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簇跃动的星火,在祖国西部的广袤天地间,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以青春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着动人的篇章。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骥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奔赴边疆校园,在教育的三尺讲台上,用知识与爱心,点亮边疆孩子们的希望灯塔。
5月6日,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的教室里,张骥正神采飞扬地给学生们上语文课。他时而激情澎湃地朗诵,时而与学生们亲切互动,生动有趣的讲解,将文学的魅力传递给每一名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原本晦涩难懂的课文变得妙趣横生,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学生依克拉木·艾力表示:“我特别喜欢张骥老师的上课方式,他能把抽象的概念讲得很具体,布置的作业也很有趣,每周让我们写随笔分享日常,带着我们一起进步。”
200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张骥,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受同为教师的父母影响,尤其是母亲乡村支教的经历,在本科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满怀热情与憧憬,来到这所位于祖国边疆的学校。“父母都是人民教师,我选择支教深受他们影响,他们身上的教师品质深深感染着我,我觉得教育的星火就该由我们年轻一代传承下去。”张骥说。
张骥(右)为学生讲解疑难知识点。
初到三师,从风景秀丽、小桥流水的南方来到雄浑壮丽、广袤无垠的新疆,巨大的环境差异让张骥一时难以适应。但当他走进校园,看到学生们纯真的笑容和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时,他的心瞬间被温暖填满,也迅速融入这片土地。“走上讲台与学生们接触后,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他们相处,就像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在张骥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故事格外令人动容。班级里曾有一名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在竞选课代表时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张骥选择给予他机会。在张骥的鼓励和支持下,这名学生努力学习,首次月考便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深感教育的意义重大,常想以自身为榜样,用行动感染学生,让他们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看到他们的成长,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在学校里,张骥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还用热情和敬业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他主动分享精心打磨的教学案例,将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创新方法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语文教研组掀起了一股教研热潮,教师们纷纷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元。教师翟瑶瑶评价道:“张骥是一名有情怀、有能力、有兴趣、有乐趣的好老师,在工作中经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在学校,张骥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看着曾经内向的学生自信地在课堂上朗诵,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作文中描绘着美好未来,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上有了更深刻的见解。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人民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与伟大,也体会到父母从教的辛苦。我将更加努力地完成这份使命与责任。”张骥感慨道。
跨越千里的支教路,张骥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情怀书写担当。他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不仅带动教学创新,更在边疆教育的沃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当晨光再次照亮师市第一中学的校园,这个年轻的身影仍坚定地站在讲台上,用知识与爱,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追逐梦想的天空。(特约记者 吴璐 三师融媒记者 秦飞 通讯员 周集科 摄影报道)
实习编辑/田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