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教育局公布的“试行小学生家庭作业“熔断机制”文件,引发广大群众的热议。其实,此文件并非近期发布,只是随着该制度的实施,引出许多问题,所以有的家长调侃,这教育局制造家庭矛盾。#
≌教育工作有其专业属性,任意移用其他领域的术语需要慎重≌
根据文件规定,要在该地区试行小学生家庭作业“熔断机制”。什么是家庭作业“熔断机制”呢?按照文件所说,所谓“家庭作业9点熔断机制”,是指当孩子做家庭作业到晚上9点还没完成的时候,可以无条件直接不做了,以免影响孩子的睡眠。
从文件出台的初衷看,为了确保小学生睡眠,教育局采取“强制”要求,让家长必须在晚上9点(21点)让孩子上床睡觉,这确实不错。但是,我反复琢磨,教育主管部门发的文件,找了个“熔断制度”一词,说明什么?
“熔断机制”的本义是,当股票指数波动幅度达到规定的点时,交易所为规避风险而关闭交易的措施。关闭交易,显然是强制的刚性制度,而教育部门用如此刚性制度约束家庭教育,显然用错了地方。
因为家庭不是公共教育场域,教育是有温情的行为。难道就必须要用“切断”式的语言要求家长吗?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教育部门为小学生减负的决心吗?
因为教育是直指心灵的活动,作为教育学专业用语,也确实需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揭示教育的规律,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因为这样会引发歧义。所以,家长的调侃也确有其原因。
在汉语词典中,“熔断”一词 特指物理学中的“烧断”现象, 即引出线过载常使保险丝熔断。而与该词有相似意义的近义词有:熔化、熔销铄、回炉、熔融、炼化等。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形容词。而今,把它移植到教育领域,自然就会让人感到“不近人情”。
≌有歧义的教育制度,除了难以落实,还会制造出问题≌
一些家长看到文件以为“孩子有福了,到了晚上9点,家庭作业直接‘熔断’,可以不做了。但是,不做作业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吗?
可能很多家庭都已试着落实政府教育部门的文件,具体情况尚未见统计数据,其中的落实细节也未见披露。可是,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许孩子正在思考一道题的解法,或许正在接近答案。而9点钟声一响,家长马上“熔断”,孩子该会作何反应,成功近在眼前,你让他戛然而止,这不是制造矛盾又是什么?难怪有家长说此规定是没事找事。
≌作为地方教育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让家长有自主裁量权,对过重的作业负担说“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条式地用“熔断”于晚上9点约束孩子,不分具体情况制定僵硬化制度,对于各式各样的家庭来说,岂不是纸上谈兵,除了“熔断”的亮眼,还能有什么?
其实,教育部门换位思考,该文件大可不需“熔断”,改成关于对××××的建议,也许更妥帖些,这并不损害该部门的权威性,反而更让多数家长感到暖心,更有可能落到实处。