲情,也觉得没有亏待妹妹。

那些被子的钱,婚礼酒席吃饭的钱,也是他掏的啊,并不是只付出了五千块钱的礼钱。

只是,其他的钱,没有算上而已,母亲因此向他发难,他很憋屈。

母亲还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让他给妹妹买车当嫁妆。

他当然不会顺着母亲来,他没有义务给妹妹买车。

除非,他自己条件宽裕,不缺钱。

可他只是个普通人,需要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

老人的养老,他不会推给妹妹,也会按照传统的养老方式去执行,由儿子养老。

母亲不依不饶,非得让他买。

他拗不过,问母亲怎么个买法?

他是真的没实力。


母亲说,卖掉她分到的房子,一半钱拿去给妹妹买车。

他直接拒绝,这不行,他到时会很难做。

妹妹买了车,大哥那边心里有想法,跳出来问他母亲的房子怎么没了?

他又怎么交代!

到时,只怕他两头落不到好,大家吵得更厉害,一大家子人都成了仇人。

又或者,大哥也想分母亲卖房子的另一半钱,他给不给都吃亏。

不给的话,大哥埋怨他。

给了的话,母亲卖房子的钱都分出去给妹妹和大哥了,他一分没落着,又得单独负责母亲的养老,这对他不公平啊!

就这样,母亲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和他大吵大闹。

张老太太不认可二儿子的说法,她没有强迫二儿子给女儿买车,只是说女儿想买车,却没有足够的钱。

看婚礼上收到多少礼钱,到时用这些钱买车。

她压根没打算卖掉自己房子,人老了,她怎么可能会随便卖房!

这可是她的保障啊!

二儿子语气肯定,母亲说过,只是不愿意承认。

母亲否认说过的话,不是一次两次了,他都习惯了。

老太太摇头,她没说过让二儿子给女儿买车。

她生二儿子的气,是因为别的事。

女儿婚礼前一天,他们会喊上一些亲戚到家里吃饭。


她安排二儿子拿肉去店里搅碎,到时好用来包饺子。

二儿子没办好这件事,还找借口说没电,又说家里钥匙被二儿媳带走了,出不了门。

一听,她瞬间火大,一件小事都办不好。

好在,侄女靠谱,她给侄女打电话,侄女立马给她解决了,带了足够的肉馅过来。

她这边火气没下来,二儿媳来了个电话,说女儿婚礼,不过来了。

她压着怒火问二儿媳,为啥不过来?

二儿媳说,自己出钱出力给妹妹张罗婚事,娘家人给的礼钱,都被她拿给了女儿,自己啥都没落着。

她听了更加恼火了,二儿子和二儿媳专门是来气她的。

当晚,二儿媳又打来了一个电话,说钥匙礼封个两百块钱的话,二儿媳就不让孙子交出钥匙。

她问二儿媳什么意思,那边不说话。

她气炸了,直接挂断。

没办法,她担心二儿媳会挑唆孙子闹事,给女儿难堪,就厚着脸皮给女儿婆家打电话。

她羞红了脸问女儿婆婆,那钥匙礼准备了多少钱?

女儿婆婆回答,六百六十块钱,怎么了?

她告诉女儿婆婆,封个一千块,过后再好好解释。

女儿婆婆很配合,不纠结原因,爽快答应了。

钥匙礼是什么情况?调解员不明白。

老太太解释,按照他们当地的习俗,女儿出嫁之时带着的陪嫁箱子是锁起来的,钥匙由女方家的小孩子带着,一起跟着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家,男方按照礼数给小孩子钥匙礼钱,小孩子才会把钥匙交给男方家。

他们这边拿着钥匙的小孩子,正是二儿子的儿子,她的孙子。

钥匙礼基本上是看心意,没有规定说要多少钱。

不过,钥匙礼事先可以商量,她与二儿子一家有了点隔阂,也就顾不上和他们商量钥匙礼的事。

二儿媳打那个钥匙礼电话,是在提醒她,钥匙礼太少,就不想配合了。


为了不让女儿难堪,她说服二儿子一家都去参加婚礼。

可是,她心里堵得慌,好吃的饭菜端上来,她也不怎么动筷子去吃。

那钥匙礼钱,很快到了二儿媳手里,但也不见二儿媳过来和她说话。

到了晚上,二儿子也没有过来安抚她的意思,她伤心死了,流了一夜的眼泪。


想着,二儿子以前的模样,再想想二儿子这几年的做派,她真的很难接受。

要知道,以前的二儿子乖到给她端水洗脚。

天一亮,她不想一个人待在,就去了娘家哥哥家,打算在那边住几天。

走之前,她让侄女帮她发条信息给二儿子,说她回去了。

这条信息发出去了,却跟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得到二儿子的回复。

娘家人看她郁郁寡欢,主动打电话问二儿子,劝二儿子,但二儿子始终不为所动,依旧对她十分冷漠。

二儿子解释说,他不想搭理母亲,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反抗。

她老人家总是搞一言堂,什么事都不和他商量,直接自己做主了。

自己做主就算了,还给他安排各种事,他不配合,她老人家就生气。


让他做事,母亲得提前和他商量,这是对他的尊重。

她这种不想商量,又要别人无条件配合,真的很为难人。

他做了,母亲高兴,可他得内耗几天。

另外,妹妹的礼钱收了多少,钥匙礼怎么封,母亲也不给他吱声。

他当然生气了。

妹妹收的所有礼钱,他和妻子都没有分的想法,妻子那个电话,只是生气了才故意那么说的。

他们觉得,不给母亲个下马威,老人家总想拿捏他们,处处要他们顺着她。

若他和妻子真的不孝顺母亲,双方怎么可能和谐相处了十几年,没红过脸。

他和妻子对老人也很公平,给岳父岳母买东西,母亲这边也有同样的一份,不偏不倚。

岳母收到妻子的衣服和鞋子,还有金银首饰,妻子会买一模一样的给母亲。

母亲没和他们闹翻之前,妻子会提醒他,母亲生日快到了,得提前准备准备。

母亲说妻子不好,良心不会痛吗!

妻子做得够到位了。


老太太点头承认,二儿媳确实有给她买过很多东西,日用品,衣服鞋子,再到贵一点的金戒指金耳环

想点曾经的美好,又在调解员的劝解下,老太太和二儿子一家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