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100位丨老师,我听见您纸上的心跳

2004年教师节之际

《100个基层教师的口述》一书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书辑录了教育时报

《100个教师的自述》栏目所有故事

10年之后的2014年

这个教师自述人生故事的栏目再度出发

至2022年,又有100位老师的真情讲述与读者朋友见面。与第一个“100”更加关注相对贫困的基层教师不一样,第二个“100”聚焦更多样的教育人生,一次特殊的经历,一个艰难的抉择,一项漫长的坚持,等等,努力将河南教师阳光自信、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展示给大家。

8年间,靳建辉、龙庆两位编辑先后精心采编,让这100个教师的口述故事得以在版面上精彩呈现。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采写、编辑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第二个“100”完成刊发之际,他们也有太多话要说,让我们听两位编辑依次讲来——

生命 · 生存 · 生活

□ 靳建辉

“请您与我分享人生的传奇,让我为您擦亮生命的意义。”8年前,2014年的1月10日,与1999年的同月同天,本报像当年启动《100个教师的自述》那样,开启了《1000个教师的自述》的旅程。

那时,刚刚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我,在《教育时报·人生》版的栏目启事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却在想,这样一个有限的数字,自己该如何走进其中包含的每一位老师的生命历程呢?

那天,刊发的是由河南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时任教育时报社总编辑的刘肖老师采写的报道。这是第101位教师的故事,讲述了河南师范大学退休校医梁声翕,为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用了整整一生时间。一个信念,用一生去实现,何其执着,何其动人。也是从那一刻起,“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词一下走进了我的内心。

敬畏生命,平凡之中的闪光更为璀璨夺目

生命,这是我在回顾采编《1000个教师的自述》时,第一个想要表达的词语。生命,是绿色,充满着阳光,充盈着无尽的希望。而教师的生命,则是阳光的海洋、希望的海洋。但在海洋之外,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一湾浅水;在教书育人之外,也都有着自己的一份对生命的诠释。

第102个故事的主角刘新伟,他毫不犹豫地为濮阳市一位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女教师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此举打破了我省在此项捐献上零的纪录

我还记得,自己采写的第一位老师,是在医院,新郑市郭店镇郭店小学的刘新伟老师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无偿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当时他所在的医院,距河南教育工作者熟知的“顺河路11号”不远。我们在病房之中,促膝长谈,年长如他,对生命的诠释是能救人一命就救人一命;年轻如我,被他的无私深深折服,也被以他为代表的群体的情怀深深打动。

后来,采访的老师越来越多,记录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小学的俎贵常老师,虽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成功圆梦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扶沟县包屯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郝新华退休后,走进大学校园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在圆自己大学梦的同时,边学习边写诗,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还有洛宁县河底镇初级中学教师高金萍,40岁便已历经三死三生……

从他们的身上,既能看到生命赋予他们的不幸和幸运,也能看到他们对人生的无畏与抗争。这样的报道,既打动了作为口述记录者的记者,又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更引起了省新闻阅评员的关注——连续三年发出评论文章,对这个栏目表示极大的肯定。一个栏目,一张报纸,一群教育人,一份大爱,成就一张名片。

现在想想,作为教育媒体人,能有5年时光,心无旁骛,主持《人生》版,采写师者传奇,继承传统,关注生命,何其有幸!

关于生存,变化之快的摸爬记录时代发展痕迹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一直说,河南是一个教育大省,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省。在走向教育强省的过程中,需要无数的、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不断地共同努力。

时光是最好的记录者,而《1000个教师的自述》真的是时代最好的记录者。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能在这个栏目中找到岁月的痕迹。

第110个故事的主角俎贵常,他身有残疾,却喜欢跑步、骑自行车、游泳,还成为奥运火炬手,也曾登上珠穆朗玛峰,用行动讲述着自己的自强人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淮阳县冯塘乡留守儿童学校的朱秀霞老师为了给留守儿童一个“家”,几经辗转,租房办留守儿童学校。她带着学生“打游击”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农村孩子也被转进了城里学校就读,就出现了城市学校装不下、农村学校填不满的现象。

罗山县竹竿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元明当时无奈地和家长说“别偷偷转走我的学生”,让我们看到农村学校当时发展的困境。前些年,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曾一度很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为争生源,民办园之间的“内卷”分外严重,同为民办园的浚县新镇镇小太阳幼儿园,园长陈玲在发展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紧跟国家政策,为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人钦佩。

2016年前后,郑州市城区发展迅速,城中村快速消失。当时办在城中村的郑州市二七区星源学校转移到郊区,由千人校急转为百人校,学校校长武立军几近绝望:“城中村拆迁,几乎把我的学校拆散了。”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旧问题会消失,新问题会出现。对于教育和教育人来说,一个在不断地传承、变化,一个在不断地传承、适应变化。

留存的文字最能对比前后的区别,我们也希望用留存的文字告诉每一位教育人:大自然的规则是“适者生存”,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适者”,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常于生活,坚守之下的情怀最是动人心弦

在采访记录老师们故事过程中,我有一怕——怕听到他们的哭声。身为师者,在学生面前,他们都是最坚强的存在,都是压不弯、打不垮的传奇。

也许是“同行”,也许把仅有一面之缘的我当成了朋友,他们在做出决定、与我联系、要讲出自己的故事时,就变得柔软了,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宣泄口。他们敞开心扉,我生怕自己辜负了他们的厚望。

忘不了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教师刘庆媛的抽泣。伴随着一声啼哭,她的女儿来到了世上。孰料,出院的第二天,便又被送进了病房。孩子被诊断出重度脑瘫,后又因一次肺炎差点夺去性命,她坚持为其治疗,最终救回。18年的精心照料,女儿学会了喊“妈妈”,还能简单对她的话进行回应。当她说“我活一天,就好好照看她一天”时,我和她的眼泪都滚出了眼眶。

第140个故事的主角苗旭峰,自9岁读报便与《教育时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登上讲台,把时报形容为“给了她教育初乳的人”,她讲述了自己与时报的30年情缘

民权县程庄镇西胡庄小学教师宋献忠,孙子“臭蛋儿”意外失踪。两年时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依旧没有孙子的任何音讯。家中积蓄花完,儿子儿媳也因为孩子丢失闹离婚,眼看家就要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再抱一抱孙子。一位老教师,边哭边讲,那种辛酸,谁能分担?

当然,我也害怕他们生活中遇到波折。武陟县大虹桥乡西张村学校教师宋延明多年想要职称晋升而不得,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朱庄小学教师赵娟丽治病遇到医托,滑县赵营乡初级中学教师李兰芝在领奖途中父亲病逝,都让人心里分外沉重。

我最开心的是,他们能各自讲述各自的幸福。沈丘县醒民高中教师李红霞在成长过程中最难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把特岗生活过成诗,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杨中芳骑着摩托八千里路闯珠峰,鹿邑县王皮溜镇马庄小学教师与武警丈夫的爱情翻越了唐古拉山……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校园里不管是严厉的、温情的、刚毅的、爱笑的老师,生活中都是常人,他们有喜怒哀乐,亦有七情六欲。他们与常人不同的是,不管生活是艰辛或是幸福,一走进校园,他们会立刻化身为孩子心目中的最强者、领路人。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活成了大写的“人”,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千千万万大写的“人”。很感谢,他们让我见到了他们柔软的一面。很感谢,在帮助他们“擦亮生命的意义”的同时,他们也赋予了这个栏目、这张报纸更多的意义。

未来,《人生》的故事不会间断,希望更多的老师,走进这个“人生直播间”,讲出心中柔软,留下一个片段,给岁月,给未来的某一天,再遇见。

讲师者故事,令我成长

□ 龙庆

《1000个教师的自述》,说是“自述”,其实记者和编辑也要参与其中,许多栏目的主角并不善于讲故事,采编者都需要为其厘清思路、调整结构。或许有人会觉得,全省有这么多的老师,怎么可能找不到有故事的人,怎么可能选不出“精”的故事。

在我看来,好的自述选题的发现过程,是一种“守株待兔”,是一种机缘巧合式的“遇见”,如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信阳市羊山外国语小学教师蔡永清,这位既会弹吉他又会带班的好老师,是我无意间看到他抱着吉他弹唱的照片,便加上其微信偶然结识的;

再如济源示范区沁园中学教师赵凤鸣,这位以舞育人“快乐带娃”的体育老班,是在第三届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结识的;

又如南阳市第七中学的殷德静老师,是我在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现场评估中,看她发言时十分激动落泪因而结识的……

这样“偶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老师的经历需要采编者有一双时刻在线、时刻在发现的眼睛,有贴近教师生活实际的“通感”,以及体察人性、感怀世事的敏感。

仍记得我第一次独立采编栏目稿件的窘迫场景:采访过后,极尽华丽赞美之词,写成了一篇超长“颁奖辞”。成稿之后还沾沾自喜地品读起来,待到要登上版面时,却被要求换下修改。反思过后,才明白自己忽略了版面的定位,以及栏目都是贴近教师生活实际、用自述口吻讲述故事的要求。

从那以后,我坚持每次都留下自述者的采访录音,戴上耳机一遍一遍地认真听,生怕错过每一个可以写到文章中的“点”,能用原话就用原话。与此同时,还要考量怎样用最朴实平淡的语言,讲述教师最真实、最可爱的生活叙事,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用更巧妙的方式诉说。

来自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的黄光伟老师,与众多站在广阔舞台的自述人不同,这位来自乡村、扎根乡村一辈子的教师的人生理想仅仅是购买人生中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对于一位生活在乡村多年勤恳教学的教师来说,买车,一定是一笔巨额消费。如何将这位无数乡村教师的缩影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来,成了我的难题。

后来,我从这位老师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出行方式入手,并以这位老师这些年的工作、成长经历为背景,将他的故事融合到4次出行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开代步车——开新汽车”的变化中。

第169期的主角卢文建,曾讲述了自己因病视力严重受损后与妻子相互支撑、继续追寻幸福的故事。今年教师节,卢文建荣获“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特别奖

成稿后,我忐忑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太过普通?但就是这样一篇我自己原本“不看好”的文章,却获得了读者的支持,有读者在微信评论区留言:“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黄老师见证了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一位有追求不断进步的老师”……万余次的微信点击量,无数的祝福话语,让这位朴实勤劳的乡村教师形象被更多人看到。

随着栏目的前行,故事也走上了更广阔的平台——我得以有幸结识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仰国维老师。仰老师参与了手语国歌的编写工作,让手语国歌在“两会”期间得以展示。在河南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刘肖老师的帮助下,仰老师的故事登上了《中国教育报》,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老师和他的故事……

很幸运,跟随《1000个教师的自述》,我领略过一些老师的倔强,为因职称问题而困扰的刘根文、师永胜老师发过声;我感受过一些老师的热爱,为执着爱好的冯少刚、朱磊老师展示过他们的“收藏”;我体会过一些老师的不易,为身处困难之中却仍保持积极的李渊、靳塬统、王变变老师讲述过他们的乐观……

当然,故事并不会在报纸、微信的报道后结束,总会有后续——师永胜老师的情况受到当地关注,在他自身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职称的晋升;朱磊老师在新乡市第二中学成功开办无线电科技博物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靳塬统、王变变老师继续在乡村扎根,坚守他们的理想,成为“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师……

能与这些最可亲、最可爱的老师同行一段日子,并记录一段他们的一种人生,是我作为编辑成长路上的一种幸运。

村上春树曾说:“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但对于栏目曾报道过的主角们来说,短短的一篇记录文章,只是他们精彩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他们依然在寻觅的路上。

愿他们走出《人生》,依然是可敬可爱的教师;愿他们始终可敬可爱,拥有最美好的人生。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靳建辉 龙庆

喜讯通知栏:

获得9月23日“莫国夫赠书”的以下10位朋友请提交个人信息:

1.leaf 2.雪中梅 3.青青子衿 4.华艺🎉 5.虹艳

6.小军2022 7.萱媛 8.王林浩 9.金·曼陀罗 10.【坐看云起】

恭喜这10位朋友,请在10月17日中午12点之前(过期视为放弃)用微信给“河南教师”发信息,告知个人中奖序号、详细地址、姓名和电话。请注明莫国夫赠书字样。地址一到,小师将统一邮寄,请耐心等候!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