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交换哲学
首先,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为谁玩”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里我们简单引申一下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攻击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行为;
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赞同这种行为。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转变为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巧妙地安排了报酬的逐渐降低,这样自然会激起孩子们的不满。
二、什么是社会交换
其实,从本质上看,交换最早起源于生活,但是并不受限于经济现象,一切社会生活中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生活中的哲学可以用“交换”哲学来概括。
霍曼斯将人类学的发现及心理学的观点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解释一般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理论。
如图所示,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价值×概率,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概率与价值这两个因素。
而价值及概率又受到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
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相反,有价值而且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三、囚徒困境与爱情中的交换
有人可能会问:爱情充满甜蜜,囚徒充满挣扎,二者能有什么关联?
首先,我们来讲一讲纳什“的“囚徒困境”,就像大家看到的大部分的警匪片一样,两个嫌疑犯被抓后,会相互隔离审讯。
如果两个人均招供,则每一方获得平均惩罚,但是惩罚总和最大化,但是如果有其中一方招供,而另一方不招供,则不招供一方将获得最大惩罚。
如果双方都不招供,则总共获得最小惩罚,所以在接受审讯的时候,对于罪犯的心理考验是相当强的,一般情况下,罪犯不会冒着最大风险来独自扛责任,最后都会选择招供。这与前文图1所示是一致的。
然后,我们从社会交换的性质来看,其实情侣和囚徒其实是没有区别,都是处于社会交换状态中,情侣交换情感、礼物或者服从,囚徒之间交换信任和博弈。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举个电影中的例子:
歌舞片《爱乐之城》讲述发生在洛杉矶的浪漫而又现实的爱情故事,塞巴斯汀和米娅多次偶遇,塞巴斯汀热爱爵士乐,梦想开一家爵士俱乐部,创作自己的音乐,米娅努力试镜,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共同坚持梦想(代表了他们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的两个人相爱了。
追梦不顺的两人,在对方给予的“爱”(相互交换)中坚持梦想。
由于一个机会,塞巴斯汀加入了一个乐队,从此一炮而红,两人相处的时间减少,矛盾出现,双方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回报,交换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米娅也迎来转机,在梦想与现实面前,她选择追逐梦想,两人之间的交换停滞,交往结束。
我们可以看出情侣之间也是有博弈的:
当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印象是:他(她)是一份不易获得的、极令人向往的爱情财富,且最终赢得他(她)感情的充分利益并非完全无法实现,则爱情可能发生,他(她)的吸引力使得追求者为了重要报酬而服从他(她)的意愿,并渴望给他(她)留下深刻印象而使之高兴,以便激发一种能保证她(他)获得这些报酬的交换。
坠入情网的早期,由于还有被拒绝以及因吸引不断增强而产生的依赖感、促使恋人对对方(甚至自己)隐瞒情感的强烈程度,而往往通过一种半真半假或者固定不变的方式来表现吸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本人承担一种严肃的责任之前探出对方是否承担某种责任。
如果未能从对方的反应中得出线索,那么暗示的模糊责任就可能被一笑了之;如果对方承担了责任,则他们会使得这种责任稳固起来。爱情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中,恋人之间的吸引依赖于他们期待的、在相爱关系中体验到的报酬,这种报酬是他们的体验本身和他们对体验的评价的产物。
于是两难困境产生了:轻易获得的报酬会降低报酬本身的价值。这种两难困境的社会压力,会降低想早早表达出深厚感情的倾向。
爱情中的交换让人目眩神迷,但是婚姻的规律却是清晰的。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初婚年龄各国总体上都是男大女小。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通常来讲,年级大的男性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看,相较于年轻人来说更强,作为交换,年级小的女子通常以更年轻美貌,更强的生育能力作为交换,所以说,其实婚姻既是一种表达性交换(包括爱情),也是一种工具性交换,又不全然只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