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春 素材/张春霞
文章来源:作者身边的生活
(声明:我所有的文章都是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作品,从未在其他平台发布,如果发现抄袭或者洗稿追究到底!)
我叫张春霞,今年50岁。
我的娘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那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子。
我的童年时代,放了学就和小伙伴们去山上捡柴火,把那些树枝子背下山堆在我家的柴房里,留着烧火做饭用的。
我父亲兄弟三个 ,父亲是大哥,我有两个叔叔。
二叔当年跟着闯关东的大军去了东北,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我家和三叔家住在村里,一起照顾爷爷奶奶。
在70年代,物质匮乏,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我们这里是山区,主要是种植地瓜。
三婶的娘家在几十里外的村子里,那里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主要是种植小麦。
三婶的父亲一直赶大车,从海边拉回来海货赶集卖,家里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三婶的娘家经常帮衬她。
村子里多数人家都要吃粗粮,可是三婶家的条件比我们要好很多,他们家吃的煎饼是用小麦和玉米做的。
而我们吃的煎饼都是纯地瓜干的,吃进嘴里一咬就碎了,没有嚼头,天天吃地瓜干煎饼,胃里就会发酸。
那时候我们穿的是土布的衣服,而三婶早就穿上了的确凉的褂子。
三婶日子过得从容,在村里人缘很好 ,附近的婶子、大娘平时也都愿意和三婶攀谈。
她们总喜欢坐在三婶家的大门楼子底下,在那里拉呱,有时帮着三婶剥棉花桃子。
三婶就会把家里的糖果拿出来每人分几块吃。
有时我们也去三婶的门楼子底下玩,三婶也会塞给我们一块糖果吃。
三婶家的堂弟和堂妹吃着麦子煎饼,卷着虾皮子,再放上根小葱,吃起来香喷喷的,我们看得直咽口水。
那时候我们年少不懂事,回家就找母亲要虾皮子卷煎饼吃,母亲就说:“你三婶的娘家是卖海货的,当然不缺虾皮子,可是咱家哪有呀?你们好好上学,等你们考上学,挣了钱,想吃虾皮子就可以随便买了。”
后来三婶知道了,就给我们送来了一小包虾皮子,那是我们头一回吃虾皮子,咸中带香,越嚼越有味儿。
我们家兄弟姊妹四个,我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们四个人都相差一岁,用农村里的话说就是一溜挨肩儿。
我上初中的时候,那几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弟弟妹妹也都上学了。
那时候上学是要交学费的,小学的学费一学期大约只有几块钱,上了初中我记得是二三十块钱,钱不多,但是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也不轻。
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母亲就愁得唉声叹气,好几晚上睡不着觉。
父亲就把我家东屋里存的粮食,用独轮车推着去集市上卖掉,给我们交学费。
我上初二那年,爷爷得了一场重病去世了,爷爷去世以后,远在东北的二叔回来了,二叔在东北过日子也不容易。
虽然二叔说那些年他没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他和村里主事的人说愿意多出一些白公事的费用。
但是父亲作为大哥,他体谅二叔背井离乡的艰难,他说三家平摊费用吧。
当时我们家刚刚卖了一头肥猪,这些钱是我们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我家拿出这些钱给爷爷交了丧葬费,当时钱还不够,母亲又去二姨家借了几百块钱。
爷爷去世以后,我们家的日子过的捉襟见肘,炒菜的时候,倒几滴油都是有数的。
我清楚得记的,我们家的油瓶放在橱顶上,束之高阁,母亲就怕哪个孩子调皮把油瓶给碰翻了,那损失就大了。
盐罐子放在灶台角落里,炒菜的时候才挖出一小勺盐。
对农村家庭来说,买油和盐是重要的开支。
那时候我们吃的油和盐都是要去乡里的供销社购买。我们村子由于太小了,也没有代销部。
我上初三的那年冬天,母亲说家里没有油了,但是也没有钱买。
还有一个月过年,母亲说打算把家里养的那几只大公鸡催催肥,多喂点粮食,养得胖一点,再拿到集市上卖了,买二斤油,再置办点年货。(平时我们家养的鸡基本上是自己出去觅食,吃虫子,吃点野菜,不舍得喂粮食。)
当时我最小的弟弟得了一场重感冒,高烧到了39度多,一直不退烧,母亲天天背着弟弟去赤脚医生那里打针,还挂了吊瓶,把家里的仅有的一点钱花光了。
那几天我们家没有钱买油,炒菜的时候,母亲就把油瓶倒着使劲控控,才能倒出来一两滴豆油。
当我们都抱怨母亲炒的菜不好吃的时候,母亲为难地说:“唉,我打算到年根里卖了公鸡的时候再去买油,咱就先将就着吃吧。”
父亲说:“一直不吃油也不是办法呀,要不你先去他三叔家借点油,到过年的时候咱买了油再还给他们吧。”
母亲犹豫着说:“去人家借油不好吧?虽然咱和他三叔家是亲兄弟,但是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借给咱们,毕竟豆油是很金贵的东西。我只能去试试吧,要是人家不借的话,那我就弄个大长脸。”
母亲拿了一个小碗去了三婶家,三叔抱着个大扫帚在扫院子,三婶在洗衣服。
当母亲说明来也要借油的时候,三婶一愣说:“嫂子,你来的真不巧,俺家里的油壶也空了,我们想去供销社打油还没来得及呢。”
母亲一听脸红脖子粗,当即就出来了。
母亲回来以后垂头丧气的,她指责父亲:“我说不去借吧,你非让我去借,你看我两手空空回来了,他三婶说,家里正好没有油了,哪有那么巧啊,明摆着不想借,她娘家那么富,经常一桶一桶来送油,她家里能缺豆油?”
母亲去三婶家没有借到油,从那以后母亲和三婶一下子疏远了。
母亲这人性格敏感而又有些倔强,当三婶和母亲打招呼的时候,母亲都不愿意和她说话,只勉强应付几句。
以前到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母亲就和三婶一块去同宗族的邻居家拜年。
但是自从母亲去三婶家没有借到油,三婶来喊着母亲一块出去拜年的时候,母亲就找借口拒绝了。
慢慢的,我们两家越来越生分,后来就不来往了。
1990年夏天,我初中毕业,我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建议我读高中考大学,但是我看看家里的情况,我打算报考中专。
那时候中考前要进行预选考试,学习好的同学都进了中专班,其次才考高中。
我进了中专班以后发奋苦读,终于,我的付出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我以高出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中专。
那时候考上中专,意味着就能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成为脱产干部。
我报了商校,学的财会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笑中带泪地说:“闺女啊,你终于给爹娘争口气了,我去你三婶家借油,她没借给咱们,这口气一直堵在我的心里呢,以后我再也不怕他们看不起咱们了。你成了脱产干部,当你上班了以后,咱家的日子就不愁了。”
我一听就知道母亲还是因为借油的事耿耿于怀,我就对母亲说:“娘,你也别只记着三婶的不好了。那次三婶去学校里给我堂弟送饭的时候,她遇到我,领着我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给我买了两包快速面,还有两根火腿肠,花了好几块钱呢,临走三婶还把身上的五毛钱塞给了我,让我打份热菜吃。”
母亲一愣,说真的吗?你为什么当时没和我说?
我不好意思地说:“娘,你和三婶的关系不好,我要是说了,你还不得批评我,嫌我要她的东西呀?”
我以为母亲会被感动了,可是母亲马上板着脸说:“不管怎么说,去年她没有借给我油,我心里就是过不去这个坎。”
我叹了口气,母亲太犟了!
中专生活丰富而又多彩,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毕业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留在了市里的国企工作。
我两个弟弟没有考上学,就在村里务农,我妹妹考上了师范,她赶上了国家分配的最后一趟车,毕业后分到了我们县的一个乡镇小学工作。
两年后,我结婚了,在市里成家立业以后,我回娘家的机会就少了。
市里离家有200多里路,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买车,坐客车回去一趟不容易。
我每次回娘家的时候,都是匆匆而归,我的工作很忙碌,我担任了一个财务科的负责人,在工作上,我认真负责,把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铺在了工作中。
每次回娘家待的时间很短,我很少见到三叔和三婶。
我听父亲说三叔和三婶的日子也过得不容易,那几年三叔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住院。
我曾经和母亲说想去看看三叔三婶,但是母亲表示只要一想起当年借油的事就心凉了,为了不让母亲生气,我就没有过去看望三叔三婶。
时间过得飞快,我已经50岁了,父亲和母亲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昨天是第一天上班,上班以后,由于业务的关系,我和两个同事来我们的县城出差。
在银行办完业务,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我和那两个同事就分开了,我让他们在县城吃饭,我想回娘家看看。
我还是年前腊月29送过年礼物的时候,回的娘家。
我把车停在巷子口,我正准备从后备箱往下拿东西,这时我突然听到有人喊我,我一看竟然是三婶。
昨天天气很冷,飘着雪花,三婶包着一块蓝头巾,穿着一件大棉袄,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个萝卜。
三婶看到我以后,惊喜地说:“春霞,你回来了呀?我去萝卜窖子里拿了几个萝卜,我不认识你的车,我还以为是来咱村里走亲戚串门的呢,没想到是你回来了。”
说着,三婶把篮子放下了,两手拉住我亲热地说:“春霞,你也老了呀,你看你的鬓角都有白头发了,唉,日子过的真快呀,我还时常想起当年你去三婶家,坐在门楼子底下玩的情景呢。”
三婶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眼圈有些发红,我想起了读初中时三婶给我买的快速面和火腿肠,还有那五毛钱。
这时三婶说:“春霞,三婶也没有值钱的东西,这几个萝卜一直放在窖子里,还怪新鲜,你带回家吃吧。”
说着,三婶把萝卜上的泥土用手擦了又擦,怕弄脏了我的后备箱。我赶紧找出一个袋子,把萝卜装进去。
我从后备箱里拿出了一箱牛奶,一箱水果,我对三婶说:“三婶,走,我去你家看看三叔。”
三婶不好意思地说:“春霞,让我嫂子知道不好吧?”
我想了想,决定让母亲和三婶和好,我说:“三婶,咱们是亲人,你和我母亲之间的那点小矛盾早就烟消云散了,我母亲经常在家里说,你和三叔当年对我们也不错呢。”
三婶惊喜地说:“春霞,我嫂子真这样说了吗?唉,我一直不好意思提,其实当年我嫂子来我家借油的时候,我家确实没有油了,那年我爹得了脑溢血,不能挣钱了,没法帮衬我们了,当时我们家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咱离供销社又远,我让你三叔去打油,他一直拖着,正好嫂子来借油,事情也巧了吧,这么多年一直误会着。”
听了三婶的解释,我如释重负,所有的疙瘩都解开了。
我对三婶说:“咱们是亲人,这点小误会应该消除了。”
我去了三叔家,三叔看到我来了,竟然激动地两眼含着泪花,他颤抖着双手说:“春霞,你来了呀!”
我掏出了1000块钱递给了三叔,我说:“三叔,这些年我也没有过来坐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三叔说什么也不肯要,我把钱给放到了一张八仙桌子的抽屉里。
我在三叔家坐了一会儿,临走的时候,三叔从里屋抱出了半袋子花生,给我放进了后备箱里。
三婶又给我端上了一盆冷肉,三婶一直有卤制冷肉的手艺,我不要冷肉,三婶说:“春霞,你给我嫂子捎过去吧,这是我年后卤制的,很新鲜呢,年前的时候我就想去你家坐坐,可是我又怕嫂子不待见我,我就没好意思去。”
我一听马上说:“三叔三婶,你们等着,我回家先准备一下,等会儿我就喊你们过去吃饭,咱们一家人坐在一起聚聚。”
我回到了娘家,我从后备箱里端出了那一盆冷肉,我对母亲说:“娘,这是三婶专门送给你的冷肉,我把车停在巷子口的时候,三婶遇见了我,就让我给你捎过来了。”
母亲愣住了,她说真的是你三婶捎过来的吗?不是你买的吧?
我说:“娘,你怎么不相信我呀?你看这个盆子是我三婶家的陶瓷盆子,你应该认识。”
母亲点点头,切了一点冷肉尝了尝说:“嗯,是你三婶的手艺,那年过年的时候,她给咱送来一块冷肉,就是这个味道。”
我趁热打铁地说:“你看我三婶都知道给你送礼物了,你也别生气了,三婶也给我解释了,她说那天你去借油的时候家里确实没有油了,不是不借给咱,当时三婶的父亲得了脑溢血,他们家的日子也紧巴,这件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也该和解了。”
“我和三叔三婶说好了,让他们一会儿过来吃午饭,你赶紧做菜吧,我去喊三叔三婶。”
母亲笑着说:“这些年过去了,俺见了你三婶,心里早就没气了,都怪当年太穷了!要是搁在现在,哪有这些事?”
母亲转身进了锅屋,拿起了一只鸡,开始剁鸡准备炒鸡了。
父亲在一边瞅得明明白白的,他给我递了一个眼色,我一笑转身就去了三叔家,我把三叔和三婶都叫来了,三婶一进门就喊着:“嫂子,我来了,我帮你做饭啊!”
母亲笑呵呵地说:“好、好、好,你的手艺比我强呢,刚才我尝了你做的冷肉,味道很好。你来炒鸡吧,你炒出的鸡大家肯定爱吃。”
看着母亲和三婶在锅屋里忙忙碌碌的情景,我舒心地的笑了。
三叔和父亲坐在堂屋里喝茶聊天,其乐融融。
亲人之间没有永远的矛盾,在物质匮乏的遥远的年代里,那些小摩擦和误会也许会暂时冲淡亲情,但是亲人之间早晚有和好的那一天。
家和万事兴,亲情比什么都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