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踽踽独行,自然很清冷。言笑晏晏,声浪滔滔,更显尴尬酸楚,“纵使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抑或者,一再精简,将内心的汪洋之念,晒成薄薄的一句,“挺好”、“不回”、“没事”……
像一个批注。
像一个盖章。
就像《大话西游》里,站在故事末梢的唐僧,不再絮叨,不再废话,每每开口,只说两字。
孤独终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结完婚,依然过着孤独的生活,直到终老。而凑合就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
在无数凑合的婚姻里,要么被摧残后回到原点,要么以孤独终老而善终。
孤独从来不会因为你结婚了就会轻易地放过,他会以另一种,你愿意主动接受的方式寄生于你,以“温水煮青蛙式”的手段,用道德和法律的形式捆绑你。
最近看过一支短片,里面的夫妻关系也是大多数年轻人婚后生活的缩影。
最有趣的是,整支视频里的对白不超过十句,你却能在这种无声压抑的氛围里,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婚姻生活。
短片中的妻子,还在哺乳期,就被迫出去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拥挤的住处,没能休息又得收拾房间、照顾孩子。工作和家庭连轴转,常常身心疲倦。
丈夫的经济不宽裕,工作也不顺心,深夜回到家中,仍然需要处理很多事情。马虎大意的性格,总是忽略掉了妻子的感受。
小两口的矛盾在误解中产生,又在误解中加深。
短片中的场景,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家庭日常生活的缩影。女性在婚后,往往会因生养孩子,放弃工作;因照顾家人,回归家庭。男性在婚后,一面要挣钱养家,一面要努力晋升,心里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却又无法述说。这种情况下,夫妻间的小小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轻则争吵冷战,重则闹至离婚。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读来令人心痛,但事实却是如此。女生不仅在成长中困难不少,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付出也会更多。
十月怀胎,孝顺公婆,养育孩子……女生要做好其中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无尽的心酸和委屈。
有时候,面对这一切,无数次想逃避,无数次想哭泣。但只要有丈夫的一句关心,一份理解,心中就无比宽慰。
然而,现实却是如短片中一样:丈夫回到家,衣服和鞋子乱扔,人往沙发上一躺,就玩起了手机,对同样忙碌一天的妻子,全然不顾。
于是,妻子摔掉了丈夫的手机,所有的委屈、愤怒、焦虑、压抑,都在沉默中爆发。
可就算是这样,为了不吵醒正在婴儿床上熟睡的孩子,妻子连哭都不敢哭出声,只能任凭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
人心都是慢慢冷却的,哪有顷刻之间的心灰意冷,有的,只有日积月累的看透而已。
好比雪崩,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量不断增加到达临界点,最终彻底崩盘。
这一切早已暗中酝酿,山谷旷野里的一声枪响,一声呵斥,都只是这场灾难的诱因罢了。
有一句话说,再恩爱的夫妻,一辈子也有无数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好婚姻过命,坏婚姻要命》,里面写道:
婚姻并不仅仅是快乐,是节日,是两情相悦,是生死与共,它还是考验,是煎熬,是一种对熟悉生活的破坏和一种崭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了智慧勇气、人格意志的双方重新组合。
的确,好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学会正确沟通和理解,互相体谅和珍惜,不要把对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生活中谁都避免不了争吵,但吵不散,离不开的,才是真感情。
共生看起来是高浓度的在一起的关系状态。但共生的本质是,婴儿感到和妈妈是一体的,没有分化成两个独立的人。关系的本质是我与你。我能确认我是一个主体,也能把你视为一个不同于我的别人。这样的两个人才能构建真实的关系。我对你的爱和恨,就是对你的。而共生状态是,我把你当成我的一部分,我对你的爱恨,其实是对自己的。
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能量投注到别人身上,这就是一个有客体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无法把能量投注到别人身上,就会撤回投注在自己身上,形成原始自恋。有客体的心理状态,是和人能建立关系的核心。而原始自恋,是无法和他人有关系,也就无法和他人有连接感。
婚姻中的共生状态,就是一方无法把另一方感知为不同于自己的别人。最典型的表现是,强烈的需要伴侣符合自己的想象,不能容受差异。并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你对我的理解,要让我感到被理解。
你对我的在意,要让我感到被在意。
你对我的关心,要让我感到被关心。
你对我的重视,要让我感到被重视。
这种对伴侣的高需求,就是婴儿在早期对妈妈的需求。婴儿无法理解妈妈有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事情。因为婴儿在早期,无法把妈妈当成独立的别人。随着足够的满足和恰当的挫折的共同作用,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并不总是自己想的那样,就形成了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区分功能,也就是分化。
婚姻提供了一个场,能让人在其中练习区分我和你,学习分化。我们甚至需要在婚姻中体验到一些孤独感,来帮助我们学习分化。感到孤独,不过是分化的代价。
一旦我们太恐惧孤独,就会想方设法拒绝体验到它,就失去了成为独立的自己的机会。就像在婚姻中的人们,为了回避孤独感,拼力控制伴侣,以求
让他们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待在共生状态里,依然感到孤独。
少有人能在该分化的时候顺利度过。过去的重复会一再发生。孤独感,是人存在的影子,是我们的一部分,人因为有它而完整。因为恐惧,想要将孤独与自己分割,再扔出去,会制造更强烈的孤独。
从存在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人的一生中,必定有些经历和体验,无法分享。在有些时候,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你是谁,这种独立于世界,独立于他人以外的体验,可能让人感到就像正在消亡。
然而,也正是这种坠入无边无际的黑暗,类似于失去连接的体验,让人有一次次的机会面对消亡感,甚至是空无感。也正是在可怕的空无感中,能体认到自己并不是婴儿,并不会因为没有母亲而崩解。
穿越过黑暗,自我依然活着,我们才能安心地成长为独立的人。
王家卫有一句经典台词:“爱情这东西,时间很关键,认识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可是认识一个人,从来都怕太晚。怕他受过伤掉过泪,怕他曾在深夜痛到过失眠,也怕他心里住着不可能的人要靠酒杯才能入睡。不是嫉妒,只是觉得时间残忍地磨掉了他的真心,他那时得多疼呢。要是早一点认识,即使无法护他安全,也能在做朋友时小心避开他的伤口。
不过认识一个人,又怕太早。怕年纪小时大家都骄傲,怕不知珍惜总是期待下一个,更怕自己还没有拥有足够的深情温柔和耐心认真对一个人好,怕说好了白头,结果自己或者对方中途就走掉。
刚刚好这种事情太少了,少到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才是刚刚好,要小心翼翼地试探,想自由又想陪伴,这样就要花很久才能确定要不要喜欢。
可是没关系,“很多事情不用一个晚上就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或许很多人都说过喜欢你,但是没见谁坚持过,不如这次我坚持试一试,说不定时间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