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松山湖功能区积极探索优化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在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进程中精准发力、扬长避短?如何让小学科学质量监测结果,转化为最具科学性与实效性的教学应用策略?
11月27日,松山湖功能区小学科学“基于监测结果的实践与应用”教研活动在松山湖北区学校举行。松山湖功能区科学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园区各小学教导处主任、科学科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以及松山湖小学的科学教师们齐聚一堂,深度参与研讨。

质量监测报告如同一份“体检报告”,其监测数据能为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中层干部以及一线教师提供极具价值的数据参考。
中小学校是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基础单元,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取决于学校层面对监测结果的利用程度。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各年级组、各学科组到教师个体,树立“借助数据为教育教学工作把脉 ”的理念,践行“数据驱动教学改进” ,对于监测结果的应用实效至关重要。

活动中,松山湖第一小学教师吴景婵从学校的经验做法出发,以《质量监测结果下的创新实验教学探索:从“三问”到“闭环”的实践路径》为题作主题分享,现场探讨如何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大背景下,从“三问”迈向“闭环”,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突破。
松山湖北区学校在科组建设与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卓有成效。科组长史进刚以《科组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深入解析学校在监测与反馈机制方面的努力与实践,为功能区兄弟学校的科组建设提供范例参照,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线教师分享后,特邀专家进行深度剖析、精准点评,并开展专业讲座。本次活动基于监测结果,深入解读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与应用的精髓要义,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松山湖功能区校际交流合作,深度挖掘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价值。

“我们期望本次交流活动后,教师们能够将所学所思深度融入未来教学实践,将质量监测结果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功能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精准的学科质量监测分析,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素质与水平,推动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最终实现通过“分解问题—诊断问题—制定措施—实施‘治疗’—开出‘处方’—全区推进”的模式,推动区域小学科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撰文:刘慧茹 陈启亮
【作者】 刘慧茹;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