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伙翻修房子发现一本日记,才知去世28年奶奶身份不简单

2012年,在湖北省阳新县一个小镇上,潘平和父亲潘兴崇商量决定将家里的房子翻新重建。这个房子是奶奶生前留下来的,如今奶奶已经去世28年,房子年久失修,是时候重新修整一下。

潘平和父亲一起在家里整理旧物,潘平发现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纸张已经泛黄,索性翻开,粗略的看了前几页,发现这是奶奶记录的。

潘平跟奶奶一起生活了15年,和奶奶的感情十分浓厚,奶奶去世时,潘平十分伤心,当看到奶奶的笔记时,觉得格外的亲切,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潘平又继续翻看几页,上面记录着“枪支的装卸与保养”等一些专业术语。

潘平依稀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讲过她曾经参加革命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听过奶奶说过笔记本上的内容,潘平将笔记本递给父亲,父亲也有同样的疑问,对奶奶的过去重新产生了好奇。

5月,潘平来到了图书馆,他查找了许多历史资料,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发现了奶奶的名字,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奶奶的真实身份。随后,他又找到一些其他的党史资料,上面详细地记载着奶奶的革命历程。

潘平看了很长时间,心潮澎湃,回到家后告诉父亲,父亲眼含热泪非常激动,跟村里的人聊天时经常说起奶奶的事迹。村民们听后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这个老太太竟然有这样传奇的经历。

奶奶的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不久后,许多媒体记者来到村里采访父子俩。了解更多关于奶奶的事情。

潘平的奶奶叫贾春英,1984年去世,享年72岁。根据家人的回忆,贾春英跟村里普通的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个人辛苦地撑起这个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和帮助。

奶奶生前不仅给儿子讲参加革命的事情,等到孙子长大懂事一些,又继续给孙子讲,孩子们听得惊心动魄。

贾春英有什么样儿的传奇经历呢?

贾春英,1912年出生在湖北阳新县,位于筠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贾村,贾春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贾春英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欢乐。

父亲贾万里知道是个女娃娃,女大不中留,竟然想办法将贾春英送人,母亲张氏实在不忍心,坚决不答应,父亲就暂时打消了送人的想法。等到贾春英8个月时,石云村有个姑妈倪氏来到家里,跟父亲说让贾春英当童养媳。

父亲自然是愿意的,母亲张氏虽有不舍,最后还是无奈答应,于是贾春英被姑妈抱走了。

1925年,贾春英已经13岁了,她逐渐知道自己“童养媳”的身世,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干活,而且每天上山砍柴打猪草。贾春英抱怨自己的命苦,但也无奈无法改变。

一天清早天还没亮,贾春英就上山了,直到傍晚才往家走,天色逐渐变黑,天气突变,狂风大作,下一秒就下起了大雨,贾春英被这恶劣的天气吓到了。

身上背着猪草,恶劣的天气让贾春英的步伐变得更加艰难,重心不稳脚下湿滑,一不小心摔倒滚下山坡。贾春英试图抓住树枝,不料树枝又断裂,又继续向下滚,摔得浑身多处有伤痕,贾春英一时间昏了过去。

这时,远处走过来一个人,打着雨伞,一副书生模样,看到地上躺着一个人,急忙过去扶起贾春英。

这个人叫罗冠国,雨水已经打湿了贾春英的脸,罗冠国看着这个人女人有一些眼熟,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的表妹嘛!罗冠国住在阳新县福寿区罗家大港坪村,贾春英的婆婆是罗冠国的姨亲。

这时雨已经停了,罗冠国将她扶到一块石头上坐下,贾春英也慢慢恢复意识醒来。睁开眼睛,也认出罗冠国。贾春英轻声询问罗冠国为什么来村里,罗冠国耐心地告诉她,此次来石云村是为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原来,罗冠国是思想先进的人,并且向身边的人宣传革命,鼓励自己的亲戚朋友参加革命,来到石云村,是想让更多的人也投身革命中来。

罗冠国询问贾春英的生活状况,贾春英唉声叹气地说着自己作为童养媳的经历,还认命说这就是自己的命。

听到贾春英这么丧气的话,罗冠国为她感到惋惜。她背起贾春英朝着倪氏家走去,来到倪氏家,罗冠国斥责倪氏,怎么忍心让一个孩子独自上山砍柴。

倪氏对这个外甥的到来并没有多么热情的欢迎,反而对他说的话有些意外而又无法反驳,看到满身伤痕的贾春英,毫无关心之意,还狡辩说不是她让贾春英去的,是她自己自愿的。

倪氏说:“穷人家的孩子哪有那么娇贵,这就是她的命。”

罗冠国对倪氏说的感到不可思议,感到非常震惊,反驳说,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跟自己的命作斗争。

贾春英听后疑惑地挠着头,还能跟自己的命做斗争?罗冠国看贾春英一脸疑惑,应该是没有听懂,凑近告诉她,石云村后有个祠堂,每天有很多“命苦”的人聚在一起识字,谈心,除此之外,罗冠国还给他们讲革命的大道理,并告诉贾春英可以来听一听。

于是,贾春英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机会去祠堂,站在门口旁听,春去秋冬,日复一日,贾春英逐渐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也开始明白了如何跟自己命作斗争,她决定扯掉裹脚布,拿起刀枪。

1927年3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天晚上,贾春英站在一群年轻人当中,面对着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旗子,认真地听着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纪律,右手握拳举起,嘴里念着入党宣言。

入党仪式简单且庄重,贾春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身上背负着使命和责任,整个人的命运和国家联系起来。

此时,全国处于土地大革命初期,贾春英经常独自外出执行任务,因此开发了她的潜能,凸显了她的语言天赋,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聪明机灵。

她适应能力强,能说会道,,每到一地,他都会跟村里的老大娘,小媳妇,小姑娘说上话唠嗑,不懂就问,因此,贾春英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幽默,学习当地的方言,总能引得群众捧腹大笑,非常有亲和力,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因能力出色,1930年,年仅18岁的贾春英成为鄂东特委妇女会主任,后又成为鄂东特委妇委书记。

有一次,贾春英跟随县委参加群众大会,当时罗冠国在讲台上讲话,突然台下冲上来一个人,嘴里还大喊:“红军土匪滚下台!”

贾春英见状,动作敏捷,立刻从台下一跃而上,一下子按住这个人的胳膊,疼得直喊疼,台下的群众齐声欢呼。

之后,贾春英在当地建立农会,妇救会,组建农民自卫队,收缴枪支,武装自卫队,在当地群众中引起很大影响,人称“美丽的女侠”。

不但如此,贾春英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骑马,还练就了双手持枪的本领,并将学习的枪法,还有如何装卸都一一记录在本上。一次,贾春英骑马执行任务,面对敌人牢固的封锁线,贾春英从马肚子下一翻就闯了过去。

1931年,鄂东南特委在阳新县成立,直接管辖10多个县,贾春英担任特委常委。同年8月14日,贾春英又当选为鄂东南妇女会主任,负责这10多个县的妇女工作。

潘平说,奶奶跟他讲得最多的就是跟随彭德怀将军打仗的经历。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带领红军第五军驻扎龙港,开启革命根据地,在龙港建立了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

1931年10月,在江西修水县,面对敌人疯狂围剿,彭德怀先后派去3次侦查员全部牺牲,贾春英收到命令,奔赴战场建立秘密联络站,侦察敌人部署情况。

彭德怀问贾春英:“敢不敢去?”

贾春英毫不犹豫地说:“交给我吧!一定完成任务!”

后来,贾春英不负众望完成任务,红军成功攻下修水县,因此也得到了彭德怀的夸赞。

从此以后,贾春英更加投入革命工作。作为特委妇女干部,贾春英以身作则,带领工作人员一起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贫苦群众,告诉他们参加红军就是保卫自己。

贾春英还带领妇女们一起唱传唱革命歌曲《送郎当红军》《当红军无上光荣》《当兵就要当红军》,她经常跟姐妹们说,不要认为自己是女儿身,女儿身也能搞革命,也能建功立业。

在贾春英的积极努力下,大批青年男女都加入了革命,扩大苏区的革命力量。

在江西武宁县,贾春英和瑞昌妇救会长汪敏接到任务,在当地建立了农会和妇救会,他们顺利地完成任务。

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国民党的一个连,以他们两个人的力量,跟他们硬拼简直是以卵击石,两人隐蔽在树林中,贾春英拿起手枪,一手一个,利用树林做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敌人的前面,命中了4个敌人,于是俩人立即按照原路返回。

武宁县内到处是敌人的关卡,贾春英两人想要离开这里实在不容易,最后两人决定乔装打扮,抓起一把黄泥土涂满整张脸,汪敏装病,贾春英背着汪敏走向敌人。

看守关卡的敌人拦住他们,上下打量一番,贾春英镇定自若地说:“老姐姐病得很重,我得尽快带她去看病,不能耽搁啊!”这时,汪敏不停地咳嗽着,故意浑身发抖。

敌人看后,嫌弃地向后退了一步,恐怕是什么传染病传染给自己,挥挥手示意他们赶快走。贾春英俩人顺利通过关卡,成功脱险。

据说,因为此次的机智脱险,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奖励她一把德国手枪。

1932年,由于贾春英的出色表现,在彭德怀的提议下,贾春英升为省委妇女主任。不久,贾春英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兼妇女主任,负责30多个县的妇女工作。不可否认,贾春英在妇女运动方面的成绩斐然。

不仅如此,贾春英还以骁勇善战而闻名,而敌人对她却恨之入骨,称她为“土匪婆子”。在湘鄂赣地区,贾春英威名远扬,与红军传奇女将胡筠并称“双芙蓉”。

胡筠,黄埔四女杰之首,有“神枪手”之名,两个女侠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成为了最好的姐妹和战友,两人一起鼓动广大妇女投身苏区建设,培养并输出大批妇女干部支援红军,医院,银行等,为革命事业做出很多贡献。

后来,胡筠提议以贾春英为首组建一支女游击队,贾春英表示大力支持,对外发布招募信息,很多妇女愿意加入组建女游击队,有的是“围剿”时期散落的妇女干部,有的是共产党人的家属、战士等,很快女游击队的人数达到一千多人,贾春英担任支队长,胡筠担任政委。

有一次,国民党在平江县黄金洞“围剿”失败,贾春英和胡筠想到国民党烧杀抢夺的恶劣行为,百姓们苦不堪言,决定为百姓们出口恶气,消灭敌人。

得知敌人经过距离加义镇10公里的沙坝时,贾春英调动女游击队提前埋伏在村子里,敌人刚进他们的埋伏圈时,突然一声枪响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敌人被全部歼灭,并且收缴很多枪支弹药。

在女游击队回到加义镇时,村民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他们,为他们欢呼,而且还为他们编唱民谣。

至今在湖南平江县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打咚咚鼓,下打鼓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芙蓉。”在当时,贾春英和胡筠被称为“盛开的双芙蓉”,成为湘鄂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贾春英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闻名湘鄂赣的“女英雄”贾春英,成为很多红军战士心目中的“女神”,更是不缺少追求者。尽管领导们牵线搭桥,但是贾春英考虑到儿女情长会连累到工作,一直没有答应。

最后,一个叫潘涛的同乡俘获了贾春英的芳心,两人年龄相仿,也是来自阳新县陶港镇,潘涛在1930年入党,平时少言寡语,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贾春英。两人形影不离,他们是亲密的情侣,更多的是战场上生死相依的战友。

1936年,贾春英执行任务,负责保护运送一批物资返回平江黄金洞,由于叛徒泄密,贾春英等人被捕,并将随身携带的重要文件销毁。

贾春英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金洞组织,组织动用一切关系进行营救。而被捕的贾春英,无论敌人怎么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屈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进行第二次谈判,推进民族统一抗日作战,双方签订协议,年底,贾春英等人被释放,重新返回组织的贾春英终于接受了潘涛的爱。

1938年,两人结婚,一年后,两人有了爱的结晶,贾春英怀孕。怀孕的贾春英仍然坚持工作,考虑她的身体原因,组织上决定派她回到她的家乡阳新县,为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村里的人对她在外的情况并不了解,也有利于贾春英隐蔽身份,展开工作。贾春英一改冲锋陷阵的状态,一边提供情报,一边期盼自己孩子的出生。

在此期间,潘涛赶赴咸宁抗日作战,在阳新县短暂停留,亲人近在咫尺,但是两人从未见面,潘涛只能写一封家书,表达思念之苦,信的最后作简单告别。可没想到,这一别确是永别。

1940年,日伪军对鄂东南地区进行疯狂进攻,潘涛率领游击队进行反击。在越过金水河一带,夜晚遭遇日军偷袭,经过5天5夜的激战,最后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而此时,贾春英和潘涛的儿子潘兴崇出生,贾春英利用内线给前线的丈夫潘涛传递喜讯,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最后却收到的是潘涛牺牲的噩耗和丈夫的遗物。贾春英看着怀里的孩子,想到还未曾见过自己的爸爸,肝肠寸断,泪流满面。

丈夫牺牲后,贾春英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继续秘密提供情报。1949年4月,家里来了一个货郎,贾春英很快认出这是曾经的战友曹栓增,贾春英了解到,他此次来是为了解放军渡江搜集情报,贾春英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作了详细报告。

一次,曹栓增在贾春英家里交接情报时,突然一群国民党来到家里搜查,贾春英急中生智,让曹栓增藏到家里柴房的草堆中,自己不慌不忙地和国民党周旋,曹栓增得以脱险。

5月17日,阳新县解放,曹栓增担任第一区区长,贾春英担任第八区妇女主任。一年以后,贾春英因为旧伤复发,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向组织提出辞职回乡。

回到家乡的贾春英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生活,她独自将儿子潘兴崇抚养成人,并且有一个孙子叫潘平,这么多年,贾春英从未向政府提过要求,坚决不吃国家抚恤,不吃政府经济。

村里邻居只听说过她曾经上过战场,闹过革命,对于她的真实身份无从知晓,甚至他的家人也不清楚,直到贾春英老人去世28年后,孙子潘平翻到奶奶的遗物时,才慢慢被世人知道。

贾桂英低调地离开人世,带走一生的传奇,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世代相传。潘平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