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课堂·西苑实践】马逍遥:课改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简介: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语文教师。

教育理念:在温暖之光中发现真心与坚持,陪着学生一起努力与成长,马逍遥坚信:教育就是看到美并将其无限放大,并鼓励绽放自身的光芒。

课改以“学生为中心”

也许在阅读道路上,好的文字总是能够浇灌你的心灵,湿润了心灵深处最狭隘的角落,犹如清澈的溪流流入,让人心旷神怡。褚清源主编作为教育媒体人一直扎根在基层学校,深耕于课改田野,多年的感受与发现赴之实践,彰显在《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

《把课改作为方法》,阅读这本书,就像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而又谦卑有礼的导师,才华横溢,不虚有华表,文字朴实清新却又富含深刻的哲理韵味。正视课改困境,发出课改没有终点站,但课改需要有终点思维的声音。呼吁更多课改人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声音,打破传统虚有的牢笼。

初次看到《把课改作为方法》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就出现了些许问号:应该把课改作为什么的方法呢?也许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看,觉得这个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源于我们还是在磨练道路上,但在书中我还是深有感触。看了第一辑,有四个关键词印在我脑海里——倾听、尊重、反思、实践,每一个关键词诠释了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像褚先生说的唯有主动投身与课改,才有勇气对虚假的繁荣说不,唯有居安思危、见微知著,方能创造真正的课改繁荣。

课改不断走出偏见的过程,当我看到这一页时,我便不能把我的视线挪移了,把课改作为育人之法,永远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是真真正正的去实践,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当我们投身课改时,不能偏离了“人”这一最高中心。如果我们一直说课改时谈的都是集体的人、抽象的人,那我们还是浮在了表面,而缺少具体的人、生动的人,那么,课改也是颇有乏味的。纠偏,让课改走向更深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我们过于强调了教学的某一方面,而忽略掉真正的主人——孩子。

课改,请与虚假的繁荣说再见,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能被“功利主义”一叶障目,让“育分”大于“育人”,一直在传统的规则里循序渐进,用躺平的态度来荒度今天而继续明天。我们需要不断跳出固有的原始森林,看见森林外的学生,看见学生的原有天性,也许这道路也不全是乏味,偶尔也会充满小惊喜。

再看书中写到的李玉贵老师与吴慧琳教学时的“不同”,就藏着对孩子们的尊重,看见人在教学的真实状态,这便是学科实践的影子;乔林老师面对学生时的“示弱”,在孩子心中根植下了真诚的种子;张宏伟老师“浪漫”的数学课,包容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正是在人生旅途中幸遇的一位位良师,都携带着今天的课改因子,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信任和尊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难道这些精神不是课改的最好缩影吗?

最后,马逍遥觉得《把课改作为方法》是非常“到味”的。文中的第一辑总结也让人回味。简简单单的文字便让人深陷其中与先生共鸣,真正好的阅读应该还有味觉的激发和觉知。具体而言,能品出作者思想的情味,启迪出读者观后的想法,澄明作者,最清新的文笔,最朴实的语言,澄明自身。这样的阅读,身处其中是有味道的,抽身离开是有回味的。《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带给我的就是“到味”的感觉。比如,那篇论述让教室里有“在家之感”的文章,就给我一种甜而暖的味道;那篇谈李玉贵眼泪的文章,就给我一种温而咸的味道;《课改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恶的》《别让课改成了功利者的道具》文章,又给我一种回味无穷感觉和味道。合上书,令人不自觉回味的题目更多:关于倾听的,关于反思的,关于实践的,关于尊重孩子的,关于热爱信任的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课改不在知,而在于行,知道没有力量,行动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