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总在说这么一句话,看似幽默,实际扎心:"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每月1号准时到账的支付宝提醒。"父子和母子的关系,在这个短暂的阶段竟然开始用金钱衡量了。
而近段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挑战要50万生活费"的赛道也开始祸及大学生。恐怕这些大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很多博主拍摄这个视频,为了节目效果,是跟电话对面沟通好剧本的,包括节奏、夸张程度等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只有大学生们才会傻傻的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向父母索要小米SU7顶配版车价(52.9万元)的荒诞对话。然后当这些视频获得百万点赞时,不知道这些大学生们有没有发现这场狂欢最终刺痛的是哪些人?最终这个回旋镖还是会落到自己的身上。
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通话不超过1次,而82%的主动联系与生活费直接相关。这种被称为"钱包亲情"的现象。
随着小米SU7ultra的爆火,在校园里,围观豪车的年轻人中流传着新梗:"全款拿下SU7需要三种人——有钱的爹、宠儿的妈,以及会P图的自己"。当物质欲望遇上短视频表演,却揭开了家庭状况的遮羞布。
当一位男同学问自己的父亲要50.7万买小米su7ultra的时候,其父言简意赅的拒绝:"52万9?老子绑钢筋三年都挣不到这个数!"
而一位同学问自己父亲同样的问题的时候,父亲沉默了一下,转而推脱"找你妈要去,但当儿子坚持要的时候,父亲突然以"信号不好"的理由,挂断了电话。其实这个时候尴尬的不是他的父亲,而应该是他自己。
而当一位女生跟自己的父亲要钱的时候,还没有撒娇,电话那头的回答竟然是"开学给你的卡里有!"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原本以为只是普通女生,结果人家一个电话让别人发现高攀不起。
可是这不是最扎心的,一个女同学当找自己母亲要钱的时候,母亲支支吾吾说现在有点忙,而背景音也略有嘈杂。在母亲挂掉电话之后,反转来了,母亲给自己的女儿打过来2123.71元。有零有整,可见母亲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女儿打了过来,她知道自己给不了女儿那么多,她以为女儿缺钱了。
可怜天下父心。其实笔者反感的是,这些要生活费视频正在制造"幸存者偏差"——算法只推送极端的案例,让普通家庭学生产生"全世界父母都该给50万"的错觉。就跟某乎全员985一样离谱。
其实真正贫困的学生反而不敢参与这类活动,因为这等于是把伤疤再次揭开,让所有人看到自己家庭的写照。
不比较金额、不绑架亲情、不消费苦难。才是高校学生们应当奉行的三观!每个月多打几个电话,并不费事,但是电话那头的父母肯定能美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