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拼爹学术”是给自己挖坑

近日,重庆大学一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sci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一事引发社会关注。5月10日,重庆大学对此发布情况通报称,2021级本科学生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事件源自一篇《重庆这8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推文,其中提到刘某乔“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相比于同篇推文中一位发表7篇sci期刊论文的博士生,这一数量上的差距也足以令公众质疑。南都记者检索发现,不仅刘某乔所有的论文均有其父刘某华的署名,其以非第一作者申请的发明专利最早时间在2016年,当时她还是一名初三学生,究竟是学术天赋傲人,还是玩起了“拼爹学术”?

这么多篇论文联合署名,首先当然要质疑,父母和子女能不能在同一篇论文中共同署名;其次则是,刘某乔究竟有没有真实的付出和学术贡献?对于这些疑问,通报其实可以更详尽一些。据通报表述,“不当署名”可能是出于名利追求而非学术研究,这样的“联手”毫无疑问玷污了学术,更伤害了每一个学子内心对公平的希望。

刘某华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也按相关程序被撤销。刘某华作为刘某乔就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安排女儿搭上父亲的学术便车,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便刘某乔确有一定的学术实力,但刘某华却不鼓励她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反倒借亲属便利为其铺路,显然是铺了一条坑娃的歪路。于师生关系,缺失诚信教育的老师显然没有教好学生,二人共同违背学术诚信,必定要承担学术不端的代价;于父女关系,刘某乔年纪轻轻没能抵挡住名利的诱惑,但久耕学术的父亲按理不该如此。这些傲人成绩能否证明女儿拥有真才实学,恐怕只有刘某华自己清楚,如果只是为了替女儿追求署名背后的名誉,这样自欺欺人的家庭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

类似的“母子论文”“父子论文”事件也曾多次发生,尽管亲属共同署名在学术界并无禁止规定,但在实际流程中,其中潜藏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不可避免。一方面,常言道“举贤不避亲”,能否在论文审核流程中探索建立申明制度,保证亲属合作学术研究的透明性、公平性?

另一方面,此事被曝光也是由于上述推文中的数据太过“耀眼”,本是引以为傲的内容却翻了车。这无疑值得反思,评奖评优机制能否更科学合理,让学术研究的质量走在论文发表的署名、数量之前?同时,对于学术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倾向,不仅要考察真才实学与真实贡献,也要将范围从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扩展到本科阶段。进一步普及正确学术价值观、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少一些“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这样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