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年段的学生而言,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同时,由于古诗的特性,基本上字句精炼,朗朗上口,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记忆时,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针对诗词的表面进行教学,要透过诗词所表现的具体含义进行知识拓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应针对诗词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将诗词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承。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能动作用,对诗词进行扩展式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对诗词产生的背景以及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有一个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与此同时,教师拓展知识点时,要有针对性,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传承文化,把握有用的知识。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这样的授课方式属于一举两得。同时对于学生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等都是极其有益的。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的时候,对知识点进行拓展的教学作用就发挥出来了。针对《浪淘沙》进行拓展,将词中出现的银河、织女、牛郎进行拓展,学习中国文化。通过传统文化故事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加强学生对诗词背后文化习俗的了解。
再如第二首《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拓展到我国南朝时期,以及该时期的饮酒文化。纵观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文化占主要地位。诗人豪饮千杯不倒,终写下千古名句,战士狂饮,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酒就是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根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酒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像这样的贯穿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传统事物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因此在拓展知识的时候,就应该多在这种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事物上下功夫。
有的事物并不像表面意思那般简单,往往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寓意,而这又是作者的情感线索,对于整首诗的欣赏是极为关键的,诗人会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情况而借用不同的物像来托物言志,由此可见,对于课外知识的拓展对于学生欣赏一首诗词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