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发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投诉老师后,被背刺的事,引发网友围观热议。
“希望家长们不要打市长热线,有事直接找我,或者找家校沟通员。”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说完这句话,班级群里立刻跳出一条消息:“支持老师!有问题咱们内部沟通嘛~”发言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家校沟通员”。
我盯着手机屏幕冷笑。前阵子我通过市长热线投诉学校,如今班主任这句“温馨提示”,明摆着是冲我来的。更可笑的是,当初家长会上我提意见时,这位沟通员一言不发,现在倒成了老师的“头号嘴替”。(源自网友文章)
评论区一位家长说得更直白:“投诉前我是‘关心教育的家长’,投诉后成了班级群里的‘敏感词’。”
有数据统计,超60%的家长曾因投诉被老师“区别对待”:孩子座位调到最后一排、课堂提问次数锐减、甚至被同学孤立。
家长的麦克风,被谁按了静音?
去年9月,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开炮:“兴趣课全被语数英占了,孩子们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班主任当场点头记录,可转头继续占课拖堂,而且班主任占的最多。熬到最近,我忍无可忍拨通投诉电话,结果等来的不是整改,而是家校沟通员的“三连击”:
“占课也是为升学率呀,现在竞争多激烈~”(“淡化诉求”话术)“个别家长自己孩子跟不上,就想拉着全班垫背!”(“曲解动机”话术) “老师这么辛苦,家长要多体谅!”(“道德绑架”话术)
家校沟通员成了老师的扩音器,家长的麦克风却被掐了线。
更荒诞的是,真正的问题在拉扯中消失。江苏家长“冰月百合花香”留言:“我们班语文数学作业全取消了,因为有个家长投诉作业多。现在全班摆烂,投诉的家长反而被骂自私。”
教育学者说,家校沟通应是双向奔赴,现在却成了家长的“单向冒险”。
家长有事找老师,不要传声筒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可当家长的心声被家委会层层过滤,当投诉电话成了“罪证”,教育早已悄悄变质。家委会不该是班主任的应声虫,而是家校间的公平秤。当维权需要勇气时,教育已生了病。
上面的一个非常刺眼的回复:只有小学和初中有这种“杂音”,到了高中就没有了。估计是一位老师写的,这里也不辩驳,网上说,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起发力,缺了家长这一方,再牛的老师打打独斗也教不好孩子。
所以,老师还是应该听听家长的建议,不要学习这位班主任,搞家校沟通员隔离家校之间的联系。不然,家长的诉求,如果在老师这里得不到响应,会去找学校的上级投诉。
当然,对我们家长来说,有事还是直接找老师,倾听老师的解释,或给时间让老师行动。直接跳过老师,最后的诉求还得是老师解决,还撕破了脸。
也希望教育局不要动辄处罚老师,将就家长,毕竟,家长的诉求也不是百分百有道理。
你遇到孩子学校的问题,是找老师反映,还是直接投诉?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