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剖析:面对家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言论何时休?

文/丹老师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巴掌打不响。

面对家暴,依然有不少人指责受害者,认为被家暴的人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人的潜台词莫过于:如果你是完美的,没有任何错,又怎可能被家暴?被家暴一定是你不够好。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法》2016年3月1日就已经正式施行了,法律条文中对家暴和家暴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明文规定,但依然没有阻止这些言论的肆意散播。

想起去年的一个暴力案件,浙江慈溪22岁的年轻女孩被前男友持刀杀害。

网上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脚踏两只船的女人,该杀。

花了男友几万元,拒不归还,活该。

女孩的哥哥不得不在奔丧时,还拿着牌子向路人解释:

妹妹没有脚踏两只船,两个人早已分手,分手后杀人者一直跟踪和骚扰。

妹妹家境优渥,赚钱也多,根本不用花男友的钱。相反,这个男友不仅贫穷还家暴。

失去至亲,内心早已被炸成废墟的他们,还要承受这样的二次伤害,网络键盘侠们的居心何在?

01 面对家暴,为何那么多人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公平世界假设”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公平世界假设”。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提出的,他曾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当发现自己对他人遭受伤害无能为力时,有些人就开始贬低受害者;伤害越大,贬低程度越严重。

这是因为他人的受苦和自己的无助会挑战他们心中“公平世界假设”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公平世界假设”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规责于受害者的报应。

楠怀孕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因为一点家庭琐事就被老公死死掐住脖子,差点喘不上气来。她的朋友和老乡,名校毕业的涛知道后,脱口而出:

咱们那边的女生都知书达礼,不应该被家暴啊,你是不是激怒了他?

“他为什么打你?”“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打你!”

不知道多少被家暴后的女性被这样问过。

新浪网友说:现在太多人面对家暴时,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被家暴,一定是因为她们做了什么错事,甚至觉得“只要我不做这样的事,只要我不是她这样的人,我就不会遭到这种不幸。

被家暴的女性也许脾气大,也许不太懂得与婆婆相处的技巧,也许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但这些不完美就是任意被殴打的理由吗?

正如一名女性被性侵了,还是会有人不加思考地说:是她穿得太暴露了。

梁文道在《圆桌派》上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一定要分清责任在谁。性侵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承担责任的是性侵者,不是被性侵的

人。穿着暴露仅仅是缺乏安全常识,不是应该被性侵。

家暴的责任人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者。

暴力这一行为事实,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任何脱离暴力行为本身的归因方式都是舍本逐末,是对受害者的进一步伤害。

潜意识的认知结构

美国学者贾克森·凯兹认为,被家暴的受害者很容易被责备,其中一个原因是认知构造造成的。很多人会不自觉地问这些被家暴的女性:在做什么,想什么,穿什么?

贾克森·凯兹分享了一个著名语言学家解释句子构造的过程:

约翰打了玛丽,约翰是主语,玛丽是对象。

玛丽被约翰打,我们的注意力就从约翰转移到玛丽身上。

玛丽被打,我们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了玛丽身上,压根就没想到约翰。

玛丽是个被打的女人,玛丽有了明确的身份,一个被打的女人。

此时,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玛丽,彻底忽略约翰。

所以,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她们会被这些男人吸引?为什么她们会选择这些男人?

贾克森·凯兹说:这些询问丝毫不能解决暴力的发生,不能防止暴力,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约翰。

林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场景,丈夫突然间魔鬼附体,眼睛都是红的,像个恶魔一样对着她的肚子狂踹。她痛的在地上打滚,疼的哇哇大喊,被打得流产。离婚后,林回到了父母家。不大的小镇,走到哪里仿佛都能听到大家在说:看,这就是那个被丈夫打流产的女人。

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来她家,当着她父母的面问:你怎么就嫁给了他?你当时怎么想的?

几乎没人问:你的前夫是怎么了?你的前夫为什么家暴?

如果我们不断地关注被家暴的女性到底怎么了,家暴问题永远也得不到解决。

男性文化的灌输

《2009年受暴妇女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暴妇女中65.7%认为“挨打是丢脸的事”,51.4%认为“因为挨打离婚对女人的名声不好”。

反家暴专家陈敏说:“这是男性文化灌输给女性的:你有过错,才会挨打。

然而,事实上呢?

在电影《你好,之华》中,胡歌饰演的张超。有人问他,为何家暴女神级的妻子?

他很坦诚:

她的眼睛好美,就那样盯着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个人渣,我就很想打她。

她是个无趣的女人,一点女人味都没有,整天畏缩,我看着就想打。

听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但却是无数施暴者的内心独白:我认为她该打,我就是想打她。

芬结婚5年,被家暴无数次。 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忽视了他,他才感觉不到关心。 后来发现,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招来一顿毒打。

“没及时听他的电话、下班迟了几分钟回家、因为身体不适拒绝他过性生活等等。”

芬觉得被打特别丢人,因为被打而离婚更是会丢尽她和父母的脸面。 她受到的伤害越来越严重,暴力狂丈夫直接拿刀放她脖子上威胁,用凳子、玻璃瓶砸她。芬终于醒悟,开始搜集报警回执、保证书、伤情鉴定、语音威胁等,作为被家暴的证据。

她不再沉默,把自己被家暴的经历告诉了家人和值得信任的人。因为,她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被家暴压根就不是她的原因,跟她做什么无关。

02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家暴?

放下对受害者的指责

新京报评论员陈迪说:

家庭暴力也是暴力,它不应该因为出现在家庭的情景中,就获得更多的默许与纵容。

恋爱中的女性和结过婚的人也是人,她们不应该因为多了个“女友”、“妻子”的名头,就忽然间被理应保护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公共规则所抛弃。

美国学者Lundy bancroft专门从事施暴者的辅导项目,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信念、价值观和习惯才是施暴者的内在驱动力。

这些信念、价值观和习惯来源于施暴者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接受的社会文化和身边男性长辈的影响。

指责受害者并不能改变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反而会让受害者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不敢诉说自己的遭遇,担心被嘲笑,担心没有面子。

曾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呢?

她特别无奈地说,说出去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在工作生活中被当做是一个污点。

被家暴的女性在长期封闭的暴力环境中,失去自我的她们,本就已经失去了自我判断力,精神和身体被牢牢地控制。

如果外界没有安全的诉说环境,她们只能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严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反家暴的队伍需要更多男性的参与

贾克森·凯兹呼吁更多男性参与到反家暴的队伍中来,尤其是有权力的男性。他再三强调,面对家暴,我们应该问:

为什么施暴者会动手殴打?

为什么家庭暴力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那么多男人在言语上、身体上、精神上施暴?

他们之间的爱呢?

男人到底是怎么了?

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上,分析他们施暴的原因,制定暴力行为的惩罚措施,告知他们施暴的法律责任,这些暴力行为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有位读者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她老公多次当众对她拳打脚踢,膝盖都是青的。她拍了照片去她老公的单位找领导反映情况,领导当时也接待了她。令人没想到的是,没多久,她老公居然评了个优秀。

在有些部门,即使知道自己的员工有家暴的行为,也并不觉得很严重,只是觉得这是普通的家庭矛盾。

很多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并不会直接影响他的升职加薪,也不会影响外界对他这个人的评价。受不到任何惩罚的他们又怎会轻易去改。

马丁·路德·金说过:“最后,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敌人的话语,而是我们朋友的沉默。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

创造一个不接受暴力的文化,让每个人知道施暴不仅是违法的,而且会失去社会地位。

当我们每个人都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时,受益的将是更多的女性和更多的孩子。

她们可能是我们的姐妹、好友、亲戚,她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简介:

丹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

擅长情感暴力的诊断和修复,帮助更多女性走出情感暴力的伤害,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