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当经典数学难题“鸡兔同笼”与 deepseek 大模型相遇,教育领域悄然掀起了一场“ai变革”。
“如果笼子里全是鸡,会有多少只脚?如果全是兔,又会有几只脚?” 在学而思近日推出的 “随时问” app 中,面对这类经典数学问题,软件将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 “苏格拉底式提问” 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自行得出结论。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取答案。
学而思随时问负责人熊泽法表示,这种发散诱导式回答者并非真人教师在线,而是搭载了最新 deepseek - r1 推理大模型的 “ai 老师”。
在这场以 “思考过程替代标准答案” 的行业迭代中,科大讯飞、作业帮、学而思等龙头教育科技企业已经达成共识:谁能将教育与 ai 深度融合,谁就能在智能教育赛道抢得先机。
同时也有教育专家呼吁,ai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所展露出的隐忧亟须重视。
deepseek 引爆教育界,头部企业迎来“新赛点”
当 deepseek 以 97% 的数学解题准确率横空出世后,这场变革正以小时为单位推进,在教育垂直领域,这场变革正在“加速度”。
2 月 6 日,网易有道宣布全面接入 deepseek - r1,并发布子曰翻译大模型 2.0 和子曰 - o1 推理模型,在技术层面融合了自研的子曰大模型和 deepseek - r1 的推理能力。
2 月 7 日,云学堂官宣全系产品已全面接入 deepseek - r1 和 deepseek - v3 大模型。
2 月 8 日,希沃宣布旗下全系产品将逐步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目前希沃学习机全系列产品已接入。
2 月 9 日,中公教育旗下的 “云信” 垂直大模型完成了 deepseek 系列模型的私有化部署,优化了 ai 在内容研发、智能批改、个性答疑等场景的应用逻辑。
2 月 12 日,高途宣布接入 deepseek 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日,猿辅导宣布旗下 “小猿学练机” 和 “小猿口算” 等全系列小猿产品正式接入 deepseek。
2 月 14 日,学而思发布接入 deepseek 的全新 “随时问” app,目前正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同时将学习机、学练机等智能教育硬件产品接入 deepseek,推出 “深度思考模式”,目前新功能已经搭载在最新发布的相关机型上。
包括教育科技领域的领先企业作业帮也近日宣布,在其核心学习工具 app、智能硬件产品如学习机、智能图书以及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中,整合并接入了推理大模型 deepseek - r1。
这场由 deepseek 掀起的 ai 热潮中,没有谁想中途下车,从线上教育到职业培训,从个性化学习到企业员工培训,deepseek 在教育生态的竞争中已经占据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位置,行业人士甚至将之称为 “教育 ai 真正的重要时刻”。
“ai教师”上岗,家长每天多陪娃半小时
在郑州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王蕊面对植树问题陷入沉思——"60米道路每隔3米种树,两端都种需多少棵?"当她通过学而思"随时问"app扫描题目后,获得的并非直接答案,而是一组苏格拉底式追问:"若道路缩至3米需几棵?""6米道路情况如何?""能否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历经数次引导对话,王蕊最终独立归纳出"棵数=间隔数+1"的核心原理,整个过程耗时7分钟。
这种思维训练能力源自deepseek-r1的技术突破。熊泽法现场演示了系统智能:当三年级用户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时,系统自动调用图形化假设法教学视频,规避正常的方程式解法。
这种深度优化让 ai 答疑和辅导的个性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使得 “ai 教师” 正成为现实。
熊泽法指出,deepseek-r1相较于前代v3模型,在逻辑推理准确率上有很大的提高,在其基座之上去做产品,想象空间完全被打开,深度思考模式让幻觉降低,经测试数学纯文本题目的准确率已经与真人接近,部分维度甚至超越人类教师水平。
学而思九章大模型负责人白锦峰补充说,deepseek r1 推理成本仅为 openai 的 3%,再加上其开源与优秀的中文支持能力,使得教育科技企业可以推出更多的“普惠”型教育产品。
作业帮硬件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旗下学习机为例,新功能版本已经发布,用户可以在升级后的作业帮学习机中,获得免费稳定的深度思考、推理答疑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场景的重构。在此前作业帮与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共同发布的《智能化教育技术影响研究报告》显示,高频使用家庭在家长辅导作业时间方面,平均辅导时间从2.76小时降低至2.22小时,每天节省家长逾半小时的作业辅导时长。
高频使用家庭数据显示,亲子深度沟通时长周均增加26分钟。王蕊母亲感慨:"如今检查作业不再像审犯人,而是有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
看得见的效率,藏不住的隐忧
ai 不会取代教师,但会重新定义教学分工。
郑州一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张学忠最近多了一个 “数字助教” —— 通过 ai 学情分析系统,他能实时查看全班 42 名学生寒假作业的思维路径热力图。“当发现三成学生在几何题解题过程中出现相似卡顿时,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下学期的教学重点。”
通过 ai 工具,老师们可以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多地已经陆续设立“ai+人机互动混合式教学高效课堂”,在课堂上融入ai工具助力教师进行备课、学生管理等功能。市场上也有很多免费ai软件,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生成知识点拆解,并形成对应的教学要点,供教师参考。
而在学生端,ai 应用则呈现两极化态势。据解放日报报道,在今年寒假尾声,不少中小学生用大模型 “突击” 写寒假作业,教师反映有些作业明显是用 ai 工具生成,个别偷懒的学生干脆直接用 deepseek写文章。
张学忠表示,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水平、作业风格,教师了然于心,学生的作业究竟是 ai 完成的还是自己完成的,老师是能够分辨出来的。“比如 ai 写的作文,文章结构比较雷同,语言偏向成人化,缺少孩子们各有不同的 ‘灵性’。”
针对此现象,记者咨询了多家教育科技公司,他们的共同回复是,学生若长期依赖ai完成作业,可能会削弱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及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对未来至关重要。
这类现象引发教育专家警惕。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消解传统教育中 “人机关系” 的主客体二元化结构,创生演变出师生与智能体 “人机交互→人机协同→人机共生” 新型主客体属性质性趋同的特征。
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建华教授也在近日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关注知识的积累,而应更加重视对个人创造力至关重要的知识和能力。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