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双管齐下”,她逐步建构指向高阶能力培养的思维型课堂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以下简称“育新”)的一名教师,王文毅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她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围绕思维型教学理论,打造思维型课堂。

同时作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的组长,王文毅能够结合小组特色,合理分配任务,带领整个教研组开展思维型教学实践,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文为“寻道思维型教学之教师篇”系列报道第四十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王文毅

本文共4020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基于五大原理,构建思维型课堂?

※ 如何落实自我监控,实现学生自我反思?

※ 如何有效组织教研活动?

2000年,刚刚走出校园的王文毅,秉持着对教育行业的热爱,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执教20余年,王文毅始终保持初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地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也要学。王文毅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当下的新高考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科本质强调理性思维的价值,注重学科的基础性,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察。面对新高考改革,王文毅认为学生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掌握学科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才能将知识组合起来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王文毅和学生

王文毅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她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条理、更严密地做题或做事;而数学运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学生需要先了解题目的形式和构造,再联系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其背后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2012年,育新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了“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2019年育新引入思维型教学,学校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支撑,不断深化“551”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在接受了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系统培训后,她对思维课堂的意义、理论依据以及如何实践思维型课堂有了更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她不仅在教学中深度落实思维型教学理论,同时作为育新数学教研组组长,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数学组整体教学能力。教师们在她的带领下,通过三年的学习,在日常教学、课题研究、学校课程群建设以及各级教学比赛中都有明显提升和收获。

应用五大原理,打造思维型课堂

最开始接触思维型教学时,教师们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仅在教学后将教学过程与思维型教学理论进行对照,优化教学,并未将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根基。

王文毅带领数学教研组深度学习理论,落地实践思维型教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突破了固有的习惯,开始将思维型教学理论前置,基于理论开展教学设计。

思维型教学理论有五大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教师通过运用这五大基本原理,将偏重学生理解、记忆的传统课堂升级转化为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迁移的思维型课堂。

▲数学组教研活动

1.情境创设,激发内在动机

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学生就不会思考。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动机激发要将外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在《圆》的单元学习中,安瑜宁通过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太极图意义深远,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而《圆》这一单元的很多内容也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在运用几何画板制作太极图的过程中,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圆的对称性,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太极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对称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圆。

2.温故知新,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新知的内驱力。

王文毅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函数时,首先复习了关于圆的函数知识。若圆的半径为x,圆的周长函数可以表述为y=2πx,圆的面积函数可以表示为y=πx²。她向学生提问:两个函数是否可以相加减?

学生基于已有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二者不能相加减,因为周长和面积属于不同的维度;二者可以相加减,因为这样构成了一个二次函数的形式。此时,她引导学生:若将x看作一个一般的实数,两个函数则可以相加减。

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相矛盾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理解了高中函数是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关注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更具有一般性。

3.问题导学,促进自我建构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出,自主建构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洪彬在《平面向量》单元设计中,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图回答。

问题1.给定平面内的非零向量e,能用向量e表示出平面内所有与e平行的向量吗?

问题2.给定平面内的非零向量e,能用向量e表示出平面内任意一个向量吗?

问题3.一组向量e1 ,e2,并任意给出一个向量a,研究向量a能否被向量e1 ,e2表示?

问题4.平面内的向量e1 ,e2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向量a才能否被向量e1 ,e2表示?

问题5.当向量a给定时,a1 ,a2唯一确定吗?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作图过程,将平面内的向量a,沿着 e1 e2的方向分解并用a= a1e1 + a2e2表示出来。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掌握向量的平行四边形分解方法,初步认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图形表示和代数表示,实现从图形表示到代数表示的过渡。

4.自我监控,实现评价反思

自我监控具有自主性、反馈性、迁移性的特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就是他们能针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和反思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时,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和自主调整。

王文毅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反思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错题,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难度较大,学生经常出现计算失误、缺乏思路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王文毅引导学生加强错题管理,要求学生将错题分类后不断地温习,反复把握错题背后的知识点,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5.应用迁移,发展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应用迁移应是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而自主解决问题。

应用迁移能力最终体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而真实情境问题往往是劣构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迁移时也应注重设计劣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初三《圆》相关知识教学中,安瑜宁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到圆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直线形问题去处理。而在知识的应用迁移中,明白直线形问题也可以应用圆的有关经验去解决。活动设计中添加圆的方式不唯一,可研究的问题也很多,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开放式问题的解答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落实自我监控,培养反思能力

王文毅在打造思维型课堂时,重点落实自我监控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就是他们能针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和反思的能力。反思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迁移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出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让知识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得到新的发现。王文毅针对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采取不同的策略,落实反思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时,王文毅通过章节知识以及方法总结,帮助学生捋清楚知识点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章节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结构性思维,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复习最核心的一个功能就是把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形成学科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定题目训练,提升学生的各项思维品质,最终形成能力结构。在高三的复习课中,王文毅在系统梳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将错题案例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体分析错误原因,合理解决错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多种解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在日常学习中,王文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在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

例如,某学生在模拟考试后,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及考试心态总结反思后,努力调整状态,激发学习信心,“上考场前,之前失误越多,应该越自信。考前把该错的题和不该错的题都错完了,剩下的只有一往无前了。高考题型模式与练习时相同,那么心态也应该和往常一致,而且更加从容自信。”

某学生通过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接下来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下图是其反思心得:

完善教研活动,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在深度实践思维型教学的同时,王文毅作为育新数学教研组组长,注重提升教研组整体教学能力。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不同学校、不同的小组要立足本学校、本小组的现有师资力量来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研小组成员的优势及劣势,取长补短,明确小组特色开展适合本小组的教研活动。王文毅在详细了解了小组成员的情况后,明确了小组“老中青结合”的特色。

她结合小组特点,将教研任务合理分配给各个成员。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于知识内容十分熟悉,因此老教师负责带领备课组进行大单元梳理。中青年教师学习和应用能力较强,具有创造性,因此中青年教师负责教研小组提供教学素材。明确合理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教研效率、教学能力。

▲数学组教研活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思维决定着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王文毅深知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因此她在接触思维型教学理论后,躬身实践,力学笃行,不断用理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希望能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基未来人生之路。


作者 | 杨紫君

编辑 | 杨紫君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