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2024年01月31日21:05:05 教育 1600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那一日家访,就读于广东某二本大学的学生正敏,从旧柜子里拖出一个破烂纸箱给黄灯看。箱子里是可以铺满一地的奖状、证书和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用完的圆珠笔。黄灯数了数,证书41个,奖状49张,圆珠笔接近200支。

这一场景,在近期出版的《我的二本学生2:去家访》中,给予了黄灯“电击般的触动”——这是一个女孩从农村艰难走向城市念大学时的印迹,也是底色。

黄灯是广东一所二本大学的教师,从2017年起,黄灯从广州出发,沿着自己的学生回家的路,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走进他们的家庭。那些学生的家,散落在地图的角落里,是需要数次放大才能看到的小城、乡镇和村落。她用数个“正敏”的例子,讲述了一个既定的、却常常被社会误解的事实: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哪怕是考上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倾力托举。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的6月,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2820所,其中普通高校1200多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500多所。这其中,985、211高校只有一百多所,但在现实生活中,名校学生的耀眼,常常遮蔽了沉默且属于大多数的二本学生。

黄灯说:“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从正敏曾就读的小水小学到她在广东就读的大学,只要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跨越这三个小时,用正敏的话来说,却是“一路从最农村的地方爬到了城市”。

正敏1996年出生,来自粤西山区闭塞的山庄。妈妈是“越南新娘”,爸爸是农民,哥哥初中没有毕业,正敏自己则是村里“越南新娘”子女中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小学班级唯一的本科生。为负担她的开支,妈妈必须拼尽全力工作。

正敏从小成绩优异,但能继续上学,全靠妈妈苦苦支撑。她细数过妈妈干过的活:种橘子、上山砍木头、为纸厂砍竹子、卷鞭炮、到工地搅拌水泥、打包废纸装车……所有的工作,没有一件可以持续、稳定地为妈妈提供过得去的收入。

爸爸对正敏上学态度很消极,不仅没有给正敏提供情绪支持与安慰,反而说:“跟我呢,我不能保证有钱给你读书,跟你妈,你就等于把你妈妈卖了拿钱读书!”她的叔叔也总是向她灌输,女孩子念书没什么用,希望她早日放弃高中的学业。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出路

初中没有毕业的哥哥,得知妈妈的收入被正敏拿来念书,从她上高中后就开始明目张胆地找妹妹要钱,每次遭到拒绝,便声嘶力竭地怂恿妹妹找别人借。正敏向黄灯讲述父兄带给她的压力,她说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总感觉爸爸和哥哥,在拼命将我往下拉”。

在黄灯的家访中,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黄灯的学生源盛,曾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他生活的地方:

“红白蓝防水篷布下堆放着铝锭以及一些生锈的器材。如果不掀开几块不起眼的军绿色防水布,根本无法知道发黑布满污渍的布下藏着几道门。几道门前摆满了铝锭,仓库就隐藏在一片脏乱之下。父亲将仓库清理出放一张小木板床的位置,对我和母亲说,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家。”

初中时,学校离家有十公里,他骑车单程需要踩1个小时。初中三年,源盛常常学习到凌晨一点,为了准时到校,凌晨五点半就必须起床。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了源盛的低质量睡眠,每天都只能勉强保持五六个小时的休息。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在演讲中讲述她的学生

源盛考上广东这所二本大学,村庄为此沸腾了好长时间,家里将亲朋好友接来,摆了几桌酒席。源盛父母希望儿子能留在珠三角,但源盛走出村庄后,虽对故乡有依恋,却从没有想过回来:“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走出去。”

“父母的生计、劳动的历练、祖辈的陪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这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在学生的少年时代,都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要想从偏僻的乡村来到城市念大学,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黄灯写道:“无论社会的缝隙怎样狭小,年轻的个体终究在不同的处境中,显示出了各自的主动性和力量感,并由此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这几年,黄灯去过郁南、阳春台山怀宁陆丰普宁饶平湛江孝感等20多个地方。

有好几次家访,黄灯都没能如愿见到学生家长,后来她才知道,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去学生家,要同时见到父母双方,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双双在外打工,有时候一方在外打工,就算临近过年也要刻意等候,才能见到匆匆而归的身影。

就算能够幸运地同时见到父母,他们大都没有特定的时间用来跟老师交流。难得的聊天机会,更多只能在红薯地、猪栏旁、快递间、养殖场内开展,或在铡猪草、煮猪食、织鱼网、拣快递、修单车等忙碌的间隙中进行。

这些场景如此具体、日常而又必然,让黄灯强烈感受到在这些具体的生计和劳作中,父母已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劳动观、价值观。这通常会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

黄灯发现,在这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保持着一定的威严身份,他们勤劳、质朴而又坚韧,坚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对孩子的教育展现出了惊人的重视、不计代价的付出,比如于魏华爸爸为了让他专注学习,无论多累,晚上都要陪他做作业,坚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他能管好自己;罗早亮妈妈坚持孩子一定要劳动,要分担家务,绝不娇惯孩子……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

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具备勤劳的品质,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常常被称为“懂事的人”。文瑜从初一开始,每逢假期就会进厂打工,每小时工资七元,一个暑假她能赚四千多元;黎章韬在小学就热衷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捡垃圾、拾废铁;罗早亮从7岁就开始学着做饭,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放鹅和放牛的任务由他独自承担……

除了父母的角色,他们也与祖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家访中,黄灯目睹了文瑜给奶奶剪指甲,目睹何健站在爷爷坟前郑重地追念,目睹章韬外婆慈爱地注视眼前健康黝黑的外孙,以及境军扶着中风的爷爷在宽阔而简陋的客厅走来走去,她才理解了祖辈毫无保留的情感滋养,怎样给孩子们传递直面现实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走出大山之后,保持着内心的柔软、情感的丰沛、充盈责任感与力量感。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观察到,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兴奋期一过,伴随考上大学自信的稀释,现实中洞悉到的种种真相,诸如同学之间的贫富悬殊、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总是很容易将他们推向无力或虚无的境地。”

大山外的世界,足够新鲜有趣,却也让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因资源差距而来的无奈。一次,正敏与网友讨论家庭的经济状况,网友们告诉正敏:“当下社会,如果一个家庭拿不出两万块钱,简直不可思议。”

这让正敏感到吃惊。在此之前,她一直认为这样的家庭是社会的常态:“他们整天想着玩,也不干正事,好像始终沉醉在爸爸妈妈疼爱的世界里,毕业后通过家人介绍,就能很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我很认真地学习,很认真地实习,很认真地跟各种人打交道,毕业之后,有可能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黄灯的学生曾在一次作文中,用“工业废水”形容自己

与此同时,拥有大学生身份的他们也在亲友们的期盼中,感到一种难言的压力与尴尬。比如源盛的父亲一直坚信儿子“考上大学,工作稳了,前途也稳了”,大伯还以为源盛毕业后国家能够包分配,有些远房亲戚甚至试探性地问源盛:“是否可以拿到五六万一个月?”

源盛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亲朋们解释他看到的新世界。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出路》

黄灯有时候很纠结。在去家访之前,黄灯对二本学生群体的整体去向也是比较悲观的,如今的大学,早已不具备当年可以“包分配工作”的含金量,这些二本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严酷的择业竞争,而他们自己和家庭,却已付出那么多、抱有那么深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当她有机会贴近孩子们的“来路”,看清他们一路走来的坚信,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力量感与信念感。也因此,学生们已经走向了和留在家乡同辈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学生文瑜家中,有不少与她一起长大的堂姊妹,无一例外,所有人都延续了“初中辍学——外出打工”的人生轨迹;源盛的堂弟车技惊人,却没文化考不上驾照,从而无法进城以此谋生;正敏刚刚上大学时,好几位小学同学就已经生养了几个孩子,而她通过读书得以逃脱父辈那轮回般的命运:“我爸那样子,我哥又那样子,那我哥的下一代,会不会还是那样子呢?”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

“‘上大学’事实上是他们人生最大的依仗和机会。”黄灯说,她在种种遗憾和现实中,理解了他们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坚定,“在庞大的年轻群体中,我的学生,就算只能来到一所二本院校的课堂,相比更为多数的同龄人,也算得上巨大的突围和幸运,更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打败,终究依仗更为本源的滋养和力量,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地方。”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撰文丨 毛渝川编辑丨毛渝川

成为二本学生,他们已竭尽全力 - 天天要闻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这些证书已取消,别再考了! - 天天要闻

这些证书已取消,别再考了!

“同事都在考,我也考一个吧!” “多本证书多条路,总有用得上时候?” 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为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不少人热衷考证,通过考证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盲目考证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证书可能早就被取消了,有些甚至早就变“废纸”!盲目跟风考证,小心钱打水漂、时间白给!一、这些证书已...
当教师30年,退休4500,你觉得合理吗? - 天天要闻

当教师30年,退休4500,你觉得合理吗?

教师退休工资出来了,这下炸锅了,早上,我还沉浸在梦乡之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猛然将我唤醒。迷糊中接起电话,是父亲焦急的声音穿透听筒,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你妈妈……她的退休工资下来了,看到金额后,她就一直坐在沙发上哭。”父亲的话语中带着
陕西一高中生与教授父亲共同署名发表3篇SCI论文?多方回应 - 天天要闻

陕西一高中生与教授父亲共同署名发表3篇SCI论文?多方回应

近日,有网友报料称,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2024届学生张某苒多次以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而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有她的父亲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张某莺。该网友质疑张某莺利用职务之便,为其女儿获得SCI论文。论文作者信息一栏显示张某苒和张某莺两人名字记者在知网查询网友所提到的论文,发现该论文作者一栏的确有张某苒和张某莺...
全国表彰!铜陵1人1集体上榜 - 天天要闻

全国表彰!铜陵1人1集体上榜

【来源:铜陵发布】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作出表彰决定,授予437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授予590个集体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
今年东莞将新增优质公办学位超3万个|教育周视野 - 天天要闻

今年东莞将新增优质公办学位超3万个|教育周视野

今年将新增优质公办学位超3万个!东莞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市铺开落实教育强市部署要求,教育部门有哪些具体行动?聚焦教育扩优提质,今年有哪些新的举措?5月24日上午,东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率队走进东莞广播电视台“阳光热线”直播室,围
中北大学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 天天要闻

中北大学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中北大学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中北大学本科生招生2025年05月24日 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中北大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证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实施“阳光工程”,规范招生行为,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
港科大:无条件录取哈佛转学生 | 晨报来了 - 天天要闻

港科大:无条件录取哈佛转学生 | 晨报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24日在一活动开幕式上介绍,现在国产的新冠药物是有效的。但所有药物都需要在症状出现的3天至5天内使用,重症高风险人群优先使用,以实现早期干预。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4日下午,广西当地对泗水乡三舍村山洪中的失联人员搜...
“学校食堂绞肉机发现活蛆”,最新通报:校长停职、副校长免职 - 天天要闻

“学校食堂绞肉机发现活蛆”,最新通报:校长停职、副校长免职

【来源:广州日报】5月23日,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此前报道:)。 图片来源:华商报 宁波市教育局随后派出工作组赴余姚开展紧急处置工作,据余姚市联合调查组今日发布的通报显示: 针对5月23日网上反映姚北实验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的问题,余姚市立即组织纪检监察、教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