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乡村“复兴少年宫”有“知”有“味”~

“大家注意看,在写这个竖弯钩的时候,要注意笔的转动,这样线条有力量……”7月9日,在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乡村“复兴少年宫”的活动室里,一群孩子正在认真地跟着志愿者辅导员学习隶书,学习书法的“快乐”气氛,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火燃村是全国“美丽乡村”,沙石镇在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探索“校村结合”的建设路径,在全镇招募组建志愿辅导员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三星级及以上实践站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为乡村的孩子提供优质均等的课外教育服务。

优质教育向假日延伸

办到家门口的“少年宫

“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广人稀,大家出行远不如城市便利。现在,各种活动搬到家门口后,家长便无需在接送上操心,很多孩子都是自己步行过来的。”火燃村乡村“复兴少年宫”管理员李妮英说道,少年宫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出行,特意选在位置靠近村子中心,基础设施良好的李屋广场,不仅出行便利,还建有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这种便利条件,让火燃村乡村“复兴少年宫”不仅成为农村孩子课余时间的好去处,也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许多农村家长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每到暑期和周末,孩子们的教育成长完全靠自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少年宫成为学校课堂的最佳延续,让农村孩子们也能在节假日保持适当的学习状态,还能拓展视野,帮助更多农村家庭提升教育水平。”火燃小学校长张晓斌说。

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人们也十分欢喜:“村里有了少年宫,孩子一有时间就爱来这里,手机都玩得少了。家长省心多了,孩子的暑假也更加充实!”

优秀乡土文化融入

立体式、体系化推进课程建设

“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画的,是我们火燃村最古老那棵樟树,谁来说说对它的印象?”沙石中心小学志愿辅导员范霞在“童心绘画”课程上,带领孩子们绘出火燃村李屋的文化地标——百年古樟,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大家边说故事边画画,对家乡的深情跃然纸上。

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教室里,而应该发生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观蔬菜大棚很有意思,老师说这是新的品种,产量比一般的品种高很多,长大我也要好好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报效家乡。”在“认识火燃”课程上,六年级学生李升发兴奋地说。

火燃村因地制宜,将火燃村史馆、客家民俗馆、客家民艺馆、客家书画馆、峰山蔬菜科技示范园等文化、产业阵地整合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开设“火燃村史”“客家民俗”“劳动实践”等内容全面、富有特色的“1+N”立体式、体系化课程。

“优秀乡土民俗文化和本村特色产业等融入课程,可以培养本村孩子的自我认知与家乡认知,让他们了解家乡,热爱故土,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该村退休党员、助学志愿辅导员李兆华介绍道。

探索“校村结合”模式

学校品牌教育资源花开农村课堂

“运球、下蹲、转身……”沙石中心小学志愿辅导员项德旺正在为孩子们带来学校特色课程“篮球操”。

沙石镇中心小学是全国篮球特色校园,火燃村把这个优势特色项目引入乡村“复兴少年宫”,明确品牌定位,“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实现体育健身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火燃村党支部书记郭学贵说。

术业有专攻,授业必须有良师。为进一步充实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师资力量,沙石镇整合全镇教育资源,组建镇级教师志愿辅导员队伍,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分配教育资源,将辖区内各校特色教育品牌通过村校结对、骨干师资入驻执教等方式引入乡村“复兴少年宫”,在农村普及学校品牌教育。

经过资源整合,不仅有专业教师长期担任乡村“复兴少年宫”的辅导员,沙石镇还动员有能力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党员等志愿者加入志愿辅导员队伍。

下一步,沙石镇将持续深化“校村结合”模式,在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模式上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地方特色等,持续擦亮沙石镇乡村“复兴少年宫”品牌。(张美娟 钟芳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