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志愿服务+文化援建”,首都图书馆“春雨工程”恩施行吸引5000余人参与

5月20日至23日,首都图书馆携手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东城区图书馆分队、通州区图书馆分队及专家志愿者团队,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春雨工程”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首都图书馆向来凤县图书馆捐赠图书2000册。

本次活动聚焦文化资源精准输送、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三大维度,捐赠图书2000册、数字阅读卡500张、优质展览资源包等丰富文化资源,举办学术讲座、非遗体验、VR体验、手语教学、馆员沙龙等27场精彩的文化服务,吸引5000余人参与。

东城区图书馆向来凤县图书馆捐赠数字阅读卡500张。
通州区图书馆捐赠优质展览资源包。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能宪带来“《世说新语》与魏晋风流”专题讲座,从谈玄、品题、任诞三大视角,结合典故,解析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这部志人小说,揭示魏晋名士的思辨精神、审美风尚与放达行径。清华大学哲学博士黄竞欧以《志愿服务是为己 还是为众》为题,援引萨特存在主义亚里士多德“最高善”理论,系统阐释志愿服务中个人价值实现与共同体构建的辩证关系,为基层文化志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专家志愿者面向幼儿教师与家长,开展《读懂绘本——发现图画书的教育力量》主题讲座,解构绘本画面叙事、色彩隐喻及跨领域教学策略,助力县域早期阅读教育专业化发展。

皮影+讲座”体验活动现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北京泥人张)传承人姚晓静、北京皮影传承人韩冰,分别开设“大师工作坊”,以“泥塑+手工”“皮影+讲座”的体验活动,向青少年系统传授传统工艺技法,让青少年与非遗大师面对面,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指尖拾遗·匠造古今”系列活动带来兔爷、漆扇、雕版印刷等制作项目。

“天工开物·造竹纸”VR体验项目。

首次落地来凤县图书馆的“天工开物·造竹纸”VR体验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代造纸工艺,再现《天工开物》记载的传统技艺。“中国民族典籍文化展”“京华旧影·逐光漫游”电子展,以数字化手段活化《天工开物》《京杭运河舆图》等珍贵文献资源,让古籍“活态”走进读者。

来凤县第二实验小学活动现场合影。

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来凤县中小学,构建起“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共鸣”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模式。首都图书馆专家志愿者宫孟和以“朗诵的力量”为主题,系统讲解了气息控制、咬字技巧、韵律把握等专业知识,并让学生现场互动,引导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与朗诵的情感感召力。首都图书馆手语专家志愿者范娇娇开设的“无声星河·共愈学堂”成为活动亮点。她专为听障学生及教师设计手语教学,打破沟通壁垒,推动无障碍文化服务向县域延伸。

“楚韵燕风·书林共楫”馆员沙龙汇聚京恩两地公共文化工作者,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多方观点碰撞交融,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与赋能。活动中,东城区图书馆馆长左堃以《书海听涛 大有“科”为》为题,系统介绍科普资源配置与队伍建设经验;通州区图书馆馆长魏红帅提出“大运河文化带阅读推广”跨区域融合路径,倡导构建恩施土家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对话机制;首都图书馆业务骨干分享志愿服务、阅读推广、非遗传承、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带来可借鉴、可复制的“首图经验”。

“春雨工程”恩施行志愿者合影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刘朝表示,数字资源捐赠并非简单的物理迁移,而是通过本土化改造,让文化成果真正嵌入地方生活场景。首图将继续深化“志愿服务+文化援建”模式,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