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邮事件:走出研究生培养的“窄门”

2024年04月29日03:22:03 教育 6548

也谈北邮事件:走出研究生培养的“窄门” - 天天要闻

在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上做出改变,不妨变“一对一”的师生关系为专业导师组的指导。学生入学后,可先由导师组联合培养,待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后,再选择相关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这样,对研究生的培养就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免除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非学术性因素的产生

近日,因为北邮多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让其从事非学生“本分”的工作,如让学生为导师的孩子做作业、搬家等,让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问题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种因为“越界”而产生的问题,在我看来,既受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也有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原因。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无限责任”伴生出“无限权力”

从理论上来说,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应该仅限制在学习范围之内,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如所谓的“师徒如父子”等,再加上研究生和导师接触较多,使得师生很容易形成一种较为亲密的关系,导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双向奔赴”,彼此都会超过既定的学习领域,进入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之中,而各种本不该产生的矛盾往往也因此而起。其实,这些年来,在研究生群体中勃兴的“师门文化”,也与此有关。

其次,就要谈谈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客观上也将导师和学生“绑”得更紧了。

现在,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与其科研成果及经费配置密切相关,研究生进校后,就需要按照研究生院的规定,立刻确定导师;之后,该导师必须全程负责学生的培养,这实际上也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几近于“无限责任”,也因此,导师似乎也对研究生有了“无限权力”,这使得学生相对处于弱势,不得不唯导师命是从,甚至承担起导师“吩咐”的一些和学术无关的琐事。

用“学硕”标准来要求“专硕”,易激化导学矛盾

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教育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或者说是“大学后教育”,绝大部分研究生也是将读研当作其就业求职的缓冲期,所以,学生入学后,往往会花更多精力参加实习、或者为考公考编做准备,有的学生也热衷于四处奔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以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值”。其实,只要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些举措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恰恰在于,教育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的考评要求依然是多年前所制定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目前的研究生群体中,专业硕士占了相当比重,他们考研究生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以从事学术研究为目的,因此不仅缺乏基本的学术热情,很多研究生到了博士阶段也依然缺乏学术研究和写作基本能力,导致科研和论文无法如期完成,只能像哈姆雷特一样无限延宕。

但是,按照现在的规定,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及顺利毕业又负有“无限责任”,如果学生延期毕业或论文不能达到要求,导师还得承担连带责任,受到“牵连”,这些形势其实也让很多导师苦不堪言,一方面,导师不得不为学生的论文发表到处“托关系”;另一方面,导师也为学生论文中犯下非常基础的错误甚至出现的错字错句“痛不欲生”。有的导师“恨铁不成钢”,有时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这也可能进一步引发导师和学生间的矛盾。

以导师组制替代“一对一”,或成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困境?

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导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隶属关系。因为中国的“师门文化”很容易带有排外性质,其本质上是一扇知识的“窄门”,在很多时候局限了学生的求知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和导师很难保持平等的关系。如果想让研究生真的要有所作为,无论导师还是学生,尤其是学生,都应该努力走出这扇“窄门”,就像杜甫说的那样,“转益多师是汝师”,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其次,要在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上做出改变,不妨变“一对一”的师生关系为专业导师组的指导。学生入学后,可先由导师组联合培养,待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后,再选择相关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这样,对研究生的培养就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免除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非学术性因素的产生。

再次,建议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目标作出制度层面的优化,加强分类管理。因为,绝大部分研究生将来并不会、也不可能以学术为业,所以有必要加大调整力度,硕士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为主,硕士阶段的教育应该以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可以不必过分强调论文发表,以尽快改变现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论文高”的一刀切的局面,改变一切研究生都以写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考评模式,从而真实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依然在研究生答辩及获取学位过程中人为设置论文发表要求,导致大量研究生和导师为之“分心”,不少学生不能按时答辩及毕业,已经到了“发论文为患”的局面,这样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研究生培养的“窄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纯粹。

  作者:张生

文:张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图:视觉中国编辑:顾军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课本上的祖国宝藏风光火了,跟着课本去研学,有助于形成教育闭环 - 天天要闻

课本上的祖国宝藏风光火了,跟着课本去研学,有助于形成教育闭环

研学旅行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到重点大学参观学习,一种是参观企业明确学习方向,还有一种便是结合课本学习内容,让学生所见即所得,不再让课本知识成为空中楼阁。旅行不止是放松游玩休闲享乐,还能达到开拓眼界的效果,学生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汕头龙湖:万里碧道徒步行嵌入了“禁毒元素” - 天天要闻

汕头龙湖:万里碧道徒步行嵌入了“禁毒元素”

5月18日上午,汕头市龙湖区“助力百千万,龙年行龙湖”万里碧道徒步活动在该区鸥汀街道梅溪河畔举行。据悉,龙湖区禁毒办希望借助这一活动平台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倡导市民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坚决抵御毒品侵害,争当禁毒宣传工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助力“百千万工程”,服务乡村振兴。
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全面实施 - 天天要闻

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全面实施

昨天(18日),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将持续至10月,全市将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今年,上海将全面启动实施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在完善科教协同工作机制、优化培养模式、挖掘品牌项目育人价值、健全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科普科创教育新格局。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
变特殊为“特色” 特教学校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变特殊为“特色” 特教学校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用打蛋器打发蛋白的“滋滋声”、设置烤箱的“叮叮声”……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一场“安静”的烘焙比赛。 八名听障学生们两两一组,用手语互相交流,现场几乎只能....
张雪峰,再捐150万元! - 天天要闻

张雪峰,再捐150万元!

5月18日,张雪峰在微博发文称,再次向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50万元,向苏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元。今年1月,张雪峰曾宣布向两所大学捐款400万元,均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费。
苏州大学举办2024年校友返校日活动 - 天天要闻

苏州大学举办2024年校友返校日活动

5月18日至19日,苏州大学举办2024年校友返校日系列活动,来自四海的苏大学子重返校园,共同追忆青春,展望美好未来。18日上午,苏州大学校友返校大会暨专场音乐会在独墅湖校区恩玲艺术中心举行,音乐会以“聚首忆韶华,发展向未来”为主题展开。
全国60多所高校200余名代表出席,扬州大学成功承办第八届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讨会 - 天天要闻

全国60多所高校200余名代表出席,扬州大学成功承办第八届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讨会

扬子晚报网5月19日讯(通讯员 崔益军 记者 陈咏)记者19日从扬州大学获悉,17日至18日,第八届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IT业界的老师、学者、工程开发人员,围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101”计划、开源
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开幕 - 天天要闻

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开幕

扬子晚报网5月19日讯(记者 赵天)5月18日,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工程学院体育馆开幕。此次比赛旨在通过高水平赛事,积极构建科学规范、衔接有序的区域体育竞赛体系,促进淮海经济区城市交流,推动区域体育共建共享、互利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