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在北京某饭店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只因婚礼的主角并不都是北京人,温婉大气的新娘子是北京女儿,而帅气的新郎则来自遥远的非洲乌干达。
新娘子名叫王丽红,她可不是普通的女孩,早在1986年她就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是亲朋好友中赫赫有名的才女。
新郎名叫苏玛,是从乌干达来清华大学留学的非洲留学生,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为人幽默、风趣。
看着台上这对恩爱的新婚夫妇,在场的嘉宾都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但只有两个人在高兴之余,眼神中透露着担忧。
他们就是王丽红的父母,尽管女儿口口声声保证说:“自己找到了爱情!”但对于这段跨过婚姻,身为父母的二老还是担心女儿受委屈。
如今距离王丽红远嫁非洲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跟随丈夫回到乌干达的她,生活如意吗?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后悔过?
1:
王丽红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她本人从小接受的也是很传统的教育,从有记忆开始,父母就给她传输一种思想:“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王丽红从入学开始就非常努力,在学习上她从不需要父母操心,每次考试都能拿回让父母骄傲的成绩单,家里的奖状更是贴满了墙。
王丽红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只要提起王丽红都会伸出大拇指。
除了学习优秀外,王丽红还很懂事,从未忤逆过父母,更没有让父母为难过,拥有一个孝顺的学霸女儿,父母自然很自豪。
到了1986年,王丽红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她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十年寒窗苦读,就看这一次是否能稳定发挥了。
学霸的世界里是没有意外的,成绩单公布后,王丽红顺利过了清华大学的分数线,父母为女儿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升学宴。
但当宾客散去,家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后,父母依然不忘提醒女儿:“考上清华只能证明你以前优秀,但清华大学人才济济,到了大学也不要放松学习,要有更远的目标!”父母的教诲王丽红铭记于心。
正式开学后,王丽红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园,她始终记得父母的话,进入大学后时刻不敢放松吗,每天就是寝室、教师和图书馆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
王丽红用实力证明,哪怕在清华她照样可以当学霸,而且王丽红还非常的有才华,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这样的女孩子,自然是异性追求的对象,可面对他人抛来的橄榄枝,王丽红都以“学业为主,不考虑恋爱”为由,果断地拒绝了。
本科四年,王丽红为了静心学习都保持着单身的状态,其实,从后来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举动来看,并不是她真的为了学习而拒绝恋爱,终究是因为没有遇到那个让她心动的人。
1990年,王丽红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当时她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读书深造,要么和很多同学一样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选择王丽红在毕业前就有了答案,她要继续读本校的研究生,所以拿到本科毕业证时,王丽红也拿到了研究生的录取资格。
王丽红大概也想不到,这个选择会让自己邂逅一段跨过恋情,她也想不到自己为了对方竟然破天荒地和父母唱反调了。
2:
读研究生不久后,王丽红参加了一场校内的联谊会,当天的王丽红热情、大方,在人群中非常的扎眼。
这样的王丽红引起了一个名叫苏玛的男子的注意。
苏玛来自遥远的非洲乌干达,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乌干达非常的落后、贫穷,但苏玛是酋长的儿子,家境要好一些,这也是他能够来清华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只凭借家境自然是不够资格来清华的,能够来到中国顶尖学府,证明苏玛本身也很优秀,尤其是他的汉语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当苏玛看到热情、大气的王丽红时,瞬间被她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性格外向的他主动上前和王丽红打招呼。
王丽红本身对非洲人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但出于礼貌她还是微笑着回应了苏玛,在王丽红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次很简单的交流而已,但苏玛却暗心决心,要追求这个中国女孩。
此后的日子里,为了接近王丽红,苏玛总是故意制造很多“偶遇”,学校的食堂、图书馆、林荫小路等等,王丽红发现自己在很多场合都能够碰到苏玛。
每次偶遇,苏玛都热情地和王丽红打招呼,还会主动驻足攀谈几句,时间久了,王丽红发现苏玛是一个很乐观、风趣的人,他们之间也留下了联系方式。
很快苏玛就像王丽红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而对苏玛有更多了解的王丽红,也决定接收这段跨国恋。
因为三观一致、兴趣爱好相同,王丽红感觉和苏玛在一起自己很放松,心情也很愉悦,她感觉自己遇到对的人了。
但当她将自己的恋情告诉父母时,父母一听女儿竟然和一个非洲人谈恋爱,瞬间爆发了,一口咬定:“坚决不行!”
但人一旦遇到真爱,是很难回头的,自幼懂事的王丽红这一次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她同样语气坚定地说:“我爱苏玛,不管你们是否同意,我都决定和他在一起了。”
为了表示的自己的决心,王丽红甚至还绝食抗议,父母这下慌了,他们想不到女儿竟然是一个恋爱脑,为了一个非洲男子,竟然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既然硬的不幸,那就换个办法拆散他们,父母商量后,直接将王丽红送到日本留学。得知女友要去日本,苏玛很伤心,生怕他们真的会分开。
王丽红又何尝不是如此,分别那日,这对小情侣都落下了眼泪,但苏玛说:“你放心读书,我会一直等你!”
原以为距离会冲淡感情和思念,但王丽红想错了,到了日本她脑海里放映的都是和苏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根本无心学习。
留在清华的苏玛又何尝不是如此,最终苏玛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日本找王丽红,他太厌倦这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了。
当苏玛出现在王丽红跟前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几秒后,这对不被女方父母祝福的情侣相拥而泣。
得知苏玛远赴日本找女儿,王丽红的父母也很震惊,他们开始放下偏见,尝试着去接受苏玛,不久后就被苏玛的真诚打动了,终于点头同意女儿和他交往。
3:
1993年,王丽红和苏玛在北京举行了结婚典礼,婚后不久,王丽红就怀孕了,并生下了她和苏玛的第一个女儿。
有了小外孙后,王丽红的父母整日围着孩子转,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苏玛感念妻子的付出,对王丽红更加体贴了。
转眼到了1996年,苏玛也如期完成了学业,他们再次面临新的选题,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乌干达。
王丽红的父母首先给出了意见,让他们留在北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是乌干达没法比的。
但苏玛也有自己的责任,他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高材生,如今完成学业,他希望自己可以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也是自己作为酋长之子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看出丈夫的为难,王丽红也很难过,如果留在北京,丈夫心里对自己的祖国会有愧疚感。
但如果远去乌干达,意味着她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意味着她要去那个并不富有的陌生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思前想后,王丽红决定和苏玛回到乌干达,父母虽然心里不同意,但事已至此他们出了祝福,似乎已经不能做什么了。
1996年的一天,带着父母的不舍和对乌干达的未知,王丽红和苏玛踏上了飞往乌干达的飞机,一路上苏玛都很照顾妻子的情绪,告诉她:“无论到哪里,我都是你最坚强的依靠和港湾。”
尽管做了许多心理建设,但当双脚真正地踏入乌干达的土地时,王丽红还是被这里破旧的房屋和脏乱的街道震惊到了。
好在有丈夫和女儿,她失落的心稍微多了一些安慰,对于这位中国媳妇,苏玛的家人都非常的热情,他们诚心地接受她的到来。
但在认识家庭成员时,却发生了一件让苏玛尴尬的事情,因为苏玛的父亲是酋长,他竟然有十个老婆,称呼十个女儿为“妈妈”,让王丽红有些为难。
除此外,苏玛还有四十多个兄弟姐妹,这庞大的家族和一夫多妻的封建制度,让王丽红很不适应,当然她最担心的还是怕苏玛会和公公一样,迎娶很多老婆,这是她不能接受的。
但苏玛当天就承诺王丽红:“放心老婆,我的妻子只有一个,她只能是王丽红!”丈夫的话让王丽红的心踏实了。
既来之,则安之,虽然对乌干达有众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没有父母和朋友,让王丽红偶尔会觉得寂寞,但她还是尽可能地融入到新的家庭,接受当地的风俗习惯。
之后几年内,王丽红又先后为丈夫生下了三个孩子,平日里,苏玛忙于工作,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王丽红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苏玛家有司机、保姆,但很多事王丽红还是喜欢亲力亲为,比如,给丈夫和儿女们做可口的中国菜,就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
苏玛也如当初承诺的一般,对王丽红非常的体贴,而且,一直遵守一夫一妻制,为此还遭到了身边人的不理解,但苏玛并不予理会,在他心里王丽红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小家庭很幸福。
但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却给王丽红和他们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王丽红都沉浸在悲痛中。
4:
这一年,王丽红年仅一岁的小儿子不幸患上了疟疾,夫妻二人抱着高烧的儿子来到了乌干达最大的一家医院,可医生看着高烧不退的孩子,给出了遗憾的答案:“很遗憾,孩子治不好了!”
若是在国内,儿子断然不会被疟疾夺走生命的,一向坚强的王丽红再也忍不住,趴在丈夫身上痛哭不止。
自从儿子病逝后,王丽红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几天的时间就瘦了十几年,苏玛既心疼于儿子的夭折又心疼妻子的憔悴。
那段时间,家里人对王丽红都很关心,尤其是苏玛更是请假带妻子单独去旅行,希望风景可以冲刷妻子内心的悲伤。
国内的父母也每天打电话,关心王丽红的身体,小心翼翼地劝她要想开一些。过了一段时间后,王丽红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里,这样所有人都会为自己担忧。
有一日,王丽红对丈夫说:“苏玛,没关系,我会振作起来!”而通过儿子的经历,王丽红也感受到了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她突然有了帮助更多人的想法。
最终,王丽红决定开一所学校,让更多孩子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建设家乡,造福后代,苏玛很支持妻子的决定。
2010年,夫妻二人拿出全部的积蓄,买下了当地一所学校,王丽红为学校取名为“鲁杨子中学”。
虽然买小学校很容易,但其实管理起来也是困哪重重,学校的基础设施压根不达标,王丽红又想办法筹款,从桌椅、教室、宿舍楼都集体翻新。
尽管花费了所有积蓄,但看着焕然一新的教学环境,王丽红很是欣慰,同时,学校还配有电脑室、图书馆等等。
在课程上,除了传统学科外,王丽红开设了汉语课程,这样不但可以传递中国文化,还能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王丽红逐渐走出了丧子之痛,将所有精力都投放在了教学上,同时为了解决学校教师问题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王丽红直接让部分毕业生在校内直接担任老师一职。
鲁杨子学校在王丽红的苦心经营下,在当地越发地有名气,甚至还传到了国内,一些教育慈善家纷纷给这所学校捐赠物资,支持王丽红在异国开班教学。
前两年,已经年过半百的王丽红回国探亲,同时和清华校友聚会,看着为了曾经青春靓丽的清华才女,如今有些沧桑,有同学问她:“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
王丽红很坚定地说:“不后悔,如果重新来一遍,我还是会跟随苏玛去非洲,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帮助许多人。”
虽然远嫁非洲这些年,王丽红有过失落,也曾经历过人生的变故,但风雨过后她却活出了自己,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活成了一道光,照亮了更多人,这样的勇气和魄力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