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原阳县的杨老二这几天闹心的很,三天前母亲突发疾病紧急住院,杨老二没日没夜陪着母亲,让他愤怒的是,大哥大嫂根本不见人影。
杨老二找到情感调解员诉苦说,大哥大嫂对父母一分钱不花,我认了,但你们最起码应该尽到应有的责任,去医院陪护一下总可以吧?在杨老二看来,大哥之所以变成这样,和大嫂刘翠香有直接关系。
调解员找到刘翠香了解情况,刘翠香更是一肚子委屈,谁说我不管?那天急救电话都是我打的。
根据刘翠香介绍,当她接到婆婆突发疾病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婆婆家,急忙给医院打急救电话,救护车来了后拉走了婆婆,就在这时,公公突然说了一句话,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公公说,你陪你婆婆去医院吧,把钱带上,我还要看着孙子,抽不开身。
刘翠香心里怎么想的?我一个弱女子去医院陪婆婆,能担得起事儿吗?万一婆婆有个三长两短,又算谁的责任?
但公公又是怎么想的?他要照看二儿子的孩子,孩子只有10岁,如果自己也去医院,谁又来照看孩子?
刘翠香(化名)
为此,公公和刘翠香吵了起来,公公气愤的说,你不去拉倒,该干嘛干嘛去,刘翠香看到公公是这样的态度,气得真就该干嘛就干嘛去了,最后婆婆由匆忙赶回家的二儿子陪护。
看来,公公和刘翠香互相领会错了意思,公公以为刘翠香是不孝,但刘翠香明明是自己去害怕;而公公让刘翠香先去,意思是自己先把孙子安顿后,随后再去,可刘翠香认为公公就是让自己单独陪婆婆,他则不想负责。
调解员将公公和刘翠香找到一起,把话说开,明白彼此有误会,可刘翠香仍然对公公那天的态度耿耿于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公公那天照看的孙子,就是杨老二的儿子,这让刘翠香心里不平衡,她和杨老大生的孩子,却没有得到过公公这样上心的照顾,这不是偏心是什么?
公公承认照顾老二孩子多,但有特殊原因。杨老大的孩子,从小就由刘翠香亲自带,爷爷照顾的自然少。而杨老二的孩子没有母亲,他又在外工作,爷爷不管谁来管呢?
理由归理由,刘翠香和公婆关系不好是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公公
刘翠香将调解员拉到里屋,让调解员看看她结婚时的婚床,掀开被子后,只见一张破铁皮床,下面用破烂的木板简单地搭着,怎么看怎么像工地床,和婚床不搭边。
刘翠香是96年结的婚,那时家家新人都配新床,婆家那时虽然条件不好,但做出一张像样的床板总可以吧?
看得出来,刘翠香和公婆关系不好,从刚过门那一刻就开始了。
11年前,杨老大又和母亲因为琐事产生了口角,母亲一巴掌呼到了大儿子脸上,为此杨老大心里窝了一股火,窝的时间长了竟然有了心病,住院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刘翠香又要帮丈夫看病,又要单独照看孩子,是人生最艰苦的一段日子。
就打那以后,杨老大夫妻俩就和父母关系急转直下了。
父母住院,老大两口子不再拿医药费,但陪护的义务该尽还是尽到的,就拿刘翠香来说,有一次婆婆住院,她去医院陪护,而她自己亲哥哥因为意外受伤也在住院,她都没时间回家看,导致娘家人对她意见还很大。
看得出来,面子上的孝,老大夫妇仍旧做了,但做得不情不愿。
杨老二找来调解员
刘翠香的怨气并不是只来自公婆的不理解,还有杨家其他亲戚的不理解,比如去年,公婆几乎同时住院,她无法分身,只能去医院陪婆婆,却被杨老二指责为没有照顾公公,这不是蛮不讲理吗?
杨家子女四人,两个女儿外嫁,留在父母身边的只有杨老大夫妇和单身的杨老二,平时父母有点什么事,也就是这三个人在管。
如果仔细算,刘翠香照看公婆时间甚至比杨家两个儿子还多,但因为她和公婆之间的嫌隙,让她的付出得不到杨家承认。
调解员看出来双方症结所在,刘翠香是感觉到在这个家长期受排挤,心里有气,所以这次婆婆住院没有管,结果杨老二将她以前的付出也一并抹杀了。
调解员劝杨老二说,你们终归是因为彼此不理解,沟通不到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多看看对方的付出和优点,少计较得失,齐心协力把父母好不行吗?
刘翠香要的只是一口气而已,并非真的不管婆婆,调解完毕后,她带着女儿来到医院,看到了婆婆,婆婆见到大儿媳和孙女来了非常高兴,有多少不满都烟消云散了。
调解员
看得出来,刘翠香在杨家过的的确不容易,那张随便用破木板搭成的婚床,任何新娘见了都会有想法,她在杨家这么多年,的确没得到过公婆的偏爱。
96年距今26年,那个时期虽然大多数人家不富裕,但也基本家家有电视了,结婚时配一张新床还是可以的。
可刘翠香嫁到杨家后看到的是什么?是一张简易的铁床,上面搭着表面凸凹不平,横不平竖不直的一堆破烂木板,那是什么心情?这张床就是公婆的杰作。
就算杨家那时条件不好,就算买不起新床,但搭一张像样的床板真不是什么难事,一张完整木板需要花多少钱?即便借也不至于这样寒酸吧?
只有一个解释,杨家老两口根本没把大儿子的婚事当回事儿,也没重视刘翠香这个儿媳,否则做不出这种事,从那时起,不但刘翠香对公婆有了埋怨,连杨老大也和父母有了嫌隙,为后面一系列事埋下伏笔。
老两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对待大儿子,起码都该在面子上过得去,如果把一碗水端平,儿子儿媳会这样对待自己?人和人之间应该将心比心。
杨老二
当然,杨老大和刘翠香也应该站在父母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有问题一味对抗而毫无沟通,谁心里都有难处,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总没坏处。
按理说,杨老大是杨家长子,父母怠慢长子结婚并不符合常理,何况这样怠慢,父母也挂不住面子?有没有可能并非故意怠慢,只是不讲究而已?
婚床的错误犯的比较低级,但站在杨家两位老人角度看,并没有特意针对儿子儿媳的主观动机,儿子刚娶妻,儿媳刚过门,互相之间哪能有什么深仇大恨?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两位老人并没有那么多讲究,粗心所致。
也许在老两口的眼里,结婚只是走个形式,好好过日子就行,毕竟在老一辈儿人眼中,没有那么多讲究,更想不到儿子儿媳会因为这件事耿耿于怀。
至于照看孩子方面,老大夫妇也要理解不同情况,杨老二没有妻子却有孩子,说明他与妻子不是离婚了,就是妻子不在了,而他自己还有工作,让父母搭手帮照看孩子是正常的。
至少在这一点上,刘翠香没必要和公婆争执,两家情况不一样,欠缺的是互相理解。
刘翠香委屈
杨家其他几个子女,这些年并没有起到调停大哥和父母关系的作用,只能说明他们没有理解大哥,但凡理解一点儿,大哥大嫂也不至于窝着这口气和自家人过不去。
对大哥大嫂发难的是杨老二,请调解员出面的也是杨老二,他只纠结大哥大嫂没有去医院陪护母亲,却忽略了哥嫂以前对家庭的付出。
杨老二只看到了哥嫂在照顾父母方面没有花钱,却忽略了父母长期对哥嫂怠慢的事实,根本没有去想哥嫂与父母之间关系为什么变成这样。
至于杨家另外两个女儿,更是连面都不露,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要知道杨家两位老人这些年没少住院,照顾老人最多的就是大嫂刘翠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刘翠香虽然没有出钱,但出力有时比出钱更辛苦不是?
11年前母亲和大儿子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让杨老大坐下病根儿,其他弟弟妹妹只看到了大哥态度不好,却没有看到大哥大嫂这些年都不容易。
家庭矛盾,非当事人应该起到调节作用,可众人只会指责老大夫妻,除了让他们更加不平,还有什么?
刘翠香带女儿来医院看婆婆
结语:
亲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深仇大恨,损害亲情的,恰恰都是那些不起眼儿的小事儿,今天磨损一点儿亲情,明天多了一丝伤害,最后积少成多。
而这些小事,本都可以靠沟通化解,但人和人一旦失去沟通,哪怕是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亲人,也未必了解对方。
很多家庭矛盾就是这样来的,尤其婆媳之间,明明可以靠女性的同理心去连接彼此,偏偏要用小肚鸡肠去互相排斥,何必呢?
希望经过这次调解,婆媳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撑,人生有几个可以相伴26年的人呢?走到一起就是缘分。
更希望其他家庭成员以大局为重,多搭桥少拆台,家和才能万事兴,越早懂得这个道理,日子才能越过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