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到一个新闻,那就是一个曾经毕业于复旦大学又留学美国的博士高材生流浪街头的新闻。大家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哎呀太可惜了,要学历有学历,要文凭有文凭,如今沦落到流浪街头的地步,真是可惜。尤其是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沦落到这种地步吧?
当然,你要说我感觉流浪很自由,很幸福,那你不算流浪,是你有很丰富的精神世界,主动追求灵魂的自由,追求诗和远方,但可惜的是这个流浪博士他却不是。他是怎么回事呢,从小成绩特别好,绝对的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高考也是当地的状元,考上了复旦大学,去了美国留学,成为博士,甚至还是发表了很多非常厉害的论文,大家说,他是不是家有上学孩子的家长的梦中情孩。但可惜的是,他从小被培养的一门心思学习考试,没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虽然文凭成绩很高,但文化精神,成长能力可能并不是多高,以至于遇到困境时,不好排解,最终抑郁起来,无法工作,也没有朋友,最终流浪街头。万幸的是现在已经得到了救助。
我想他的遭遇,应该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提一个醒,那就是单纯的成绩、工作等并不能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我们要想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需要修养好我们的身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我们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教育自己呢?教育,这俩字,教是啥,教是教知识,教技能,育是啥,育精神,育品质。都说教书育人,我们是不是只专注教书,忘了育人了?同样,作为老师,老师职责是啥,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好像只关注授业解惑了,忘了传道了,什么是道。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啊,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达到至善至美境地吗?我经常问同学们,你们学习为啥,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乖乖,是不是跑偏了。
而且,就拿学习来讲,是真的孩子们不喜欢学习吗?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比如,大家都知道诗词的美好,可对于诗词,我们往往是怎么教学的,死记硬背,写错一个字,罚多少遍,这样子孩子能不讨厌诗词,甚至讨厌李白杜甫苏东坡吗?不过,孩子们不讨厌屈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屈原好歹还带来三天假期呢,还有粽子吃呢,而孩子们从李白杜甫身上看到的就是被背诵带来的支配。
其实,教育,不能那么卷。鲍鹏山老师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社会我们的孩子饿死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没有百折不挠的韧性,那很可能躺平摆烂,甚至很容易抑郁的。什么是教育呢,就是多带着孩子去读书,尤其没有那么目的的读书。当孩子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了,有了书中那么多积极正能量的指引,不管生活如何,他还是可以始终积极向上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八九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办学了,陶行知先生在重庆的育才学校,招了大量贫苦流浪儿和烈士遗孤,他们甚至有时候饭都吃不上,可是当他们得到救助时,至少还要挤出五分之一的资金用来买图书,甚至还建设了自然馆,科技馆等。而他们的那时候还没有双减,但他们只是上午上课,下午喜欢文学的去读书探讨,喜欢绘画的去写生,喜欢音乐的去采集民歌,每周至少还要拿出半天时间去帮助周边农民干农活,教贫困孩子识字等等,就这么个二百人的学校,培养出非常多的人才。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身心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成绩学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