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沈晓昕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审阅:胡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中,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个案:
王女士离婚了,因为前夫张先生与婆婆的关系实在让她无法忍受。三十几岁的人,像几岁小孩一样黏着他妈,每天通好几次电话聊生活日常,大事小事都要请示:花了多少钱,吃了什么东西,一条条汇报;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百依百顺。甚至每次王女士出差,张先生都要跑到婆婆那儿睡,这种“暧昧”的关系让王女士觉得,婆婆才是张先生的“正妻”,自己只是“小妾”。
赵女士也遇到了和王女士类似的问题:本想报名公司在澳大利亚的进修,可固执的婆婆死活不同意,要赵女士在家带女儿,更要赶紧怀二胎生男孩。赵女士一听便气不打一处来,但最让她想不通的还不是婆婆的态度,而是老公总把“我妈说……”“我妈不容易……”等话挂在嘴边,完全不站在自己一边。赵女士想不明白,生不生是夫妻的事,生男生女一个样,为什么老公不站在自己角度的想一想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难看出,王女士和赵女士是遇上我们常说的“妈宝男”了。
在本该独立的年纪,“妈宝男”心理上却没有“断奶”,缺乏自主能力,情感过度依恋母亲。其实“妈宝男”不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甚至可能是心理疾病。
Part1 “妈宝”的本质是什么?
谈到“妈宝男”,你会想到什么?
万事妈妈管着,自己不用长大。考学、考公务员、恋爱、结婚,人生大事全凭老妈做主;交电费、交电话费、选衣服、挑鞋子,芝麻小事也要母亲指导。面对结婚后“将干涉进行到底”,抢“二人世界”做主权的老妈,不管主动认同还是被动接受,从不敢说半个“不”字。软弱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妈宝男”的实质是个体“自主性”的缺失。自主性是一种行为倾向,缺乏自主性的个体难以依靠自己,来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也难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目标。自主性主要包括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三个维度,用在“妈宝男”身上则表现为依赖母亲、言听计从和缺乏主见。因为自主性欠缺,在遇到问题时,“妈宝男”常常无法自我控制,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理性行动,而习惯回避或通过发脾气来宣泄不满[1]。这种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和“低幼化”的人格特质,往往会阻碍个体正常驾驭自身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会阻碍其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2]。
有人认为,“妈宝”是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是孩子孝顺的体现。可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充满了“控制欲”和“越界”的爱,以及言听计从的“孝顺”,会使上一辈对孩子的生活过度介入,给下一辈带来很大压力。对儿子来说,夹在母亲和妻子间,也会为难,但习惯了以母亲为中心的他们,或是出于畏惧,或是不忍,最后还是会依从母亲心愿,结果往往是伤害自己的伴侣,甚至让婚姻破碎。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art2 为什么女孩容易嫁给“妈宝男”?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妈宝男”毛病这么多,干嘛不在恋爱时就结束关系,反而结婚呢?
有实证研究表明[3],许多“妈宝男”都有很好的家庭条件背景、职业和收入,在婚姻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妈宝男”往往表现出温顺、随和和克制的性格特质,容易给女方留下“有修养、有耐心”的好感。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交往时,李女士感到高先生很文静随和,看起来与世无争,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家境很好,又考虑到高先生对自己很好,最终还是选择结婚。婚后才得知,其实选择结婚,很大程度是因为高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愿,并且高先生送给自己的礼物,都是婆婆精心挑选的。
表面上的“合适”,促使女性选择进入婚姻,并在婚姻初期与男方保持表面的平衡与稳定。然而,随着结婚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当生孩子的问题摆在眼前时,男方长辈会以“施压”的姿态强行介入子女生活,观念的差异和沟通的不顺畅,很快就会打破婚姻的表面和谐,暴露问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art3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妈宝男”?
自主性缺失的另一面,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这种控制往往从童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成年,愈演愈烈,从“控制儿子”延伸到“控制儿子的小家庭”,常常表现为对孩子生育、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消费的控制。文章开头王女士和赵女士的经历中,遭遇到催生、安排生活作息、汇报财务情况等,都是很典型的表现。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依赖性,这是自然天性;但另一方面,孩子也有“自我依靠”和“自我决定”的“自主性”潜力。最后孩子是依赖性多一些,还是自主性多一些,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事事包办,孩子就很少有机会去探索克服怀疑和胆怯等心理,习惯“坐享其成”,很难产生自主能力,最终便会形成依赖型人格,甚至与父母形成一种“痴迷型”的依恋关系。
具体到“妈宝男”的原生家庭类型,一种情况是从小被父母养在温室,过度呵护,顺风顺水,不谙世事。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乖巧听话,长大后往往会听从父母安排,有一份别人看来不错的工作和婚姻。但亲子关系的表面和谐与平衡,往往会在孩子步入婚姻生活后,暴露出诸多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家长传统专制,说一不二,习惯对孩子采取命令和控制式的管教。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思想和行为受父母的影响过大,极度依赖父母,性格比较懦弱。
在许多“妈宝男”家庭中,“重男轻女”“贤妻良母”式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丈夫须在家庭生活中占优势地位和主导作用,妻子应事事以丈夫、孩子和家庭为先,必要时可做任何牺牲。上一辈对媳妇的要求很多,对儿子的要求则很宽松,“大型双标现场”天天上演。
Part4 “妈宝”心理如何避免?
拒绝“妈宝”,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
事实上,越早培养自主性,孩子发展自主性的机会就越大。“学会放手”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家长需要转变溺爱或专制的错误教养方式,有意识地支持和鼓励孩子的自主行为,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也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4]。
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很重要。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什么时候该限制孩子的行为,这个“度”需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要合理干预,也要给孩子留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当孩子“不听话”时,要冷静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打压”——很多时候,自主性恰恰是在孩子与父母“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对已经成年成家的“妈宝男”而言,也并非没有补救方法。认识到存在问题,本身就是很大的改变。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对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负责。与父母相处中多多沟通,给彼此多一些理解,留一些空间,相信父母都有爱孩子的初心,只是用错了方法,才造成“意图”与“结果”的错位。毕竟家里天天鸡飞狗跳、面和心离,甚至婚姻破碎的结局,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不想看到的。
--
参考文献
[1]. 刘心宜.从“妈宝男”现象看儿童自主性缺失及其对策探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11.
[2]. 陈寂.“妈宝男”“直男癌”频现,巨婴心理冲撞社会红线[J].半月谈,2017(3):84-85.
[3]. 张晶,李冬梅.城市青年“妈宝男”家庭权力关系——基于15个离婚案例的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9(9).
[4]. 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