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就已经针对新时代的学校政治课程发展做出了全新的论述,并出台了全新的方案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建设的需求,这就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能够破解大中小学段思政课发展各自为政的问题,实现无缝衔接,做好步调的协调和配合,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成长成才。
思政课始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标杆,也是检验素质化教育的试金石,贯穿于大中小各个学段发展的全过程,在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课教学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各阶段各自为政的困境
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大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目标衔接性不强,教材内容贯通性不够,教师跨学段交流不足,一体化组织管理不畅等问题。大中小学各阶段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突出,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如何确保思政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保持连贯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供给不顺畅导致共享难。
思政课教师了解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当前条件下,各学段教师在查阅其他学段或相邻学段教材时,仍停留在依靠熟人借阅的阶段,缺乏快速、便捷的获得方式。而从网络上查阅的教材资源,既无法确定其时效性,也无法确定其权威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不顺畅导致的共享难,使得教师无法从整体和全局把握大中小学政治课教学内容,阻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三)社会氛围不浓厚导致推进难。
当前,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小学阶段,德育课是“副课”;高中阶段,思政课是“背诵”课;大学阶段,思政课上座率低,抬头率低;社会上仍存在“不谈国事”的现象。政府、学校和教师虽然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但思政课建设仍囿于学校之内,社会共建的氛围仍未形成。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形成一体化组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组织领导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好保障。我们需要明确一体化建设的长远目标,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是为了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为此,我们应当构建一个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确保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
(二)加强课程建设,形成螺旋上升。
1.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在不改变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深挖课程内容,找准中小学思政课程中的“衔接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例如,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基本道德规范,而到了大学阶段,则应更加注重理论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样的连贯递进设计,我们能够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
2.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中小学教师“同上一堂课”活动,打通学段贯通中的“堵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应积极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或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3.深化课程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是保持思政课程活力的关键。我们应当持续关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思政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通过与时代同步的课程内容,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4.构建一体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程的学习,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5.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语数外等各门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将课程中的德育引领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三)优化队伍建设,遴选领军人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我们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全员轮训与暑期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制度,这不仅包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还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享等方式,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与党校合作,定期开展“思政教师进党校”活动,通过专项课题学习,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素养,坚定思政教师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实施遴选领军人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打造“思想政治课品牌工作室”,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教学骨干。
(四)完善设施配套,畅通资源供给。
充分利用我市红色教育资源,积极探索“VR+思政” “大数据+思政”“AI +思政”教学新方式,打破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高校和中小学对接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化一体化教学资源的供给平台,为教师一体化备课提供资源供给。健全思政课网络一体化体制机制,降低与高等院校物理空间阻隔大的影响,打通一体化建设“最后一公里”。
(五)营造社会共建氛围,形成校家社合力。
1.校家社协同推进。加强校家社协同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系统教育的主阵地,社会则是实践的大舞台。通过建立校家社三方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格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造“第二课堂”。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第二课堂”,实现思政小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工作、企业实习等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营造社会共建的浓厚氛围。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